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厦门一场隆重的婚礼现场,一对耄耋老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老爷子是典型的中国老人,新娘却是一位外国老太,两人深情对望,幸福牵手,这是一场等待了55年的爱情长跑,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还要从55年前说起。 李丹妮是中法混血儿。父亲是中国的大学教授,母亲是法国人。她出生在北京。她从小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都非常好。在父母的熏陶下,她成绩优秀,考上了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那年她26岁,成为了浙江医学院的一名俄文老师。她才华横溢,精通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四种语言。 袁迪宝,1953年进入浙江医学院读书,当年他25岁,是李丹妮的学生。袁迪宝的俄文成绩,经常考试得满分,这使得李丹妮对袁迪宝很是欣赏。两人虽然是师生关系,但年龄相仿,所以有很多共同语言。 李丹妮经常会买一些书籍和生活用品奖励袁迪宝。一年冬天,李丹妮送给了袁迪宝一件蓝色的毛衣。慢慢地两人互生情愫,经常约会,经常一起出去游玩。但谁都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1955年。袁迪宝因为要到成都完成学业,这样他就要和李丹妮分隔两地。袁迪宝在临行前向李丹妮坦白了自己结过婚这个事实。 李丹妮理解中国的包办婚姻,她不想因为自己给袁迪宝的家庭带来伤害。于是她和袁迪宝果断地分了手。分手之时,李丹妮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和自己戴的戒指一起送给了袁迪宝留做纪念。 1956年,李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生活。 这一去就是半个世纪。 袁迪宝是李丹妮的初恋,袁迪宝成了她生命中永远不能忘怀的男人。李丹妮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其他的男人。她孤身一人生活了55年,终身未嫁。 在袁迪宝的心中,有一个位置永远是留给李丹妮的。他永远不能忘记他和李丹妮共度的那段时光。他把这段铭心刻骨的爱情深深埋藏在心里。 分别后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的感情依然在,但他们谁都没有表露出炽热的感情和热烈的语言。 1958年,袁迪宝和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为了纪念李丹妮,她给孩子起名字叫“尘生”,“尘生”是李丹妮的中国名字,这也许是他对李丹妮感情的一种寄托吧。 自然灾害那三年,国内物资匮乏。李丹妮从法国给袁迪宝的孩子寄来奶粉和衣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袁迪宝。 在那个动荡的十年里,他们之间的通信被迫中断。彼此杳无音信。 李丹妮为了保持与中国的联系,潜心学习中文,热心地投入到中国与法国的文化交流当中,并当上了中文教授。 53岁那年,李丹妮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她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被法国政府授予骑士勋章。 生活就这样慢慢地继续着,慢慢地他们都老了。袁迪宝的妻子虽然不是他最爱的女人,但他没有对不起妻子,对妻子悉心照顾,直到1994年,他的妻子去世。袁迪宝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着。 2010年,家人知道了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深受感动。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袁迪宝按照原来的地址试着给李丹妮写了一封信。 信发出以后,袁迪宝焦急地等待着。这一年袁迪宝已经82岁了,李丹妮是他这一生的遗憾。几个月之后,他收到了李丹妮的来信。 2010年5月1日,袁迪宝拿着李丹妮的信,手不住地颤抖着。李丹妮给他寄来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写了满满的三页纸。当看着心爱的女人已两鬓斑白,皱纹爬满了额头,他老泪纵横。 从信中他得知李丹妮为了他终身未嫁,他心中既内疚,又窃喜。他邀请李丹妮来中国,承诺要给她一个家,给她一份迟到的爱。他要用余生弥补对李丹妮的亏欠,牵着李丹妮的手走完人生路。 2010年9月21日,袁迪宝与李丹妮办理了结婚手续。袁迪宝82岁,李丹妮83岁。这对耄耋老人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婚礼。他们的爱情得到了亲人和朋友们的祝福。 袁迪宝和李丹妮生活在一起后,非常幸福,他们像一对热恋的情侣,你侬我侬。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再浪费了,他们珍惜彼此,度过了七年的幸福时光。袁迪宝一直陪李丹妮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李丹妮去世后,袁迪宝嘱咐家人,等自己去世后,就把自己和李丹妮葬在一起。 有的人一眼就是永恒,一辈子爱一次足矣。袁迪宝和李丹妮的爱情,跨越了时间、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跨越了年龄,有情人终成眷属。 若爱,请深爱!若牵手,一辈子不放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