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纪事:铅华褪尽的德胜门外“花尖”锦城有着怎样的过往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归雁行边远字,惊莺舞处离肠。蕙楼多少铅华在,从来错倚红妆……

一曲晏几道的《河满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风尘女子在强颜欢笑中消耗青春之悲的切切同情。细细思量,古往今来许多所谓红颜薄命的哀叹,与沦落风尘的凄苦相比,又有多少不是自恋小我而发出的怨嗟呢?自春秋时期管仲以“活跃市廛”之名,在齐国开设青楼妓馆开始,烟花巷就成为一些人罔顾人伦的致富生意,更是旧式政府盘剥吮髓的特殊收入——故而盛装笑靥、莺语欢歌之街市亦无非藏污纳垢的别样炼狱罢了。在解放前的吉林城德胜门外,一派“繁华”的锦城坊三道街,就是这样的一处灯红酒绿的所在。

门曰“德胜”本欲一逞阳刚

清同治六年(1867)年,鉴于吉林周边匪乱频发,乾隆七年(1742年)扩建筑毕的百年土城墙已不能保证城内商民安全。在吉林将军富明阿、副都统富尔逊主持下,官、民合力,募集16万余串铜钱,对吉林城进行第二次扩建。这次扩建不仅使吉林城面积变大,还在原有五座城门的基础上,改建、增建了几座新城门。其中城西侧,老西门沿至头道码头处,称迎恩门,迎恩门迤北又添设了福绥门和德胜门。德胜门之名自此出现在吉林大地之上。

德胜门修建之时,恰是吉林籍八旗将士积功日盛之际。自乾隆年间额勒登保以军功成名之后,征金川、平回疆、讨白莲、战太平,逢关内遇有大事,皆有奉调入关作战的吉林八旗将士身影。随即,不论是凯旋归里,或者马革裹尸,众多持勋而回的功臣为吉林籍旗兵赢得威名的同时,更让面向北京方向的新城门水到渠成取名德胜——明为谐音“得胜”祈愿,私下不乏得意自矜之意。赖吉林城素为清代所誉“龙兴之地”,吉林旗兵更为清廷倚重劲旅,故北京、盛京之外的中国古城门,确罕有以“德胜”为名者。

在光绪九年吉林城第三次扩建后,德胜门城楼修葺一新,高达12米的门楼傲立西关。德胜门里为商贾云集、富户遍布的牌楼门街、北大街、宝宣胡同、老晋隆胡同;德胜门外路分三岔,北为校场路,西为德胜新街,南为锦城坊路。这一街市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历悠悠百年岁月。

自清代开始,由于毗邻吉林城最热闹的北大街商圈,守着去北山寺庙群的要道,又为通往吉林南下官道的捷径,德胜门外渐渐人气敛聚、百业兴旺起来。然而这德胜门外的繁华却没有彰显太多军威武功的气质,反倒生出条寓意花团锦簇的锦城坊路来。

民国初年的吉林德胜门


理清锦城坊路、顺城街与三道街的关系

德胜门外南侧原本是一条沿城墙脚自然形成的顺城土路,“两侧均为平房,间有菜地”(《吉林市地名志》)。这条路几经变迁,发展成今天的顺城街。只不过新世纪时,由于人民广场小区的兴建,顺城街通向德胜门的路口已经不存。在探究三道街的历史前,为避免因名称导致理解混乱,有必要先借助语焉不详的有关史料,理清这条道路的变迁沿革,特别是锦城坊路、顺城街与三道街的关系。

德胜门外大致沿旧城墙西南向通往福绥门的这条道路,最早即被命名为锦城坊路。之所以说是“大致”,是因为在解放前,此路由顺兴胡同(解放后改名雄心胡同)南口至德胜门一段,并不紧靠城墙,而是取道解放后的壮志胡同(解放前曾一度名为德昌胡同)斜插德胜门外。在顺兴胡同南口至德胜门,贴着旧城墙根还有一条小路,名为三道街。

1928年《吉林省城地图》

伪满时期的《吉林市街地图》

由1928年《吉林省城地图》上,可以看出锦城坊路与三道街一西一东,并列在德胜门外。而伪满时期的《吉林市街地图》上,虽未明确标注三道街,但仍可清楚地看到锦城坊路的北段并不紧靠城墙。在《吉林旧影》中提到“1938年以后因修建道路和为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陆续拆除”了吉林城城墙。狭窄的三道街因墙基土地而变宽,于是锦城坊路北段遂在伪满后期改道,吞并了三道街,直通德胜门,原来锦城坊路北段则更名德昌胡同

早在吉林城第二次扩建之后,由迎恩门至福绥门的城墙边也形成一条自然土路,名为顺城街。这条街与福绥门另一侧的锦城坊路基本处在一条直线上,因而锦城坊路也有时与顺城街混为一谈。待到解放后,两条街道正式合为一体,叫做顺城街,1954年曾改称锦城街,1965年以后又恢复了顺城街之名。到后来北京路西拓,合并掉了福绥门至临江门一段的顺城街,于是原本的锦城坊路竟担着顺城街的路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人民广场小区建设时,壮志胡同彻底消失,让锦城坊路、顺城街、三道街的历史愈发扑朔迷离。幸而在《吉林市地名志》中,虽未明确说出三条街路名称的相互关系,但却记载壮志胡同的曾用名叫做“锦城”。

