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绥门外,宰相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为一个吉林旗人家族撰写了祖碑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一、

在一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吉林市城区地图上,福绥门(即水门洞子)外的头条胡同路北,赫然标注着一个名为“包家坟”的街区。这里背靠吉林北山,面对松花江水,临近吉林城垣。从位置和规模上判断,墓主“包家”当是旧时吉林城一个人丁兴旺,家世显赫的家族。结合现在的地图,包家坟大致位于今天解放西路与福绥街交汇的西北处,即便历经多次地貌改造,至今这里地势仍高于周遭。可惜时光荏苒,“包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在如今的水门洞子一带,已然鲜有人知了。

清代吉林城周边曾有许多规模较大的家族墓地,如九棵树的吴家坟、林家沟的崔家坟(也称将军坟)等等,由于近代吉林城规模的急速扩张,许多曾属于郊外的墓地被扩充入市区,又因旧墓地上崛起的新事物对民众生活影响更大,终使得地名新旧更迭。随着时光流逝,那些产生于“城小人稀”时的历史记忆也逐渐被时代洪流冲淡,在今时溯往更颇觉费力。

然而包家坟的情况却在史料中有着详细记载,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永吉县志》甚至抄录了这个墓地上树立的一通石碑的碑文。在这本志书中也明确记载:“关富德祖墓。在县城四区六队界,福绥门外,俗称包家坟。有碑记乾隆十七年立(1752年,此处存疑,详见下述)。东阁大学士刘统勋撰文,户部侍郎于敏中书”。

熟悉清代历史的朋友对刘统勋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此人就是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的父亲,是乾隆时期位高权重的枢机重臣。于敏中也非等闲之辈,此人曾在乾隆时期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还曾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此二人撰文、题写祖碑,这对墓地主人是难得的荣光。在历史上,国人凡事都讲求对等,一个大学士撰文,一个侍郎题写,树碑的关富德自然非同小可。从碑文的内容可知,这个关富德就是乾隆年间威震西域的大将瓜尔佳-富德。

二、

为一位战功显赫的武官撰写祖碑,文官魁首刘统勋在碑文开篇,就不吝赞誉,他写道:

大厦之材非一日之植,千里之流非一日之汇。笃生伟人,大昌厥后,亦非一世之积累。国家庆典,推恩大臣及三代,溯其本也。况首出之主,以见不世之功名,其乘时奋起,岂偶然哉?

水有源树有根,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因此皇帝在表彰为自己拼命的功臣时,还会表彰此人的上三代。

我皇上神谋独出,勘定西陲,赏功罚过,群才效命,削平叛乱,拓地二万里余,为亘古所希觏,酬庸行庆,锡世爵者百余人,而仰承庙略,迅赴事机,转战无前,广行大漠,则皆称靖威诚勇侯。既克荷天渥,荣逮先人,追念本源,懼或湮没。嘱大司马刘公表父墓,而以高祖以下三世嘱予

皇帝高瞻远瞩、决策英明,富德执行得法、成绩斐然,论功行赏时,富德就请刘统勋和于敏中来完成国家奖励树立的祖碑碑文撰、写。

谨按,侯先世居松花江,高祖讳索尔和多,始迁宁古塔。开田之初,人性淳厚,大抵沉雄劲直,以忠孝廉洁相敦厉。公尤慷慨好义,以长者闻于乡里。子孙蕃衍,躬率之力田射猎,家日以饶。自奉淡泊,而周恤困乏无所吝。有识者曰:众而和,勤而不迨,富而不骄,瓜尔佳氏其昌乎。神所嘉也。已而生侯。

富德的高祖居住在松花江流域,后来迁居到宁古塔,以耕种渔猎为生。老汉人品很好,有见识的人对他夸赞,说这样的家庭肯定会兴旺。后来老天让富德来光宗耀祖也是老一辈开创了好的家风。

