分享

吉林纪事:吉林大豆的前世今生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1935年张寒晖一曲《松花江上》记录了抗战时期在关内流亡的东北人民的悲怆,却也在同时让大豆成为东北的一种标志性的符号被举国上下认知。七十多年后,我们回眸往昔,纵观大豆在东北人民生活中,特别是吉林地区百姓生活中的影响,仍不禁感慨其作用之大、意义之深远,为其它任何一种东北农作物都难于企及。

吉林市北大湖镇的大豆田。

大豆是怎样在吉林开启规模化种植

大豆俗称黄豆,在古汉语里被叫做“菽”。作为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即谈到商代的《卜辞》中就有菽的记载。东北地区是大豆的重要产区,大豆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于中原战国时代的西团山文化时期。在《吉林市发展史略》中,转引了吉林市永吉县杨屯大海猛地区在1980年的考古发现:大海猛第一期文化,住址中发现豆类碳化物,豆也是西团山晚期主要的食物之一,东北的大豆看来是源远流长的

大豆在东北,一直是百姓重要的油料、植物蛋白质来源,从清代起便被广泛的种植。当时东北各地的大豆种植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东北的土壤中氮成分缺乏,而大豆的根系有“聚氮”的特性,因而大豆经常和其它粮食作物间种,以完善土壤肥力。直到解放后,这种种植方式还在乡间时常可见。不过,在清代,由于清政府对东北长期实行封禁政策,导致劳动力严重短缺,大豆的种植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化。直到清代中后期,随着华北移民闯关东情况愈演愈烈,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有所缓解,加之晚清大量旗田、官地归属私人所有,大豆在东北的规模化种植苗头才渐渐显露。

旧时东北扛豆饼的搬运工,取自《吉林旧影》

1858年(咸丰八年)6月25日,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1861年4月牛庄(营口)正式开港,东北打开了面向海洋的窗口。在列强的威逼下,一度为清政府确保税赋财源的大豆贸易垄断,宣告终结——清政府于1869年“许开豆禁”,外国商人可在东北地区自由从事大豆三品贸易。

十九世纪后半叶,两广、闽南地区制糖业疾速发展,而糖业原料甘蔗的种植过程中,大豆榨油的副产品豆饼成为肥效最佳的肥料。牛庄开港和许开豆禁并没有让西方列强从东北攫取到太多实质性利益,反倒使得东北腹地所产的大豆和豆饼,在中国传统商业资本的“牵引”下,通过海运加速输入到华南地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东北的大豆贸易发生了一些改变。《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记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本土农民曾长期使用鱼渣和堆肥肥田。甲午战争后,日本进口了东北的豆饼用作水稻的肥料,效果非常好。受此影响,在化肥出现之前,产于中国东北的豆饼成为最受日本农民喜欢的肥料。因利益可观,日商三井物产率先进入东北后,福富、松村、海仁等日资随后疯狂涌入,大量进口豆饼。1899年时,向日本输出的豆饼的贸易量就已经超越了向华南的输出量——大豆及其制品开始成为东北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之一。

1924年东北地区的大豆仓,取自《吉林旧影》

进入民国,特别是一战以后,东北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日益显著。欧洲开始大量进口产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其进口量占每年东北大豆出口量的2/3。欧洲进口东北大豆主要用于油脂工业,其中英国将大豆当作棉籽、亚麻仁、椰子等油料的替代品。而进口量最大的德国则是将进口大豆榨油后制作成人造黄油(《满洲开发四十年史》)。

蓬勃的需求刺激了大豆在东北的规模化种植。自晚清开始,东北的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东北北部新开垦的平原和丘陵地带,也种植了大面积适应寒凉天气的大豆。在东北众多大豆产地中,吉林地区一直是东北重要的大豆出产基地,据《吉林市志》记载:(进入民国后)在铁路沿线附近修建了许多大豆仓,随时装袋外运。1924年仅在九站、桦皮厂、下九台3处便收购大豆56万余石(1石约等于130.1公斤),每石合银洋15元……1928年吉林全省大豆产量742万石(吉林地区近147万石),出口503万石(吉林地区出口100万石)

民国时期,在吉林县署呈报省政府的报告中,大豆在经济作物中的地位也极为突出:大豆最为畅销,烟麻次之,商人贩卖,并无加工,轮船汽车,交通方便,各商号年末有赢无亏。尽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大豆国际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因包括吉林城永衡官银钱号在内的官方资本,以及长发兴、义泰昌、永顺庆、会和成等数十家大粮栈为代表的私人资本前仆后继参与大豆贸易,历史的看,大豆贸易的繁荣对吉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还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3年等待运往日本的吉林大豆仓,取自《吉林旧影》

大豆品种改良的艰辛道路

黄豆看似只有大小之别,内在差别却不小。当大豆在东北实现规模化种植后,大豆品种的升级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豆用作油料作物,含油量多少就是硬指标;大豆用作生产豆腐、豆酱等豆制品,蛋白质含量则是硬指标。其实自大豆从野生植株驯化为农作物,中国农民就已经开启了大豆品种选优的历程。只不过在民国之前,这种选优完全依赖农民零散的种植经验,选种过程缺乏科学系统,因此品种改良进展非常缓慢。

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所谓“南满”地区的各项权益转交给日本。野心勃勃的日本殖民者马上开马力,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因当时东北大豆对日本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影响,殖民急先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便在下辖的公主岭农事试验场进行了与大豆选优相关的一系列现代化农研试验。

