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囊潮湿易泄,中医“清湿热,扶正气,疏肝胆”,还你局部干爽

 医海无涯TXMT 2023-04-04 发布于四川

阴囊处的出汗,中医称之为“阴汗”。

凡是男子阴囊、会阴、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等部位潮湿汗出,或伴气味腥秽、阴囊湿冷等表现,均可诊断为阴汗。

本病多因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有湿浊滞留阴部所致。

肝经湿热型阴汗,常伴有胁肋胀痛、脱发面油、口苦目赤、手足汗多、小便短赤等表现,对其治疗则以清热利湿,疏肝养血为主。

患者男性,37岁,诉阴囊潮湿5年,遇炎热天气加重,甚至如水淋漓。

初见患者形体偏瘦,平日性情急躁,心烦,伴尿频急、小便黄,欲望强但易泄,眠差难入睡,时有口干、口苦,喉中有痰,大便粘腻。

观其舌尖红,舌根部苔黄腻,脉弦滑数,尺脉过长。故而辩证为肝经湿热。

患者以阴囊潮湿为主诉,因肝经湿热下注,相火妄动,治以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清热燥湿为主,于是给患者下面这个方子:

北柴胡、黄芩、法半夏、苍术、黄柏、牛膝、桂枝、白芍、生龙牡、芡实、金樱子、知母、茯神

先予7剂后复诊,患者阴囊潮湿明显减轻,尿频尿急缓解,睡眠、心烦、口干口苦均有改善。

守方去牛膝、桂枝、芍药,加益智仁、萆薢、桑螵蛸、山药,续服7剂后,诉阴囊潮湿消失,诸证渐愈,因患者苦于煎药,后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从经络角度分析,足厥阴肝经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足少阴肾经沿大腿内侧后缘行,贯脊柱,属肾,络膀胱。

故外生殖器疾病多与肝肾有关。

肝脉下合于前阴,循阴下行,肝木阳旺,又有湿邪留滞本经,湿热和合,循脉下注阴部,则见下部潮湿,或有腥臭味。

肝经湿热下注之阴汗证,重在清肝胆火,清热利湿,方选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二者配伍,解少阳,引药入肝。

黄柏寒凉苦燥,其性沉降,善清下焦湿热;苍术辛苦而温燥,健脾助运以治生湿之本,芳化苦燥以除湿邪之标,且有疏肝调肝之功。

牛膝甘平,逐瘀通经利尿,引药下行,又能补肝肾,固护正气,驱邪而不伤正,法半夏燥湿化痰。

桂枝、芍药养阴和营,龙骨、牡蛎安神固涩,芡实补脾益肾,合金樱子固涩精液,茯苓、知母滋阴安神。全方共奏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清热利湿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