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外 婆

 冬歌文苑 2023-04-05 发布于北京

外  婆

又是清明时节至,可敬外婆入梦境。音容犹在慈祥笑,片片追忆祖孙情。

我从小没见过外公,小时候在舅舅家,看过一张外公的照片:穿着一身的长袍大褂,戴个礼帽很是威严。听说在打淮海战役的时期,他作为支前民工队的队长,带着几百人的民工,推着独轮车,从江苏扬州一直推到徐州,路途应该有两三百公里。

看中国现代战争史读到淮海战役时,陈毅元帅有一句话:淮海战役是解放区人民用独轮车推向胜利的。现在仪征到徐州都是高速公路,上世纪40年代末那个路应该是弯弯曲曲的石子泥巴路,或者是乡间小路。独轮车是木制的板车一种,一个轮子在车中央,车轮凸出车面部分用木板护住,两个手把住两只车把,推起来有“吱吱”响声。儿童时期见过大伯推着独轮车走村串户卖货,独轮车一般人推不了,因为找不着重心稳不住。  

淮海战役发生在一九四八年冬。听说那一年大年三十,外公才从支前前线回到家。外公带着民工队送完了军粮回到家时又饿又冷,几天没有吃东西,到家就着猪头肉又喝了点酒,可能是过于饥饿和劳累,或者是什么原因,突然离开了人世。 

我的外婆家在扬子江畔一直望北,一个叫蔡湖村黄梨头树庄子里。说是蔡湖,我从小到大也没听人讲过,更没有见过那一带有湖。家乡一带紧挨长江,江河塘坝见过,但极少见过湖。按照我的理解,湖应当小于河而大于塘,但人们称为蔡湖一定有过湖吧?可能是很早以前,就像我所知道的大铜山与小铜山,小时候曾在小铜山顶上住过,而现在早已没有了小铜山。

小时候听大人讲,外婆所生活的地方又叫黄梨头树,大概是曾经有一棵梨树,高高大大的就叫黄梨头树吧?黄梨树并不是平常我们所见到的果树,是一种叶子圆圆的树干有些光滑。过去行军打仗,在比较空旷的地方,总是以一棵大树,在军用地图上做一个标志,因为过去地表上标志性的物体,除了村庄就是大树了。  

历史上的仪征一带,经常兵戎相见,曹山是汉代曹丕领军屯兵的地方,内陆的许多地名叫那个营这个营一定是过去屯兵的地方,在北方称张家屯、胡家屯大概是一个意思。  

外公去世时,子女中年龄最大的妈妈才二十多岁,最小的舅舅才三岁,已经嫁出门的妈妈同时担负起两个家庭的重任。  

现在回忆外婆,记忆已经模糊,只知道外婆姓宣,应叫张宣氏。外婆小脚,经常头上裹一条黑色的头巾,是为了干活时防止灰尘落在头上。外婆的视力不好,可能因此传给了妈妈,我深度近视,也是传承了妈妈的基因。妈妈与我有条件戴眼镜了,而外婆没有。外婆是烈士家属,应该有抚恤金,据说外公的烈属证丢了,到有抚恤金时,没有享受到,而因子女多外婆的生活很贫苦。    

外婆的所有子女成家后,她自己一个人住在泥巴草屋中,门对着西边村口路边,进门便是锅灶,设计的很好,煮晚歺时,夕阳照在锅台上,视力模糊的外婆便于干活,在往里一张靠墙三面可以放三张小板凳的小木桌,一张可供外婆睡觉的床,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外婆家。 

每次到外婆家去,外婆总会慢慢的在床底下一个梅干菜小坛里摸好久,摸出一块不知放了多久的咸肉,煮给我吃。我特别喜欢吃花生,不管是生的熟的,是油炸的还是水煮的,那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当中,父亲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了,大姐早已出嫁在县城工作,哥哥在县城中学上学,家中只有妈妈,还有我的十几岁二姐和幼儿妹妹。生产队里的活就靠着妈妈一个人干,外婆时常来帮我们家做家务。

记得有一天生产队收获花生,那个时候花生的生产量很低,收完的花生都要上交给国家,生产队每户人家只能分一点点,只有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炒着吃。在已经挖过的花生地里面,外婆拎着篮筐在地里面一片又一片的翻没有捡完的花生。外婆捡了一个下午,居然捡了有半篮筐的花生,回来以后在锅里面煮了,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香喷喷的花生,特别是没有长熟的花生果,连花生壳一起吃下甜甜的,从此以后觉得花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每当吃花生就想起了外婆。 

外婆长寿,生活到将近九十岁时,生活环境并不怎么好,原因是外婆老年以后神智有些糊涂,生活不能自理。我的家乡有句古语:“儿子多,老年顺墙摸”,指儿女多的老人,因为儿女成家之后,各自都有了负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了,老人反而得不到很好照顾,走不动路时都没有人搀扶。听说几位舅舅家里面,为外婆老年生活经常争吵,但因有西安姨妈与我妈及其他女儿及子女经常关心外婆,还不至于没人养她,但吃好吃坏穿多穿少等生活中琐事自然不断,吵闹也就不停,严重时听说孙媳妇们把外婆放在箩筐里称重量,看谁家把外婆养轻了,在谁家长肉了,以此来评判究竟是谁家怠慢了外婆。孙辈们相互之间为养老人攀比了起来,当然那个时期大家生活水平都不太好,与经济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许多老人,各个家庭经济状况都不错,吃得饱穿得暖,加上一些大龄的人,政府也有一定的保障,包括医疗保障,活在当下的中国人是幸福的。

(完稿于2013年12月20日,略有修改)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华明,江苏扬州人,现定居海口。长期从事税务及税务代理工作,曾任中国税务咨询协会理事、海口市税务代理中心及海南省税务师服务中心业务负责人,海南中道税务师事务所、广州市中道税务师事务所法人、所长。热爱文学创作,曾在《扬子晚报》《海南经济报》《椰城》等发表过作品。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