当时公主岭农事试验场以当地优良大豆品种“四粒黄”为原种,用纯系分离方法选出中熟种“黄宝珠”,产量较原品种增收四成左右,含油量也由21%-22%多出2%至3%。1924年这种“改良大豆”开始在以长春为中心,北至哈尔滨,南到开源的铁路沿线推广,其中就包括吉林城周边的永吉县地区。到了1935年年末,改良大豆的普及比例达到大豆种植总面积的45%,一跃成为最主流的大豆品种。

1942年,中国农民被迫向日寇交纳“出荷粮”,取自《吉林旧影》

为准备日后将侵略触手伸到东北腹地,日寇在优选出适宜东北中部地区种植的黄宝珠的同时,公主岭农事试验场还推出了其它一些大豆新品种,如耐湿的公五五号(1941年改称紫花一号),耐干旱的公五六一号(后改名小黄金一号),含油量更高的满仓金,适用于制造大酱、酱油、豆腐的“福寿”等。这些品种在九一八事变后被不断改良、推广,甚至强迫中国农民种植。在日本侵略者的威压下,到1939年时大豆在东北的种植比率已高达24.5%。

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大豆品种改良工作除解放战争外,几乎没有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农科院及各地市农研院所一直没有放弃对大豆新品的培育。只不过此时对增产增收的追求完全基于为人民谋福祉,与伪满时大豆品种改良的目的完全不同!截至目前,在吉林种植的大豆根据不同的水文土壤条件,大致有以下几个常见品种:吉林20号、吉林21号、长农5号。其中吉林21号籽粒蛋白质含量竟达到41.5%,脂肪含量已经高达27%。

1928年吉林城西关裕德隆油坊使用先进的机器榨油,取自《吉林市图片志》

大豆及其制品对吉林百姓生活的影响

大豆与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关联度极高。在吉林城乡,由大豆大致衍生出三大副食体系:榨油、豆制品及酿造业。

大豆是东北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吉林地区油坊出现得很早,主要是一些使用木榨设备的小型作坊。据《吉林市志》记载:1915年,吉林西关裕德隆油坊多次从国外购置先进的机器榨油设备,使豆油的产量大幅增加。裕德隆的成功带动了吉林油坊的设备升级潮,到1931年,吉林市制油企业达26家,生产豆油近300万斤,豆饼1700万斤。大豆、豆油、豆饼号称大豆三品,成为吉林地区的大宗出口商品。

聪明的中国人,很早懂得利用大豆中的植物蛋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豆制品。腐竹、素鸡、豆腐脑、豆粉、豆浆等等皆为百姓喜爱的食物,而其中对市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大豆腐和干豆腐。大豆腐在吉林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盐卤为凝固剂的卤水老豆腐,另一种是以石膏做凝固剂的石膏嫩豆腐。不管哪种豆腐,皆因吉林本地优质的水源和优质黄豆,使得豆腐保存了浓郁的豆香,口感不腥不涩。

将凝固的“水豆腐”压榨脱水,就制成了干豆腐。干豆腐即南方人叫做千张、百页的豆制品。它的厚度从0.5毫米到2毫米不等(也有更厚的规格)。无论何种规格,干豆腐讲究的都是软、韧适度,口感不发粘发渣。干豆腐是东北传统蘸酱菜里的主打品种,将干豆腐抹上大酱,卷上大葱等各种蔬菜,就成了吉林最受欢迎的一道吃食。除了直接食用,干豆腐可炒、可煸、可熏、可卤、可下火锅,每一种吃法都极具地方特色。

大豆腐和干豆腐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也反映在口语之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是一句市民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在形容某些以次充好的物品时,一些吉林人至今还会用“大豆腐厚,干豆腐薄”来作比(厚因为水多,薄因为抽条)。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吉林市酿造厂的产品

大豆对吉林酿造业的影响也非常大。东北人喜欢将大豆炒熟磨碎发酵,制成豆酱。豆酱可粗分为有臭且稀的大酱,以及没有臭味且粘稠的盘酱。或用蔬菜、或用肉糜,把酱炒熟,酱料就成为东北人重要的佐餐之物。同时,东北城乡很早就有用“盘酱”熬制酱油的习惯,当然这种土制酱油的颜色不甚亮丽,鲜味也不甚充裕。

清代光绪年间,德胜酱菜园、天聚永酱园、通泰泉老醋店等酱菜园相继在吉林城内开业,这些酱园采用传统技艺,规模化生产百姓日常食用的各种调料。其中豆酱、酱油、腐乳等皆以本地产优质大豆为原料。岁月悠悠,前述三家老店几经变迁,终于合并为一家。在解放后更名为松江酱园。1962年改名吉林市酱菜厂,1980年再次更名吉林市酿造厂,成为当时全国生产调味品第二大生产厂家。时至今日,虽因种种原因,该企业并未延续辉煌,但其所生产的江城牌酱油、青红方等大豆酿造产品,仍深受吉林市市民青睐。

除上述三类加工产品外,在大豆尚未熟透时的青绿大豆还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蔬菜。因大豆青绿时,豆荚生有许多绒毛,故而这种食品被称作毛豆。毛豆被采摘后洗净,投入锅中冷水里,加花椒、大料、香叶、桂皮、葱段、姜片、盐、料酒炖煮成熟,便成为老少爷们最喜欢的佐餐下酒佳品。剥去外皮,食用软嫩的豆子,那味道咸鲜适口,越嚼越香。

自大豆被美国和巴西引种之后,东北大豆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渐衰微。新世纪,由于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叠加,东北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大不如前。然而大豆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却没有出现丝毫动摇。各种豆制品仍然是人们获得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途径。而今,秋收在即,春天播种的大豆即将开始收获。愿这收获的喜悦能够不断绵延递进,让未来的东北大豆种植不为时势所累,进而为中国的农业良性发展,以及副食品的不断升级,重振往日雄风,再写辉煌。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