1935年时吉林的风尘女子,取自《吉林旧影》


三道街为何别称黑河沿

作为边疆要地水旱码头,吉林城建城后不久即形成“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一不有”的塞外都会,其中自然少不了花街柳巷。吉林城内最早的红灯区在牛马行街“头、二、三道花园”,1911年火烧船厂后(详见拙作吉林纪事:1911年,“天火”焚城),移址五道胡同。后来因为“五道胡同偏僻,营业不好,于是……在德胜门至福绥门一段墙外,南靠城墙,北傍旧护城河所改修的阴沟一带,建筑一间间板房土屋,开设妓院……妓院生意日盛月茂”(《话说吉林》)。

在一些旧文人笔下,寻花问柳是一种充满浪漫风情的洒脱人生。全唐诗就载有一众名士与烟花女子之间的诗文酬答,比如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大诗人李白也给一个烟花女子写过: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受此影响,在清末民初三道街一带竟然因花街柳巷交错盘桓而被官方定名“锦城坊”(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三道街归属锦城坊)。

不过,由于三道街抬头面墙,低头是漆黑浑浊的阴沟臭水,故而作为道路名称,锦城坊则归属三道街西侧的那条街路。伪满前,伴随殖民资本疯狂涌入吉林东关商埠区,在东关福兴里东市场圈楼形成了新的风月场所汇集地 ,三道街的风月生意渐渐大不如前。在城墙拆除后,城墙与永吉县公署(今市七中)之间的臭泡子裸露出来,让本就臭水暗涌的三道街南侧濒临更大的肮脏水面。旧社会低下的城市管理能力,使得一年中除去冬季,臭水散发出的恶味在三道街四下弥漫,令人作呕,故而这一带也有了“黑河沿”的别称。总之,三道街一带无论是市容市貌,还是日夜上演的人伦悲剧无不充斥着肮脏,对那些给此地定名锦城的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望云山下灵仙府旧影


红尘噩梦萦琐的德胜门外“花尖”

在旧社会,大多数中下级妓院虽有青楼、烟花柳巷等雅称,可在吉林城,朴实的百姓往往贬称之为窑子,妓院扎堆的地方被贬称为窑子街儿(街发gāi音),那些花枝招展的妓女则被称为窑姐儿(自称姑娘)。在旧社会,妓女大多都是被诱拐、买卖的受苦人。倚门卖笑的生涯中,妓女们会受到各方面的无情盘剥:

出资人和最高管理者叫掌柜的,日常管理者叫掌班(俗称老鸨子),负责现场维持秩序和应急服务的茶役俗称大茶壶,协助大茶壶的伙友俗称小打儿。这些人都是压榨、欺辱妓女的角色。平日里老鸨子虽和妓女之间母女相称,实际上却把妓女当作是赚钱工具。比如每天的仪容检查,叫查脸子,妓女不注重仪容,老鸨子非打即骂。大茶壶看似成天提着茶壶在妓院伺候客人,实际上也监视妓女,如嫖客对妓女不满,大茶壶会破门而入,对妓女打骂“问罪”。更多时候,老鸨子和大茶壶还会相互勾结,以讲情钱、孝敬钱、代管钱等等繁多名目对妓女进行敲诈勒索。解放前,三道街中部的老鸨子“大老周”就驾轻就熟此道,其恶劣的人品给无数苦命的妓女留下难以抚平的心理伤痕。

另外,娼妓业也是旧政府牟利的工具。公开营业的妓院和从业人员都需要到政府办理相关证照。无照营业的被称作半掩门儿(暗娼),是政府严查重罚的对象。在吉林城,妓院自古就被课以重税——游兴税。除了税,妓院还要另外缴纳妓馆捐,妓女要按人头缴纳妓女捐,“捐”由旧警察机构征收,作为办公经费。到了伪满时期,日本人更是要求各业都要成立行会组织,妓院的同业组织被叫做“花界会”,这个行会也会巧立名目,对妓女们进行盘剥。

插花老祖有点像佛教或祆教人物

直到现在,一些德胜门的老住户还会把德胜路、顺城街交汇处的三角形区域叫做“花尖”。有人说这是因为从德胜门西望,此处街道建筑形制如花瓣的尖一样突出。其实对“花尖”的命名还有一个讳莫如深的解释:当年三道街中部向南(黑河沿)的各家妓院,多以30-50岁的大龄妓女为主,而中部至德胜门的各家妓院,多以15、6-30岁的年轻妓女为主。对寻花问柳者来说,三道街北口是“折取花尖嫩蕊”的“好去处”,进而将这一带称作“花尖儿”。其实无论年龄大小,旧社会三道街的妓女境遇大同小异,无一不饱受欺辱侵凌,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条件低下的境况中,她们甚至随时都有致残、致命之虞。无助的苦命人只能盲目地膜拜保护神插花老祖,或者结伴到望云山下的灵仙府,向观音和狐仙烧香许愿,希望让人生噩梦早些结束。

