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都不排斥家庭剧,尤其是出国之后,在孤独的异国他乡,家庭剧似乎成了我接触国内人情冷暖的最佳途径,就像深夜小巷的一碗混沌汤,蒸腾着满满的烟火味儿,让人无法拒绝,甚至常常被那喷香的雾气模糊了双眼。在被安利了《小别离》之后,我第一时间上豆瓣上去看,8.2的高分,对比国产剧普遍不及格的分数,这真算的上是一部良心制作了。该剧围绕中学生出国展开,讲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十四岁的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故事。剧名中的一个“小”字颇具匠心,父母和孩子又怎么会真正的别离,哪怕是为了前途,父母将孩子送出国去,他们的心也连在一起,将来也总会团聚。我一路跟着看着,哭着笑着,仿佛自己也随着小主人公朵朵又经历了一次青春期,在那个考场如战场的中学时代,我们小心翼翼维护着心中的小情绪、小秘密、小乐子,那是我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是我们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自留地,绝不容许家长轻易地践踏。朵朵偷偷写小说被妈妈发现,妈妈暴跳如雷,与朵朵大吵一架,朵朵气的把小说手稿撕的粉碎,把父母赶出房间,然后一个人坐房间里哭。妈妈在客厅也拉着爸爸哭,两人回忆着女儿从小小孩长到这么大,一直乖巧懂事,怎么青春期这么来势汹汹,让他们操碎了心。晚上,爸爸在饭桌上就着昏暗的台灯把女儿撕成纸片的小说小心翼翼贴起来,朵朵睡眼惺忪地走出房间,看到这一幕顿时心也软了,抽泣着跟爸爸道歉,跟妈妈道歉。看到这里,我也默默地流泪了。中国的家长和孩子,整个青春期简直是场拉锯战,明明相互关爱,却总是相互伤害,无法互相谅解。没有孩子是不要好的,面对父母的殷切期望,他们都想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可是与此同时,他们作为精力旺盛的小小少年,怎能忍受日日深埋题海,总想着游出水面,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如今,我长大了,也能理解父母,孩子的风吹草动在他们眼里都是风声鹤唳,尤其是剧中作为女强人的母亲,当然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顺顺利利地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有个好前途。朵朵依然在偷偷地更新小说,终于再次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这回改变了策略,选择装作女儿的小粉丝,与她聊天套话,可惜又很快被识破,女儿装作什么都没发现与她聊天,甚至约会见面。妈妈很生气,也很委屈,她只是想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孩子拉回正途。其实女儿从来没有走上什么歧途,她知道自己学生的使命,但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好,她想要两全,就像我们所有大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也是要平衡的。我回想十年以前的自己,也像剧中的朵朵一样,偷偷地写过写过小说,看过小说,一听到走廊里父母的脚步声我就吓得赶紧把页面关掉,装作在学习的样子。他们问我在干嘛,我必须抑制住狂跳不止的心脏,若无其事地来一句没干嘛啊。现在想起来,和父母斗智斗勇的中国式青春,也是充满了成长的趣味。不过我妈妈倒是没有像剧中的妈妈一样对我的学习严苛要求,也没有封杀过我的爱好,这一点倒是让我颇为感激,也为我如今的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北京这样一个经济发达、观念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想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不在少数,就如剧中的小宇爸,琴琴妈。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绝不会也不敢放松的。但是美国毕竟也不是天堂,小小年纪孤身在外,万事只能靠自己瘦弱的肩膀来抗。他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成长,他们或许也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忧虑与艰辛,他们唯有在学业上、心智上进步、再进步,才有力量去撑起和维护自己的一片小小的澄澈天空。我突然想起自己离开的那天,过安检的时候,我不断地回头,可是被人潮不断地推着向前走,终于再也看不到父母的身影。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巨大的轰鸣声在耳边咆哮,我离地了,我离开了。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我不敢哭出声,只能紧紧地捂着嘴,环顾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那一刻我恍惚明白,什么是独立,什么才是成长的代价。孩子就像父母放的风筝,小时候,父母害怕风筝被吹跑,所以把手中的线拽得紧紧的,可是孩子长大了,父母总是要将手中的线松一松,甚至只能浅浅地捏着线头,让他自由地去飞。所以孩子长大了,总有一天要与父母别离。别离是痛苦的,可是别离也是必须的,因为别离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啊。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是那根栓风筝的线,永远都还握在父母手中,等待着团聚的那一刻。你或许还会喜欢 你愿意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吗
在青春这场梦里,我们都一样
朋友的哪些义气举动会让你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