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吉林市青岛街与解放路交汇路口是什么样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大概是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吉林市传统的道路命名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或许是让光复区百姓更多地了解中国,在东北地区,许多道路的名称被更改,开始以省市名称为街道命名。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最终使得大量侧面记录吉林市发展历程的街道名称黯然消失。位于市中心的青岛街就是这样的一条街道。

据《吉林市地名志》等资料记载,青岛街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当时这里有一条半里多长的臭水沟,名叫小河,河两岸是牛马交易市场。在道路形成后,此处便因这个交易市场而被命名为牛马行街。直到1956年,吉林市政府决定将牛马行街由旧砂石路改建为柏油路(1957年铺设完毕,《船营区志》记载为1965年,应为错误),道路名称也被改为青岛街。

在解放前,牛马行街就是老城区内一处亲民、接地气的热闹商业街。在牲畜交易迁出市中心后,这里形成了牛马行街蔬菜市场,经营肉、蛋、禽、菜、鱼等副食品及土特产品,是民国时期,吉林城内六大市场之一(《吉林市副食品志》)。解放后,青岛街北端还设立过吉林市第一个“由国家干预的蔬菜批发市场”。放眼这条古老的街道,对青岛街发展历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一座俗称为“菜楼子”的特殊建筑。

作为青岛街一带曾经的地标建筑,位于道路中央的菜楼子建于民国早期,有的史料说是1912年,有的说是1914年。据1933年刊行的《满洲商业事情》记载:牛马行的菜楼子“乃是剧院式的大厅,内部划分28区,包括蔬菜、鲜鱼、精肉等商业部门。建筑采光合理,通风良好,道路、出入口非常便利。作为中国菜市场来说,是佼佼者”。由于经营品种齐全、价格合理,牛马行的菜楼子一直是吉林城最具商誉的副食品交易场所。解放后这座建筑由国家接管,先后为吉林市土产公司、蔬菜公司下属的副食品零售门市部。直到1978年青岛街道路拓宽时,“菜楼子”才因影响交通而被拆除。

由于历史悠久,菜楼子对青岛街沿街商贸服务业布局影响深远。当年长方形的菜楼子立于街道中央,环绕四周的房屋多为经营餐饮和商业的小店铺,尤其是一些小吃店,如饸饹铺、馅饼铺、烧卖铺,历久弥新,至今仍伫立于青岛街路边,为著名的吉林老字号商铺。

在一组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照片中,当时的青岛街并不宽阔。路两边都是平房门市,排布着工商、饮食等行业店铺。在路口西侧,馅饼铺、传统烧卖的照片十分醒目;路口东侧,原青岛街副食店的楼房依稀可见,而位于今天人行道附近,还是临街商用平房,建材商店、涮羊肉饭店等商铺顺次排列。

照片中的房顶、路面可见积雪,判断拍摄时应为冬季。街上的行人很多,自行车、手推车也不少,虽未见一辆汽车,但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在临街木框大玻璃窗和木墙板为背景的建筑映衬下,特殊年代传统商业街的气质十分明显,人气更是远非今日可比……

时光荏苒,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自媒体世界看到了越来越多“原以为今生难于重逢”的旧日光影。面对这些大多消失的场面,历史的亲历者难免睹物生情,感慨万千,少不了有人会对晚辈讲起自己在那些场景中的旧日点滴。不管晚辈聆听时,是不是真正让那些讲述入耳、走心,总还是会有些余音,让他们对所谓“乡情”添上一些模糊的记挂。或许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传承吧……

了解更多吉林市牛马行历史,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吉林城牛马行的传统风味饮食

吉林俗话探源——也说旧社会吉林的穷棒子

最近还会发布一期“八九十年代,青岛街道上的饮食服务业老字号”照片,敬请大家关注

箭头指向为民国时期地图上的菜楼子

伪满时期菜楼子旧影

路口西侧旧影

路口西侧旧影

路口东侧旧影

解放路与青岛街路口北侧旧影

解放路与青岛街路口北侧近影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李忠(船长)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