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五至七时的奇奥》,看瓦尔达的镜头语言和巧妙构思

 尉迟上九 2023-04-04 发布于湖南

▲年轻时的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

一谈到电影史里最富盛名的法国新浪潮时期,就不得不提到偏爱波西米亚装扮和留有一头可爱波波头的比利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的名字,在当年一群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大师级男性导演里,瓦尔达显得格外的出挑和独特,而她电影的主题不仅和戈达尔一样关乎政治,同样和大多女性导演一样,倾向于女性(权)主义。

瓦尔达和雅克·德米(Jacques Demy)

明年就有“九十把扫帚”的瓦尔达依旧保持着纯真而年轻的心态,到哪都是一副讨人喜欢的摸样,可能大伙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与德米(Jacques Demy)的深厚感情,以及她戏里戏外所表现出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和古灵精怪,或许她的风采有被其他更为夺目的同行所掩盖,但瓦尔达的导演天赋和才能毋庸置疑,纪录片《阿涅斯的海滩》是了解这位有爱导演的最佳途径之一。

这部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五至七时的奇奥》,算是法国新浪潮和瓦尔达的代表作,前有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60和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就像从拉斐尔的学院(古典)派到莫奈的印象派一样,大胆、尝鲜而富有艺术性的刷新和颠覆了电影的传统拍摄模式和表现手法,撼动了观众根植于脑海的既定印象和固有认识,具有巨大的革新意义,而瓦尔达的这部作品在这一时期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地位。

▲电影《五至七时的奇奥》的正式版海报

瓦尔达自编自导的这部《五至七时的奇奥》(Cléo de 5 à 7)提供了非常新颖的电影语言和巧妙的构思,一目了然,片名很明确的指出是两个小时,但有意思的是瓦尔达实现了影像里的时间流逝与现实里的时间过程形成了一对一的对等关系,这让我有点想到了另一位比利时的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拍摄于1975年的代表作《让娜·迪尔曼》。

普遍的电影善于利用时间的抽象性实现灵活多变的再塑造,或是运用多种蒙太奇(剪辑)的表现形式,压缩或扩充,精简或丰富,观看《让娜·迪尔曼》时,片外实际经历了201分钟的时长,但片中“具体定时”虚构的则是两天多,透过日常点滴的循环记录,有趣的是反倒生成了一种漫长的写实感,模糊了时间的虚实界限,而《五至七时的奇奥》,片长是90分钟(观看)=片中实际经历的五至六点半(以确切的时间段划分),可以说是一次主观时间意识与客观时间存在之间的巧妙兼容。

电影《五至七时的奇奥》的片场照

有趣的是本片不单单只利用了寻常的纪实模式造就了时间的同等关系,还运用了新浪潮式的剪辑手法,不论是空间跳转抑或分离衔接,加上瓦尔达一贯的小心思(例如玄妙的迷信,微妙的推动了心理因素),总能让人体会到一份难得的灵巧、趣味和机敏,在这点上一点也不输其他几位善于玩转剪辑的大牌导演。

这片主要也是以女性角色为重点刻画对象,这在当年并不多见,如今看来这股风吹得正盛,讲述了一位自以为身患绝症的歌手克莱奥在一个半小时里的心路历程,镜头跟随着她的身影和脚步,一起度过属于观众和她的90分钟的人生历程,体会她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及对于自我和结果的释怀,这片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克莱奥差异分明的装扮变化可视作分割线。

▲电影剧照,身穿白色睡衣一头精致假发的克莱奥

▲电影剧照,换上一袭黑裙,扯下假发,带上黑色绒帽的克莱奥

一张娃娃脸漂亮俏丽的法国女演员柯琳妮·玛钱德(Corinne Marchand)扮演的克莱奥前半段穿着摩登时髦的裙装(包括回家后的睡衣都是以白色的明亮为主)、带着精致的假发,风姿绰约,十足就是个自带光环的大明星范儿(现在看来更有种复古的时尚感),她恐惧而痛苦的受困于塔罗牌的预知命运(此处别出心裁的以简短的彩色呈现,往后的黑白画质更为贴合女主的心境→核心)。

执意挑选不符合季节透着滑稽的深色帽子,在咖啡馆掩面而泣,身边跟着不怎么相信她的疑虑的女仆,和忙碌而敷衍的男友见面,与自认看低自己的音乐伙伴探讨、练习唱歌,“应景”的旋律和歌词,悲痛、凄凉而哀怨,克莱奥动情歌唱的一段很是动人,潸然泪下,愤懑不已,痛苦加重,前半段主要表现被病痛的阴影缠绕的克莱奥逐渐步入消极而郁闷的泥沼,克莱奥说:“人人都宠我,但没有人爱我。”

