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题速递】2023届高三年级3月份广东大联考地理试题

 hjh2004 2023-04-04 发布于福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山站(69.37°S76.37°E)位于南极东部的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沿岸,海拔高度约为15m。下图示意某日中山站太阳高度角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片

1. 该日最可能为(   

①321②331③915④930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 若该日后中山站昼渐短夜渐长,则北京(   

A.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B. 太阳日出方位为东偏南

C. 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变大 D. 太阳日落方位为东偏北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该日中山站昼长约为11小时,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地区,最可能为331日或915日,②③正确,C正确;321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93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①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若中山站昼渐短夜渐长,结合该日中山站昼长约为11小时,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且向北移动,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A错误;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变大,C正确;太阳日出方位应为东偏北,B错误;日落方位为西偏北,D错误。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太阳方位: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澳大利亚季风指数为850hPa纬向风在西北部(110°E~130°E5°S~15°S)范围内的区域平均。201925日,澳大利亚季风指数由正转负,较常年平均(32日)提前10天。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季风指数(201991号到202026号)。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片

3. 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季风风向为(   

偏西风为夏季风偏东风为夏季风偏西风为冬季风偏东风为冬季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 2019年澳大利亚西北部(   

A 冬夏季风均偏强 B. 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C. 冬夏季风均偏弱 D. 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区位置和季风指数的正负变化,判断负值为偏东风即冬季风,正值为偏西风,即为夏季风。故选C

4题详解】

结合材料“201925日,澳大利亚季风指数由正转负,较常年平均(32日)提前10和图示可知,2019年澳大利亚西北部夏季风结束早,冬季风开始早,结束晚,说明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故选D

【点睛】澳大利亚西北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北移动影响,冬夏受不同季风控制。旱季受从陆地吹来东北信风影响,形成旱季;雨季受东南信风在赤道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形成雨季。

石海(下图)是节理发育的基岩在冰缘环境下反复冻融而掘起的棱角状岩块堆积层,其中呈线状分布的则称为石河,是高寒山区或高纬度区域现在或过去的冰川地貌区的常见特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片

5. 下列地区最可能有石海分布的是(   

西藏高山区南极大陆无冰区广西喀斯特山区大兴安岭山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 推测现代石海分布区(   

A. 一月份平均气温在0℃左右 B. 位于雪线以上地区

C. 多年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 D. 位于林线以下地区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石海需要在反复冻融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因此石海的发育需要如下条件:首先是每年气温在0℃上下摆动,其次是地下存在着多年冻土带,加之靠近地表的岩石受到断裂切制破碎并且破碎带含水,西藏高山区、大兴安岭山区部分地区符合上述条件,①④正确;C正确;南极大陆局部无冰区因为温度太低缺少反复冻融条件而缺少石海地貌,②错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低月气温大于0℃,气温较高,③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南、北半球1月分别属于夏季、冬季,A错误;雪线以上地区终年气温低于0℃,无反复冻融条件,B错误;为石海需要在反复冻融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即平均气温在0℃上下持续波动的时间要长,因此石海发育分布区主要是多年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的区域,C正确;林线以下地区一般气温相对较高,不存在反复冻融的冰缘环境,D错误。故选C。

【点睛】冻融风化:昼夜温差的变化,在坚硬岩层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冻融作用,使岩石发生松动和崩解破碎的机械风化现象。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冰缘和气候寒冷的地区。

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的森林树种主要以针叶林为主,部分区域地表植物多为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凉山州森林火灾严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大。近年来,该州在人为活动比较密集的林区内侧栽植剑麻、女贞、油茶等树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 凉山州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有(   

林分结构单一凋落物丰富森林分布海拔高地形坡度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凉山州在林区种植剑麻、女贞、油茶等树种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生物多样性 B. 提高土壤肥力

C. 减少森林病虫害 D. 阻火防火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受单一针叶林结构的影响,林分单一,富含油脂,且林下调落物丰富,可燃物多,易发森林火灾,①②正确。海拔高、地形坡度缓不会使森林火灾多发,③④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凉山州森林火灾严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大。与针叶林相比,上述树种含水量高,含油脂少,耐燃、耐火性强,可以起到隔离、阻火防火的作用。故选D

【点睛】凉山州大部分地区是原始林区,森林集中连片分布,植被以云南松、高山松为主,长期枯枝落叶形成了较厚的地面腐殖层,特别是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以及近年退耕还林还草持续推进,林下可燃物大量积累,为森林火灾爆发提供了可燃物条件。其次,凉山州位于横断山脉中部,地形复杂,高差悬殊,高山峡谷地形明显,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天气干旱,降水稀少,进入防火期后森林火险居高不下。

抚养比是衡量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的指标,表示为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所要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若总抚养比低于50%,表明进入人口机会窗口期,在经济社会政策的充分支持下,就能获得人口红利。2021年为我国人口峰值年。下图示意预测方案下未来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片

9. 未来,我国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是(   

少儿抚养比上升老年抚养比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总人口持续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0. 该预测方案下,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将持续到(   

