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纪事:几十年前,粮食部门曾在市区街道上晾晒粮食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国庆出游,偶在乡间道路上看到农户晾晒粮食。正欲对这种“占道”行为感慨一番,不想却听到同行的长辈们议论起几十年前,吉林市的粮食部门在市区街道上晾晒粮食的情形。长辈们谈吉林大街、中兴街、天津街、长春路、德胜路等街道的旧貌,我是有记忆的。但是长辈们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些道路上晾晒粮食的情况,我却一无所知。晾晒粮食的时代画面,我穷极记忆,也没有在脑海中发现丝毫踪迹。

长辈们回忆,在几十年前,或许因为仓储粮食的技术不佳,许多仓库为防止存粮霉变,或许因为场地有限,粮食部门会组织职工于天气晴好时,占用市区平整“洁净”的半幅路面,晾晒粮食。粮库职工用汽车将粮食拉到路边卸下,再用类似清雪时使用的雪铲一样的工具,把粮食均匀地摊到马路上,利用燥风骄阳,祛除粮食中的水份和霉菌。这项工作早上开始,晚上结束,参与劳动的职工动作很快,大有赶工的意味。这项工作每天周而复始,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年,市区街道上汽车罕有,除去早晚高峰,街上闲散的行人、车辆绝对无法企及今时,因而即便占用半幅街道,并不会造成交通的剧烈拥堵。

对占用半幅主路晾晒粮食,长辈们记忆深刻,但说到晾晒粮食的品种,长辈们大多记忆模糊,只说大概是以玉米为主。因为玉米的金黄色与道路的黝黑,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而印象相对较深。当年,吉林市城区曾有两个大型的粮库:西关粮库在长春路(现已改为东北电力大学校区),东关粮库在天津街(修建解放东路时,大部分变成路面)。以东关粮库为例,该粮库就以加工玉米碴子、玉米面、混合饲料为主,6505吨的储存粮食中(《昌邑区志》1986年数据)玉米占比极高。

另外,长辈们还回忆起当时晾晒的玉米好多已经霉变,这些粮食即便晾晒完毕,也该有很多病毒残留。而玉米面恰恰是几十年前,市区供应的主粮,于是长辈们在回忆之际,顿时联想起“黄曲霉素”等当下热门词汇,以及可能与晾晒粮食一并被回收入仓的各种垃圾、病菌,便纷纷抱怨如今一些病痛的根源,或许和这种街道上晾晒过的粮食有关。

大概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市区粮库仓储条件和仓储技术不断提高,加之街道上车流日益加大,粮食部门终于停止了在街道上晾晒粮食的作业传统。一种延续良久的权宜之计被默默终结,几代吉林市市民熟视无睹的特殊画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至于如今,我这个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听到晒粮往事,都有一种听故事的感觉。

不知道是否有朋友了解市区街道晾晒粮食的更多细节和趣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