电影《五至七时的奇奥》CC版的正式海报

此刻,她扯下假发身穿一袭黑裙、带着黑色的绒帽和墨镜独自出门,进入咖啡馆放自己的歌观察周遭人的目光和言论(和自己毫无关系),丧气的游走在巴黎的街头(片中自然写实的记录了很多巴黎的街景,新浪潮的典型,以及后来克莱奥和朋友一边开车一边谈论的场景,让人想起了戈达尔的《随心所欲》和《法外之徒》),瓦尔达运用凌厉的剪辑和拼接制造出表现蒙太奇,众人的目光(克莱奥的主观视角和放大细节)汇聚,仿佛使观众自然的换位思考,作为克莱奥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的自我理解。

接着她和充当雕塑师的裸体模特的朋友见面,克莱奥难以理解朋友可以毫不掩饰面对众人的行为,同时也客观体现出克莱奥出于外界眼光和自我考虑的顾忌和束缚,片中有很多象征性的对象和细(情)节→例如常见的多种镜像表现,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克莱奥来到公园偶遇一个士兵,两人相谈甚欢,逐渐解开了她的心结,忽然从伤感中体会到了些许快乐,开始从对自身的怀疑和焦虑中迎来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默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的剧照

有意思的是片中克莱奥和朋友一起观看的默片,正是前一年瓦尔达自编自导并力邀戈达尔和安娜主演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有点不同),英俊无比(酷似巴斯特·基顿)的戈达尔和俏皮可爱的安娜(Anna Karina),奉献了一段诙谐而喜人的爱情,这种简单纯粹的情感诉求或许也是克莱奥内心所渴望的,而士兵的出现似乎也佐证了这点,看完整部电影,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个立体、突出而富有层次感的女性形象,她脆弱、敏感、情绪化、被桎梏、追求随性自然和真情实意。

电影《五至七时的奇奥》的原声封面

配乐是这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丰富动听、格外出彩的配乐积极配合着克莱奥的情绪波动和起伏,深度渲染了氛围并为瓦尔达对于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推波助澜,这片的配乐是出自法国著名作曲家米切尔·莱格兰德(Michel Legrand)之手,和法国新浪潮有着不解之缘,擅长爵士乐(十分牛掰)和古典乐,钢琴演奏也是一流,在电影配乐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且多产。

先后凭借为电影《龙凤斗智》/1968和《往事如烟》/1971作的曲获得了奥斯卡的肯定,最被人所熟知的应该还是当年他为德米的歌舞片《瑟堡的雨伞》配的乐,《五至七时的奇奥》里印象最深的除了强势挑逗情绪、低调加深感性的曲调外,片中克莱奥在家中接连唱的两首歌,《La joueuse》和《Sans toi》,无论是曲调抑或歌词前后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和情感表达,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柯琳妮·玛钱德扮演的克莱奥美得令人心动

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那就是客观环境对于自身感受或者说心理暗示的影响,这在片中非常重要,从头到尾可以看到瓦尔达对于环境的表现运用了不少篇幅(有一定的实验性),像克莱奥这种有点迷信的“表里不一”的人物设定,一开始便被塔罗牌影响,接着是乘坐出租车时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那些或许和克莱奥一样急于跳脱现状追求自由和乐趣的人们与她之间像是产生了某种共鸣;透过克莱奥的视角看到具有一定隐喻作用的物件和现象,例如橱窗里滑稽的人偶、掉落的包和破碎的镜子;街边活吞青蛙的卖艺人,看吐的围观群众;将利器刺入自己手臂的街头艺人;包括他人的各种目光和言论,以及士兵的一言中的。

一个人很难做到不在意旁人眼中的自己,但这往往会陷入到妄自菲薄、灰心丧气的困境中,一个人也很难做到不受外界的影响,很多时候在随机与无常中遇到的人和事很可能会严重左右你的情绪和观念,但说到底凡事都取决于自己的个性、想法和心态,影片的结尾最后定格在六点半释怀后的克莱奥和士兵有爱的相视一幕中,瓦尔达貌似将另外悬而未决的半小时作为后续的遐想空间留给了观众去回味,妙不可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