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治病:临床各种疑难杂病,但见在下半夜1~3点(丑时至卯时)间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者,皆可选择乌梅丸奏效。兹举基于“厥阴病欲解时”运用乌梅丸验案4则,以为佐证。

 书香中医专科馆 2023-04-04 发布于四川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厥阴为阴之“阖”,两阴交尽,由阴出阳。顾植山认为,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病象为寒热错杂,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清代伤寒大家舒驰远认为,乌梅丸“杂乱无章,不足为法”,发出“乌梅丸不中之方,不论属虚属实,皆不可主也”之论。但柯琴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吴鞠通亦提出:“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中说:“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柯氏在《名医方论》中方解乌梅丸云:“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乌梅丸重用乌梅,因乌梅酸平,入厥阴肝经,一则伏其所主,二则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说乌梅“得东方之木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方中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以温下寒,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以辛甘之品以助阳复,黄连、黄柏以清上热,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兼用。全方从厥阴病机立法,随机增损,寒温同施,诸药相伍,搭配得当,故可奏效。

“厥阴病欲解时”的忽视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体系,但目前研究伤寒者多拘泥于方证对应研究,忽视了仲景创作《伤寒论》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理论,更忽视了“六经欲解时”。

顾植山教授认为,《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源于“开阖枢”的时间定位。三阴三阳的“开阖枢”时间定位,可在临床应用上得到验证。

张志聪说:“此论六经之病欲解,务随天气所主之时而愈也……天之六淫,伤人六气,而天气所主之时,又助人之六气者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云:“察阴阳之数,既可推其病愈之日,而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矣……以见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而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人之正气也。”

顾植山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由阴出阳之时间节点,正如柯琴所说,为“阴之初尽,即是阳之初生”。厥阴有其特殊性,如“得天气之助”,邪退正复,“值旺时而解”则病愈;反之。则疾病不能向愈,甚至可逆转少阴成危重者,故厥阴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尤为突出。

临床各种疑难杂病,但见在下半夜1~3点(丑时至卯时)间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者,皆可选择乌梅丸奏效。兹举基于“厥阴病欲解时”运用乌梅丸验案4则,以为佐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