丹桂茶园旧影

德胜门外灯火阑珊浮华处

吉林城德胜门外,由三道街、锦城坊路、德胜新街交叉围成的花尖地带,影响至解放后的繁荣绝非烟花柳巷所能独立营造。起自晚清,在德胜门外,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愈显发达,各种业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特别是得益于东靠德胜门里的店铺云集的北大街老商贸区和家道殷实的“商民”住宅区——借频繁客流、持续的购买力最终成就了德胜门外的繁华。

在老吉林城,德胜门外的文娱演出行业最为发达——福绥门里路南的丹桂茶园(原水门洞子小商品北侧,锦城坊路的南端附近)和德胜门外花尖偏西侧的新庆大戏院堪称行业翘楚。其中新庆大戏院所在地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就开办了戏剧演出场所——裕德茶园,而后改称普和茶园、斯美茶园。1924年两层砖瓦结构的斯美茶园毁于火灾,1925年在原址重建(《船营文史资料第二辑》)。新建筑式样古朴,宽敞大方,内设“拢音”装置,舞台符合传统戏剧演出规制。这家戏院常年邀请、接待全国知名戏剧演员前来演出,京剧名角唐韵笙、黄桂秋、王云芳等人皆在此处登台献艺。1934年改名新庆大戏院。直到解放后,新庆大戏院一直是西关地区最重要的京剧、评剧演出场所(1952年3月21日-26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为抗美援朝募捐,曾在这个戏院演出5天。后改为人民电影院,1958年迁址顺城街,原址改为吉林市第三浴池)。对于看戏成风的广大吉林百姓而言,德胜门外无疑具有难于抵抗的吸引力。

除了戏园,德胜门外的餐饮业在吉林城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放前,在花尖路北,王百川大院东侧(《吉林市饮食服务志》记载为德胜街25号,《吉林市地名志》记载此处在80年代为市蔬菜公司使用)坐落着吉林城餐饮界“东南西北外一楼”中的“北”——北山饭店。饭店菜品精致,厨艺不群,吸引了大批食客光顾。不仅大型饭店名扬吉林城,德胜门外二合永、福盛海、同顺永、福顺兴等小型特色饮食小店也颇有名气,特别是这些食肆所售烧饼、油条、豆腐脑、切糕、煎饼等大众小吃皆享誉其时。

德胜门外还有一个在吉林城东西关叫得响的业态,就是民国时期开始的花尖夜市。夜市上虽有售卖各式杂货的游商坐贾(如花尖处有山西姓商人开设的杂货店),但主要是售卖食品的小吃摊。据记载,由富裕居民、看戏的、及寻花问柳者构成的“地利”之益叠加于花尖夜市,使其火爆程度远非城内其它夜市可比。

或许是受旗人生活习惯影响,吉林城里人自古就有吃“夜宵”、吃“零嘴儿”的习气。不过无论夜宵还是零嘴儿,都属于应对俗话所云“闲饥难忍”的“闲中餐”(小吃)。尤蕴石先生在《吉林旧事》中记述道:一年四季……特别是空闲时间较长的冬天,为了消磨睡前一段很长的时间,常是出门走走,或吃些或买些得意的小吃食,既可消闲解闷,也是个享受……在明亮的星月之下,或在昏暗的路灯之前,或在小商贩手提灯(煤油灯或纱灯)之侧,或是吃着独具风味的冷食酸辣粉坨,或是嚼着满口溢香的火勺夹酱肉,或是喝着三九天也滚烫的开锅浆汁泡香油馃子……或站或蹲,边吃边欣赏着夜色……

总之,那时节由商店、戏院、饭店、夜市所构成的俗世光彩,被晃动的车流、人影撩动,糅合着三道街上氤氲阑珊的灯火,造就了老吉林城外花尖一带独特的浮华风情,堪以“红灯区”之名实在吉林城的历史上留下了别样的烙印。

德胜门外近景,远山上为北山古寺庙群。图片取自百度

吉林解放后 ,伴随着人民政府对娼妓业的取缔及对旧业态的改造,德胜门外耀目铅华终为时代长风褪尽,无数催泪引嗟的大悲喜消散为历史尘烟。新的城市风貌伴随着人民广场的建造而在德胜门外迅速崛起,如今的德胜门外,经过新世纪的加速改造,曾经青砖灰瓦的花尖地区,也只余下王百川大院一处旧迹。不过新建的人民广场,竟让不远处的北山风景区直接占据了古老的德胜门外最佳视角。由于山巅之上的清代寺庙群毫无遮拦地展示出来,有仙则名的山川气度也使得此处如陆放翁那阕《秋波媚》所云的意境一样,有了更新的文化内涵:

曾散天花蕊珠宫。一念堕尘中。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