A. 2025 B. 2030 C. 2035 D. 2040

【答案】9. C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我国少儿抚养比变化不大而老年抚养比一路飙升,说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我国总人口逐渐进入负增长,我国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②③正确。①④错误,ABD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预计在2035年左右我国人口抚养比达到50%AB在窗口期内,D选项在窗口期外,C正确,故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示意19972009年上海市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比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片

11. 19972009年上海市(   

A.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B. 生态建设用地显著增加

C. 耕地减少林地增加 D.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水域

12. 伴随上海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可能会出现(   

A. 市中心地价下降 B. 郊区不透水面积减少

C. 市区热岛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1997—2009年上海市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均有不同程度比例转化为建设用地,因此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林地、耕地,A正确,D错误;而林地、耕地、水域比例有不同幅度的减少,生态建设用地也减少,BC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受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影响,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热岛强度增强。C正确,B错误;不会导致市中心地价下降,A错误;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

共享住宿是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为愿意出租闲置房源的房东与有住宿需求的房客提供交易的渠道。20182020年北京市共享住宿总量由16692家增长至41312家,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东城区、西城区及朝阳区(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图片

13. 与传统酒店选址相比,共享住宿(   

A. 受土地租金约束大 B. 布局自由灵活

C. 受政策因素影响大 D. 不受交通因素影响

14. 北京市共享住宿集聚在市中心,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商业网点密集住宅区集中自然景观云集就业机会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3. B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酒店选址要考虑地价、政策、客源市场、交通等因素,而共享住宿是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为愿意出租闲置房源的房东与有住宿需求的房客提供交易的渠道,因其主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受地域限制较小,布局自由灵活,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共享住宿在全市众多地点均有分布,受地租与政策影响较小,共享住宿也受一定交通的影响, 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14题详解】

高密度区域有市中心的东城区、西城区及朝阳区,三区作为城市核心功能区,其交通线路、商圈、餐饮、娱乐场所分布密集,住宅区域相对集中,共享住宿房源供给充足,故宫、天坛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分布于此,旅游者的住宿需求旺盛,房源市场需求大促使房屋所有者转变闲置房源为共享住宿,并非因就业机会多,①②正确,错误。北京核心区主要为商业区和住宅区,其自然风景区相对较少,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共享住宿通常是指与酒店对应的当地民宿,由于没有线下门店,平台只需撮合房东与房客,使消费成本急剧下降;共享住宿具有当地特色,能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风俗。

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高耗能企业相继选择减产停产或将生产线外迁,加剧欧洲各国对“去工业化”的担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 导致欧洲高耗能企业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消费市场萎缩 B. 能源价格上涨 C. 交通运输困难 D. 土地租金上涨

16. 有助于缓解欧洲各国应对“去工业化”风险的举措是(   

A. 加快煤炭资源开采 B. 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

C. 提高工业产品价格 D.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15. B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欧洲产品成本上升在世界市场竞争力减弱,消费市场萎缩是对世界所有企业一样,A错误;受俄乌冲突的影响,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上涨,高昂的能源成本迫使欧洲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高耗能企业相继选择减产停产或将生产线外迁。故选B;俄乌冲突以来交通运输、土地租金没有很大的变化,CD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的煤炭资源因开发过度,开采的成本较高,且容易影响碳达峰碳中和,A错误;加强欧洲与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有助于缓解高耗能工业的减产或外迁。B正确。推动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会失去市场竞争力,C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能遏制去工业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受能源价格暴涨等因素影响,欧洲许多能源密集型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或者进行产能转移,这加剧了人们对欧洲去工业化的担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海底地形自湾顶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湾顶水深在10米左右,最深处位于湾口的中央部分,水深约32米。辽河口南临辽东湾,河口岸线平面形态呈喇叭状,属于强潮河口,大潮潮差可达4m以上。辽河口内河道迂回曲折;并伴有沙滩和岛屿,分布着我国最大的芦苇湿地;口外海水盐度分布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明显不同于外部海洋的特征。近年来辽河下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多。左图示意辽东湾位置,右图示意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 

图片

1分析辽河口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说明潮汐对三道沟盐度影响。

3分析辽河口盐度垂直变化小的原因。

【答案】1春季,气温升高,海冰消融盐度降低;夏季,入海径流量大,盐度最低;秋季,入海径流减少,盐度升高;冬季海水结冰,盐度最高。    

2涨潮期间,高盐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退潮期间,河水下泄,高盐海水向口外退出,盐度降低;一天中海水盐度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海水盐度与潮水位呈正相关)。    

3由于辽河口口外水深较浅,受大风、潮汐、海浪等因素的影响,表层与底层海水盐度的差异小,垂直变化不明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辽东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盐度、海水性质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季气温回升,地表径流补给量增多,同时海冰消融盐度降低;夏季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入海径流量增大,同时也是一年中海洋受到的补给量最大的时候,海水盐度最低;秋季,季风结束,降水量减少,入海径流减少,盐度升高;冬季气温最低,海水结冰且地面径流暂时性停止,补给量达到了最低值,海水盐度达到了最高。

