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射测验

 求是1025 2023-04-04 发布于山东

起源于临床应用,第一个用来对整体人格进行诊断性研究的投射测验是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投射测验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理论假设

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需求、动机、情感、认知等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不自觉地反映在外在的特定对象上。投射测验的理论假设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刺激-反应理论和人格知觉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强调人格结构中的潜意识范畴,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潜意识内驱力的推动。个体人格结构中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情感等,无法通过意识来察觉。因此人们无法通过意识层面的自陈式人格测验真实有效地了解整体人格,或者自陈式人格测验只能了解人格结构中的表层内容,无法抵达人格的深层结构。而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可以借助某些无确定意义的、非结构化的刺激或情境作为引导,使个体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情感、冲突等不自觉地投射到被试的反应中,从而获得对其人格核心或整体结构的了解与认知。

人格刺激-反应理论

认为个体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的各种刺激,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给外界的刺激赋予意义,然后再表现出相应的反应,刺激物的意义并非是既定的,而是通过习得和经验建构而成的。其中涉及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等要素。被试基于内驱力的需求,辨别刺激线索,对特定情境作出趋避反应,以降低内驱力冲突作为强化。被试对投射测验呈现材料作出的反应是基于内驱力需求形成的刺激-反应关系,是主动选择和建构意义的结果。

人格知觉理论

认为个体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会将自身人格状态或特征投射在反应过程中。例如,把自己习惯性的情绪和预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也就是说,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除了受到所呈现刺激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过去形成的人格特征、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对未来的期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感知准备感知的事物。因此,通过投射测验,可以对被试的人格状态或心理预期作出适当的了解和预测。

分类

根据施测方式可以将投射测验分为个体施测与团体施测两种形式,如主题统觉测验(TAT)既有个体施测方式,也有团体施测方式。还有专门用于团体施测的投射测验,如团体个性投射测验(GPPT)。按照测验的呈现方式可以将投射测验分为墨迹、图片、言语、表演、自传体记忆等类型。按照被试的反应方式也可将投射测验分为5类:①联想型。要求被试描述出特定刺激(如墨迹、词语)所引发的联想,根据被试的联想内容探索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征,如罗夏墨迹测验、词汇联想测验、肯特-罗萨诺夫自由联想测验等。②建构型。要求被试根据所看到的图片,构建一个含有现在、将来等发展过程与情节的故事,根据被试所建构的故事内容来判断其人格状态或特征,如儿童统觉测验(RATC)。③完成型。向被试提供一个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辩论材料等,要求被试自由补充使之完整,根据被试完成材料的一致倾向性来探索其人格特征,如罗特不完全句子填充表(RISB)、罗森茨威格的图片-挫折对话测验(P-F)等。④表露型。要求被试利用某种媒介(如绘画、沙具、游戏等)自由表露其心理状态,通过被试在安全感下不受约束的自然流露来探索其内在需求、动机、冲突或人格特征,如房-树-人测验、沙盘游戏、玩具测验等。选排型。要求被试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项目,或将项目作出各种排列,根据这些选择和组合来推断其人格特征,这方面成熟的测验并不多见。不同类型的投射测验基本都编制出适用于不同人群的版本,供研究和临床使用。

优缺点

与其他人格测验相比,投射测验具有许多鲜明特点。①通常使用非结构化任务。被试的反应不受限制,能够获得更多的结果信息,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聚焦被试的整体人格,而不是单一的人格特质,因此更适合临床应用。②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被试从测验材料上无法获知或推测测验的目的或用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试的伪装和防御,使测验结果更能反映被试真实的人格特征。③施测材料多无明确意义。在测验时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年龄、文化或教育背景的人群。与其他人格测验相比,某些投射测验可能更适用于有语言困难或言语缺陷的个体或人群。

与此同时,质疑与批评始终伴随着投射测验的应用与发展。①对投射假设的质疑。个体对非结构测验刺激的反应可能有许多其他的解释,如被试近期的学习、经验、思想或行为,不一定是潜意识中的整体人格或内驱力带来的趋避反应。②常模资料的缺乏或严重不足。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严重依赖专业背景和专业人员,尽管一些投射测验已经开发出比较完备的结构化评分系统,但是将被试的反应转化为特定分值仍然需要专业人员作出主观判断,而且多数投射测验记分系统十分烦琐和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射测验在临床以外情境中的应用。③大部分投射测验还远未达到标准化测验的心理测量学标准。测验的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和评分者信度通常不高,有研究认为不同的刺激材料或任务项目没有可比性,因而不能用来计算分半信度。大多数投射测验不是被看作或评价为心理测量工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化心理测验,而是被视为临床诊断的辅助性工具,帮助临床工作者对个体的整体人格形成综合性判断和认知。

发展趋势

经过应用与研究,大多数投射测验已做到呈现及反应方式的非结构化与评分方式的结构化相结合,对拓展投射测验在临床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提高投射测验标准化水平的努力一直在持续。儿童统觉测验试图将投射技术的灵活性与标准化测验在实施、记分和解释上的优势结合起来。儿童统觉测验指导语清晰明确,记分相当客观,已经建立起适应良好的儿童群体常模,比其他同类型的投射测验更符合测验编制和评价的心理测量学标准。为了进一步提高投射测验的信度和标准化水平,人们也在尝试将投射测验的反应方式做到结构化或半结构化。例如,团体个性投射测验在大量开放研究的基础上,提供结构化的选项供被试选择。但是这些努力可能会使投射测验的最大特点和优势丧失。

扩展阅读

  • 安娜斯塔西 A,厄比纳 S.心理测验.缪小春,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