曾祖讳喀尔图,孝友醇谨,不踰尺度,而沉毅有大略,遇战阵辄以勇闻。吴三桂之乱,从征入滇,屡破贼于石门、岐黄、草壩、螺子山。察哈尔之乱,力战歼其掠台兵、土寇。空儿尔岱之乱,率数十骑兵,杀贼无算,尤称奇功。圣祖仁皇帝故念公功,康熙三十七年东巡吉林,授云骑尉,擢宁古塔副都统,盖异数也。越十五年,卒于官,年六十二。恩赐祭葬,卜宅吉林城北隅(按迷信说法,这个阴宅确实选得不错),原配颜*(原文为“尸加卉”,本人不识,猜测可能为颜扎氏)氏附焉。

富德的太爷是有军功的大臣,曾参与平三藩、平察哈尔等战争(空儿尔岱之乱的情况不详),康熙东巡时不仅授予世职,还被委任为宁古塔市市长。死后由阴阳先生认真挑选了吉林城北的这块墓地。

子讳宝柱,即侯祖也。性纯笃,有祖父风,袭云骑尉,任佐领兼副协领,历官凡三十年。律身清慎,不以自见所长,而治狱平允,论者比之古循吏。乾隆十三年卒,亦葬于吉林城北隅,原配傅察氏附。岁辛巳(这个时间点很重要),恭遇覃恩,曾祖、祖父、父三世俱赠光禄大夫,爵一等侯,曾祖妣以下俱赠一品夫人。

富德的爷爷在地方上担任了八旗官吏,官誉很好。死后也葬在吉林城北的家族墓地。乾隆朝的辛巳年,因为富德的战功,他的上三代无论男女都被清廷追封了较高的荣誉称号。

呜呼,侯曾祖以战功卓著,垂勋万里,有自来矣,然亦由习。闻高祖若祖勤俭奉公守法之余风,故能服习劳苦,阅历险阻而无所惮,且能矢志报国,奋然一往而无所顾惜。窃稽宗以来,从征定鼎诸元勋,东敢无前,盖由于此。皇上所以训诫臣工,恒以开国旧俗相劝励也。然则侯之立功,岂非先世之教有以贻之哉?予幸与侯晨夕侍直,知侯先事颇详,因为约略大凡,推本溯源,著于左右。若夫积善余庆,则其理人人能言之,无庸赘入为侯颂也。

最后感谢皇恩,并表示我刘统勋和富德很熟,他家的事我很了解,我说的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情况,没有虚泡胀肚,因为富德的祖上本来就好,根本不用我吹嘘。

三、

由这篇碑文,对立碑的缘由、包家的情况、富德的世系大可一目了然。不过,在《永吉县志》的记述中,却又存在一些时间和事件的疑点,尤其是立碑的时间。

《永吉县志》记载这块石碑为乾隆十七年所立,这与一些历史记载相矛盾。首先碑文中称富德为“侯”,按《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富德因解兆惠之围,以功封三等伯。不久在叶尔羌河岸再立新功,进封一等成勇伯。平灭霍集占叛乱后,大军凯旋还师,富德才进封一等靖远成勇侯 (与碑文中“靖威诚勇”侯也有字面差异)。因此乾隆十七年时,富德甚至还不是伯爵,刘统勋更不可能称其为“侯”。

同时,碑文中提到“辛巳”这个干支纪年。查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里,只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干支纪年为“辛巳”,因此立碑的时间不应早于这一年。可惜此时,距离乾隆大封平定西域功臣已过去两年,且乾隆二十五年后,富德因罪被判处“斩监候”,辛巳年即便有大规模封赏,恐怕也轮不到这个罪臣。

另外,《永吉县志》提到立碑时,于敏中时任户部侍郎,可在《清史稿》中于敏中是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二十五年间担任户部侍郎,无论是乾隆十七年,还是乾隆二十六年,于敏中都不可能在署名前缀上“户部侍郎”的职称。反倒是刘统勋担任东阁学士是在乾隆二十六年以后,刘统勋的任职时间尽管否定了乾隆十七年且满足了辛巳之后立碑,却又同于敏中的任职时间点矛盾。

由于目前只在《永吉县志》中看到包家坟的碑文,且原碑可能无存,许多疑问的开解恐怕还需时日。目前本人猜测这块石碑可能立于乾隆二十五年,或许因石碑字迹漫灭,余下的笔画粗看为十七。而辛巳年则可能是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年的误写,即富德受封侯爵的那一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