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水过江,四十年前吉林市开启集中供热的大工程,铁路部门曾全力配合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今天是冬至。过了今天,北方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数九”天。在这极寒的时节,供热取暖自然成为居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吉林市,经过几轮改造,目前市区内已基本实现了集中供热,其中大中型电力企业生产电力产生的余热,是冬季供热的重要热源。回望由烧煤、烧柴取暖到实现集中供暖的这一历史进程,四十年前实施的“热水过江”工程,无疑是吉林市城市供热的重要一笔。

吉林市的集中供热开始于解放前的伪满时期。当时日本人在吉林兴建的铁安里、北宁里、北安里等住宅区开始出现了暖气采暖,整体或部分采用了锅炉房集中供热。到吉林解放后,仅铁路部门,就接受了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暖房(锅炉房)34处、钢炉74台,供热面积达14.33万平方米。1953年中兴街西侧建设“新建”住宅小区,为保证5.4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铁路部门建设了两处锅炉房,配备10台铸铁低压锅炉,为该住宅区供暖。此后,铁路部门供热设施连续增加,1970年开始自行设计制造锅炉,并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供热损耗,提高供热效率,实行供暖集中连片。

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吉林市城区除江北吉化、市区铁路等大型国企有能力进行暖气集中供热外,碍于财力、物力等复杂因素的掣肘,市区内的集中供热发展极其缓慢。以昌邑区为例:1978年仅有市民取暖锅炉房7座,锅炉9台,供热面积99648平方米(不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住宅)。落后的供热条件使得在市区内,以“火炕上楼”为特色的楼房建筑形式竟风靡一时。其实即便是实行集中供热的部分厂矿企业,也存在费用高,热效低等问题。无论是对城市建设、企业发展还是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实现更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供热”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课题。

1981年,在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由吉林市建委出面,打破市政与企业之间发展的壁垒,采取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的办法,将位于松花江北岸吉林热电厂的热水引过松花江,作为城市集中供热的热源。这就是吉林市城建历史上著名的“热水过江”工程。

截至1983年,热水过江工程共分两期开始施工:“一期热水管线工程从省矿建公司入地,沿中兴街东侧到四川街口转为地上到松江果窖。自松江果窖又转入地下到岔路乡广场”(部分线路在地上,如延安路与延兴街之间)。二期工程于1983年分两路开始施工,西路接岔路乡广场转为地上西行,经北宁里到桃源路;东路接四川街口由地上到二道江居民区。两期工程热水管线口径为920毫米和159毫米,总长度17.6公里,耗资共计2600万元。在这一供热工程的助力下,大批楼房小区得以快速兴建,尤其是二道江区域的快速开发受惠最为显著。

在热水过江施工开始时,我正在吉铁二小上学,记得当时学校东门因新楼施工收尾而尚未启用,临时开启学校北门,上放学要经新建小区走上中兴街。当时新建小区内许多道路都挖有深沟,对出行影响很大。之所以新建小区出现施工,是源于吉铁分局同意配合热水过江工程规划,对企业内的职工住宅进行供热改造。相关史料记载,为了这个“配合”,吉铁分局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面改造供暖系统。当然这种投入在正式使用“过江气”供热后,也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在吉林市区撤销了一住宅、二住宅、七住宅、九住宅、72户、工务段、电务段、吉铁一中等9处锅炉房,铁路系统在市区内共有24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受益。热水过江后,吉铁分局全年节省焚火劳力100多人,每个供暖期节约煤炭1万余吨。在当时,供热质量也非今日可比,我童年居住的哈道口小区,冬季室内温度平均达到26度以上,室内甚至出现过30度的时候……“过江气”俨然是那个时代一个令人艳羡的供热名牌!

客观地说,热水过江工程最大的受益区域是吉林市昌邑区。1985年时,该工程在昌邑区共设供热站点26个,供热面积93万平方米。之后,供热点和供热面积逐年增加,到2000年供热站点已达63个,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在昌邑区房地产开发进程中,热水过江工程功不可没!不过现如今,过江气虽说还是优质热源,但八十年代初那种普遍感受到的优质供热情形,已然越来越少了……

热水过江工程延安路管线近影

热水过江工程四川街与通江街路口管线近影

关于吉林市城市采暖历史演变,可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从火炕到暖气,清代以来吉林城市冬季采暖小史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