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兵原创】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 文·栗国忠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3-04-04 发布于内蒙古


巴林草原的

眷恋之歌

文/栗国忠

前言

     文中讲述的人和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这些人和事虽然时间很长了,但至今记忆犹新,思之感慨万千。请大家转发自己的战友圈朋友圈,传播这些老兵、军嫂及家属对祖国的忠诚之情,对第二故乡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情。


      2008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师进驻巴林草原首任师长胡友发的大女儿来到第二故乡。我们几个同学设宴为她接风洗尘。饭桌上,胡师长的女儿告诉我们说,从年初以来,她三次梦见父亲,背景全是巴林草原的镜头。她把做梦的情况告诉了兄弟姐妹们,大家一致赞同在清明节给父亲修缮墓地。她是专程来取回一些草原上的水和土的。第二天,我们开车陪同她,沿着梦里面胡师长走过的地方,先后在大板镇东郊的防洪大坝上,取了一些土;在查干沐沦河段大板南桥下,灌了一瓶水;在赛罕乌拉山麓脚下的阵地上,采集了一些花草种子。

原巴林草原驻军首任师长胡友发在登大板南山时在山腰处留影

     胡师长的女儿心怀虔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物品装在肩包里。下午,回到原守备第十一师司令部。在胡师长曾经的办公室里,胡师长的女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父亲听:“爸爸,我是小丽啊!您几次托梦交给女儿的事,我完成了……”再也说不下去了,捂着脸,背对着我们呜呜地哭了起来。

     几个月后,我打电话给胡师长的女儿,问起给她父亲修缮坟墓的事。胡师长的女儿说:坟墓修缮了,墓地长出了草原上的小草和山花,可是却梦不到父亲了。

上个世纪70年代,胡师长与地方领导一起看望在罕山脚下挖坑道的官兵们

     2018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显示山西省长治市的电话。打电话的是个女的,语速比较快,语气很焦急。她自称是师炮兵团申政委的女儿,离开巴林草原时才十多岁,42年后再一次回巴林草原,就是想看一眼童年住过的老屋子。因为妹妹这两年经常梦见草原,梦见军营,梦见老屋,有一次梦中哭醒了。但由于她们离开草原时年龄很小,现在草原变化又很大,一个认识人也没有,根本找不到老屋了。我问她是怎么想到给我打电话?因为我入伍时,申政委就己经转业了。她回答是听别人说的。我放下正在忙碌的事情,赶到宾馆。来人是姐妹俩,妹妹还拄着拐杖。我虽然对全师的情况相对较熟,但她们小时候住的老屋我真的不知道。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战友张永成,他就是在炮兵团反坦克导弹连指导员任上转业旳。张永成领着我们驱车几十公里,在草原深处的查干沐沦河上游,终于找到了申政委一家曾经住过的干打垒老屋。9月下旬的巴林草原,天气很凉,草木枯黄,萧瑟的秋风裹挟着尘土和残叶阵阵拂面。姐妹俩久久地站在残墙断壁杂草丛生的老屋旁,失神地望着天空中南飞的大雁,一句话也不说,身子一动不动,像是两尊雕像。姐妹俩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姐姐搀扶着妹妹,只为双脚能够踏上巴林草原;只为能够看一眼住过的老屋;只为能够抚慰内心的情结。

师炮兵团申政委的女儿当年来巴林草原的照片遗失了,此处以网络图片代,遗憾

      晚上,我请她们吃涮羊肉,张永成也作陪,姐妹俩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饭后我开车送姐妹俩去火车站,在检票口,姐妹俩挥手向我告别。姐姐搀扶着拄着拐杖的妹妹一步一步地向火车走去。在走廊的尽头,我看见姐姐拿着手绢在妹妹的脸上擦着什么,突然妹妹艰难地转过身来,虽然妹妹努力地忍住不哭出声来,但两眼的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了下来……

      守备第十一师自1969年驻守巴林草原,至1993年奉命撤销。24年间,有十几万官兵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和战斗,与巴林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50多年来,无数的官兵,无数的军嫂,纷纷来到第二故乡怀旧,看望老营房,看自己战斗过的地方。回忆自己的逝去青春。正是这十几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人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出一幅感人肺腑令人激昂军民鱼水情深的壮美画卷。副师长于维州离休后一直在沈阳市生活,在临终前,反复叮嘱儿女,将自己的骨灰送回巴林草原。

     四川绵阳籍的老兵王宁生,在边关最紧张的时候参军,在最偏远的前沿阵地驻守,在最艰苦的时期参与建设,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复员几十年来,每年都回到巴林草原深处赛罕乌拉山脚下的老营房去看一看,像候鸟迁徙一样准时。他在老营房前照相时的表情,我们似乎能够看得出,既有深深的留恋,又有淡淡的忧伤。

每年都要回巴林草原的四川绵阳籍老兵王宁生在幸福之路老营房的留影

      这些年来,我曾无数次地目睹老兵们、军嫂们,在长满蒿草的战壕上;在残墙断壁的老屋旁,在风沙封堵的辕门外,久久不说一句话,有的呆呆地望着远方,有的蹲在地上捂着脸低声哭泣……我想,巴林草原地处祖国边陲,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可以说是边远和艰苦的代名词。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这里成为十几万官兵和几十万家属们魂牵梦绕的地方?50多年来,一波又一波的人,扶老携幼,千里迢迢,万里奔波,奔向第二故乡,像思乡归家的游子一样义无反顾,至今络绎不绝。

     每个鲜活的角色,都有其坚实的底色。那么,这些战友、军嫂的底色又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是对草原的眷恋;从内里中讲,是寻找宝贵的青春;从深度上去量,是刻在骨子里的真情;但从最本质上展示的,则是他/她们对祖国的忠诚!这既是底色,也是原因,更是动力。

     一气呵成《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后,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不能入眠。于是,找来了这首草原歌曲(后附作者当时看到的视频),本意想缓解一下激动的心情。但是听着听着,却热泪盈眶……

2023年3月26日凌晨于巴林草原

点击播放视频

作者简介


       栗国忠。1976年12月入伍。先后在沈阳军区守备第11师政治部和赤峰守备区政治部工作,少校军衔。


END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免  责  声  明

     本平台刊发上述文章是以更好传播文明信息、弘扬地域文化、鼓励原创精神为初衷,没有盈取金钱之目的,凡所刊发文章内有违史实、现实、事实之处或抄袭侵权等现象敬请指正,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