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市江南日升街马家屯,命名源于一种特殊建筑,与“马姓”无关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位于吉林市丰满区的日升街,北起温德河口对过的三亚路西口,一路与滨江西路平行,沿弯曲的松花江岸直达吉林大街最南端。这条街道狭窄而幽长,虽有住宅小区、党政机关、高新企业栉比于街道两侧,但街道却是以一派闹中取静的城市风貌出现在江南大地上。

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日升街两侧是另外一番风貌。当时沿吉林大街南行,过了恒山路后,除临街有些许城市建筑外,再向两侧延展,往往是大片农田菜地主导的田园景色。尤其是恒山路以南、吉林大街西侧的广袤大地上,虽然很早就被划入城市,却还属于城乡结合的近郊。在一份九十年代初期的吉林市城区地图上,如今日升街只有靠近江岸的地区有零星建筑标注,同时在那一带还标注着一个特殊地名——马家屯。

马家屯是日升街一带早期的地名,其位置沿江铺陈,覆盖了如今整条日升街。据《吉林市郊区文物志》等资料记载,在这处冲积土壤构成的平缓江岸地区,上迄新石器时期,直至汉魏时期、辽金时期,一直有人类活动痕迹。大批各类文物的出土,使得这里曾被定名为马家屯遗址。明清之际,马家屯一带已为荒僻之地,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始有杨、阎、何三家来此定居,进而形成屯落(《吉林市地名志》)。

根据记载可知马家屯一带的早期居民中并没有姓马的人家,为何地名中会带有“马家”字样呢?其实这个马家屯是后来谐音讹传的结果,最初的屯名为“马架屯”,即屯落刚刚形成时,三户人家居住的房屋是一种被叫做“马架子房”的特殊东北民居建筑。


吉林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寒冷漫长,虽物产丰饶,生活环境却比较恶劣。由于长期为渔猎、半渔猎少数民族聚居,历史上普通民众的民居建筑大多强调因地制宜——“夏则巢居,冬则穴处”(《晋书》)。在近现代土坯草房和砖瓦房出现之前,吉林先民们在生活中曾构建过撮罗子、地窨子、马架子等式样的民居房屋。

所谓马架子房有临时和永久之分:临时的只是木料交叠支撑,搭建成辕马背后固定的那种木架模样(像马鞍子,为放平的三棱体,两端立面呈等腰三角形),框架四周覆盖一种叫“洋草”的茅草,和草棚子非常类似;永久的则用土坯堆砌,于南北两侧形成山墙,在南侧山墙上开有门窗,屋内盘有火炕。马架子房的外形与地窨子很像,但屋脊举架要比“地窨子”高,室内也不是半地穴式。其搭建简单、冬暖夏凉,是旧时吉林,以及东北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甚至到解放后,在吉林周边仍能见到这种特殊的房屋。

在起自晚清的闯关东浪潮中,许多初来东北的关内移民曾大量建造过马架子房。许多村屯也和吉林的“马架屯”一样,以房屋的式样为居住地命名。而吉林江南的马架屯却在闯关东浪潮盛极时华丽转身,放弃了旧有的地名,开始以谐音马家屯作为地名。1942年,吉林市的江南地区被日伪当局划入市区,其中马家屯一带也由永吉县第九区划为江南区江南町管辖。1956年时,在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当时的马家屯村为寄托蒸蒸日上的希望,将村名变更为日升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改称江南公社日升大队,1983年改称吉林市郊区江南乡日升村。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虽属于吉林市管辖,但日升村除去村办企业松花江奶制品厂和建筑工程队外,主业还是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整个日升村也是绿树环绕、阡陌纵横的村庄景象。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市内的学生会由学校组织到日升村学农、支农。

1992年11月,吉林市获国务院批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日升村就被包括进占地12平方公里的江南新建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新区的开发建设一度相对缓慢,直到数年后才在新一届市领导的带动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世纪之交,吉林市的高新企业华微电子征占日升村的土地兴建厂区,日升村的陈村长与华微电子的工作人员一起去长春办理相关手续,以农业为主的日升村就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

尽管2002年8月,日升村村委会曾发生或轰动一时的杀害更夫、撬盗金库大案,可这对日升村的发展速度并无丝毫影响。紧随时代前行的脚步,日升村的面貌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在古老的农田菜地之上,华微电子和永大电气两个高新上市公司傲然挺立(2016年永大集团股票已变更为融钰集团),吉林烟草、吉林海关、高新检察院等政府部门也相继在日升村兴建了新的办公场所,更有一座座时尚的居民楼拔地而起……

虽然日升村村委会至今仍旧存在,但高楼林立的日升街及周边地区,已然尽是现代化城市新姿,曾经的田园风貌早已一点也寻不到了。

日升街北口

九十年代初马家屯一带的地图

旧时几种东北地区流行的民居建筑

马架子房

日升街中段

俊朗的吉林海关办公楼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