【小问2详解】

根据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可知,海水位在一日中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分别为涨潮和落潮,海水盐度与潮水位呈正相关;涨潮期间,高盐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退潮期间,河水下泄,高盐海水向口外退出,盐度降低;一天中海水盐度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

【小问3详解】

河口是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半封闭水体,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三道沟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可知,潮汐会影响盐度;根据第一题可知,径流也会影响盐度,故径流与潮汐是影响河口盐度分布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夏季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主要通过转化为径流,最后流入海洋,垂直变化较小;同时海洋上的海浪等因素也会造成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而直,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25℃,富含蛋白质及矿物质,是牧草种植的首选。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下简称阿旗)地处大兴安岭南端东麓,是大兴安岭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带,年平均气温5.5℃,年日照时数2767.33034.4小时。阿旗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和大小湖泊51处,水资源总量3.73亿m³,其中地表水总量1.72亿m³。2010年以来,阿旗全力打造“中国草都”的目标,在境内阿拉迪芒哈沙带种植紫花苜蓿达到100万亩,每年6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中旬刈割3次,灌溉水量170m³/亩。下表为2010年阿旗水资源供需状况。


供水量(亿

需水量(亿

余量(亿

粮食作物

工业及生活

牲畜

地下水

2.59

0.60

0.50

0.2

1.29

地表水

1.50

0.16

0.1

0.3

0.94

1推测紫花苜蓿成为牧草品种首选的主要原因。

2说明阿旗种植紫花苜蓿的优势气候条件。

3评价阿旗种植紫花苜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紫花苜蓿生长周期短;多年生草本植物,再生能力强;牧草营养丰富;单产高。    

2夏季水热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3有利影响:提高植被覆盖率,遏制草原沙化、退化;减少沙尘天气,改善大气质量;草原植被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不利影响:大面积种植会造成灌溉用水增加,导致地表水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长期灌溉加剧土地盐碱化;种植单一牧草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旗地区种植紫花苜蓿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发展及措施、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材料可知,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为草本植物,根茎较粗,其再生能力较强,是牧草种植的首选。同时其生长周期较短,其牧草成材率较快。材料提及紫花苜蓿富含蛋白质及矿物质,其牧草营养丰富。从材料可知该地区6月、7月、9月收割三次,其产量相对较高。

【小问2详解】

气候条件主要从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入手。从材料可以看到阿旗位于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日照时数2767.3—3034.4小时,其光照条件充足,位于内陆,晴天多,昼夜温差相对较大。由于阿旗位于大兴安岭南端东麓地带,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其夏季降水相对较多,故其夏季水热条件较好,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

【小问3详解】

评价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向回答。有利方面,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广泛种植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由于该地地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该地沙化较为严重,紫花苜蓿可有效遏制土地沙化退化现象;同时进一步的减少该地沙尘发生的概率,能有效的改善大气的质量;同时草本类植物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利方面,从该地的水源数据表格可以看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有限,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可能会造成该地农业灌溉用水增加,进而导致该地区地表水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同时该地区蒸发较为旺盛,由于大水漫灌,可能会加剧土地盐碱化,造成土地退化;紫花苜蓿的大量种植,可能会导致当地单一牧草作物增多,限制了其他植物和生物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客家”是中原汉人南迁所形成的汉民族支系。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多河山,山丘约占总面积的80%;河网密布,河流多为韩江水系及其支流。中原汉人较大规模地迁来梅州的时间大约在唐末宋初;大规模迁入并较为稳定地生活在梅州各地是从元末明初开始,到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村落聚居点已全面铺开。下图示意梅州客家传统村落与水系分布。 

图片

1推测自唐代以来中原汉人不断南迁的原因。

2说明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多沿小水系呈树枝状分布的原因。

3列举可代表梅州客家人特色的地域文化。

【答案】1唐代以来,中原地区多战乱,社会动荡;中原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多饥荒;中原地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而南方地广人稀,土地待开发。    

2小溪流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便于农耕;小水系不易发生洪灾;地形相对封闭,便于防御。    

3传统建筑(乡村景观);客家人方言;民俗信仰;耕读文化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原汉人南迁、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景观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自唐代以来中原汉人不断南迁的原因主要从战争、自然灾害、土地资源角度分析。唐代以来,中原地区多战乱,社会动荡,南方地区相对稳定,更适宜生活;中原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多饥荒,为了逃荒,向南迁移;中原地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而南方地广人稀,土地待开发,土地资源丰富吸引北方人们迁移。

【小问2详解】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多沿小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原因主要从地形、自然灾害、安全角度分析。小溪流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便于农耕,有利于发展农业;小水系不易发生洪灾,自然灾害较少,生存环境稳定安全;地形相对封闭,便于防御,抵御外部的攻击。

【小问3详解】

可代表梅州客家人特色的地域文化主要从建筑、语言、信仰、文化等。传统建筑(乡村景观)以土楼为主,如梅州围龙屋,当地形成客家方言;南方传统土楼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发展农业活动,形成的耕读文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