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铁路退休干部任丽华的回忆:我和郑老师、同学们的点滴故事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任丽华女士近影

夜幕降临,这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令我遐想的空间,总能让我回到那怀念的时空中……重拾过去的记忆,就像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讲述的:“我们的青春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学生时代是人生最辉煌的年代,尤其是在小学,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最大的幸运。我出生在50年代,1962年我上了小学,我的母校是吉铁第六小学。记得有一天,学校宣传队的郑老师找到了我,和蔼可亲地问我“你会拉小提琴,愿不愿意上宣传队?”当时我在体育队,但是我很高兴就答应了。从此我就成为了宣传队里边的一员。课上和课余时间参加文艺宣传队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了我的常态。
郑老师身材修长,步履轻盈,面色和蔼可亲,她还多才多艺,是那种工作起来忘掉一切的一丝不苟的工作狂。她除了上音乐课,大部分时间就是组织宣传队排练,郑老师非常有工作热情,对待同学们严厉并带着和蔼。她善于发现人才,把一些有文艺细胞的同学都挑选来。每当排练开始,郑老师第一项任务就是跳手位舞,原则是乐器组的要会跳舞,跳舞的要会乐器,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全面发展。她就是这样培养她的学生。她带领我们排练歌舞、戏剧、表演唱、乐器合奏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她还经常通过各种关系找来文艺界的精英辅导我们这些小演员提高演技。就这样,我们在宣传队里逐渐地掌握了唱歌、跳舞,以及小提琴、二胡、笛子、扬琴、花碗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所以我们六小宣传队是越来越兴旺。

少年任丽华在演奏小提琴

在历史的车轮进入了1966年,各学校、厂矿的文艺爱好者纷纷走向街头,用歌舞演唱的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郑老师不惜任何代价利用自己的朋友关系,找了一些名人指导指导《沙家浜》演唱的技巧,我们在郑老师(以及体育组范老师等)和同学们的努力下,使这出《沙家浜》全场很快就排出来了。
那时正是宣传革命样板戏的高峰时期,所以这个沙家浜非常受欢迎,非常有名气。尤其是我们十一二岁的小朋友,演阿庆嫂,沙奶奶、郭建光、胡传魁等角色,老百姓特别愿意看。吉林市各大厂矿和周边的一些部队,学校,都邀请我们去演出。当时,毛主席纪念章最珍贵,我们宣传队同学都非常自豪,我们宣传队的同学毛主席纪念章最多,因为我们每场演出到各个厂矿、部队演出都赠送我们,至今我还都保留着。
尤其是去图们演出,原计划演三场。第一场,剧场就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外边还有许多老百姓爆满着挤不进来。在老百姓强烈要求下又加演了几场。当时演出那场面太激动人心了,李波、王丽华等主要演员胸前已经戴满了纪念章,台下的观众还是纷纷上台献纪念章。不明就里的观众还真以为我们是一个专业的文艺团体,那种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年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发表,各大宣传团体都连夜敲锣打鼓前去宣传。记得在图们期间的一天半夜,郑(范)老师招呼大家起来,我们十一二岁的小孩们(还有更小的)背着锣鼓、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乐器,步行很远的道路边走边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那时我们这些孩子,一听到敲锣打鼓或者乐器的声音,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精气神十足。孩子们没有受路途遥远和劳累的影响,精神抖擞地进入了各自角色。记得我们每次演出回来,郑老师都让我们记日记,把每次演出地点,时间场次都记录下来,我的本记了230多场演出。

任丽华女士的时代照

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宣传队前前后后兴旺了十多年。火红的年代,燃烧的岁月,有辛酸、有苦涩、换来更多的甘甜。除小学时光,在我下乡的记忆中,郑老师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1973年3月,我随学校下乡到乌拉街公社学古大队插户,第二个月我就被大队学校选为代课老师。不久,学校成立文艺宣传队时,我也转为民办教师,担任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初二是学校最高年级),最大学生的岁数与我只差两岁。
当时,我就学着郑老师的样子,挑选学生,组织宣传队。学校是白手起家,只有靠组织学生,动员家长(多次家访)让学生买各种乐器。小提琴、二胡,整个乐队慢慢都组织了起来。那时候我白天讲课,放学后宣传队排练为了让孩子们将来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各自的潜能,每天早晨四点,就到我集体户教孩子们练琴,自编自演些小而精的节目,为当时封闭的农村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也为他们送去了精神食粮。
第一次的公社汇演临近,学校没有任何演出服装,又没有资金。思来想去我就想到了去郑老师那借服装。我胆怯地跟郑老师说想法,郑老师立刻表示大力支持我,让我根据节目内容选服装。郑老师当时还以我为豪,看到其他老师,就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农村也当老师了,管文艺宣传队。由于服装新颖,我给学生化油妆,穿着演出服的孩子们各个精气神十足,演出一炮打响,获得全公社第一名。学校领导都非常高兴。我在学校的那几年,都是郑老师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每年我们学校文艺汇演都是第一名,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吉铁六小旧址现状

回首往事,我得出结论,吉铁六小宣传队的孩子们不论是跳舞、唱歌,还是演奏乐器,不但没耽误学习,而且更加聪明:他们通过左右脑的锻炼和提高,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鉴赏力,当大家走向社会后,人生路上更是思维敏捷、活跃、开朗,在人堆里鹤立鸡群。
不能否认,我们每个人的成绩都与我们爱戴的郑老师不无关系。敬爱的郑老师:是您给了我一杆生活的尺,让我自己天天去丈量;是您给了我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处处以您为学习的榜样;又是您,像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从来不要任何回报。您的爱,太阳一般的温暖,春风一般的和谐,清泉一般的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神圣。
郑老师——我和我的同学们永远怀念您!
任丽华
2022-8-25

本文选取自《我和郑玉屏老师的故事》,为任丽华女士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文图片由赵志伟先生提供。

特别鸣谢赵志伟先生、赵军女士对吉林乌拉永昌源的信任与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