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 领导有没有远见,对单位的发展兴衰非常重要。有远见的领导能够超越个人能力的界限,带领部属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就是在有远见的县委书记杨贵领导之下修建的,杨贵的远见,缔造了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 ![]() 杨贵(中)和群众 一起劳动 远见之一:当别人都在浮夸粮食产量时,杨贵坚持有多少报多少,一两也不多报,为修建红旗渠打下物质基础。 1958年,是一个各项工作大跃进的年代。夏收后,新乡地委组织各县县委书记开会,让报各县小麦亩产量。年纪大的县委书记都不想先发言,一致让刚30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先报,看看风向再说。 杨贵老老实实地说:“林县小麦亩产只有114斤。” 这下领导不高兴了,问:“你们干没干工作?就是躺着睡觉也不至产量这么低吧?” 答:“领导也知道,林县地薄水少,小麦都是靠天收。” 问:“你们是不是瞒产?” 答:“要说百分之百准确我不敢保证,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这个产量。” 问:“你说的是干麦子,还是湿麦子?” 答:“是干麦子产量,水份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 排险 最后林县小麦的亩产加上水分被定为125.5斤,是所有县里报的产量最低的。杨贵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林县被评为落后单位。别的县委书记一看情况,报的产量一个比一个高,有的报400斤,有的报600斤,最多的报1000斤。 后来,国家按各县报的产量征购粮食,报的多的征购就多。林县报的少,征购就少。修红旗渠时,林县储备了3000万斤粮食。1961年,全国遭自然灾害时,林县调出1000万斤粮食支援河南省的其他地区。 正因为手中有粮食,杨贵心里才有底气,才敢决策修建红旗渠。 ![]() 杨贵(站立者)和县委领导研究工作 远见二:1959年林县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时,杨贵决策从山西平顺县引漳河水入林县,一劳永逸解决林县千年以来缺水的问题。 1954年,26岁的杨贵出任林县县委书记后,为解决缺水问题,先后了修建了英雄渠、要子街水库、弓上水库和南谷洞水库,打了不少深井,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959年的旱灾,林县河流断流,水库见底,水塘干涸,已建成的水库无水可蓄,已修成的渠道无水可引,人们仍然要翻山越岭去挑水吃,多年努力尽皆作废。 残酷的现实使杨贵认识到,在林县境内再努力也解决不了缺水问题,要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 杨贵(手指前方者)在红旗渠工地 在派出调查组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杨贵产生了引漳入林的想法。 他及时与班子成员沟通,多次征求群众意见,使林县干部群众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同心偕力引漳入林的共识。 1959年11月6日,林县县委向新乡地委、河南省委呈报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报告》。 12月3日,新乡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回复:关于你县计划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经研究同意你县兴建,并根据你县财力、物力、人力分期进行,如力量不足,确有困难,不好克服,应量力而行。希将你们的打算,速告我们为荷! 批复速度不慢,实质性支持一点也没有,修建红旗渠,只有靠杨贵和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了。 好在杨贵一开始就没有指望别人帮助,决定修红旗渠就是要自力更生为主。经过艰苦奋斗,历时十年,林县人民终于创造了奇迹,修成了人间天河——红旗渠。 ![]() 两县协议(一) 远见三:主导签订《红旗渠工程使用协议书》,避免了子孙后代引水争议,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权利。 红旗渠修建的年代,是中国全国一盘棋思想深入人心的年代。山西平顺县人民为红旗渠的修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杨贵和林县人民心存感激。杨贵总想对平顺县人民做出的牺牲给予补偿。比如河道在平顺县境内有20多公里,占用了不少土地;比如修红旗渠毁掉了不少果树,损坏了一些房屋;比如一些群众迁移走了坟墓等等,总要给平顺人民一个说法。 另外杨贵还想到以后林县和平顺县产生如果引水产生纠纷怎么办,杨贵说,“如果我们这些人死了,有了纠纷谁能说清楚?” ![]() 两县协议(二) 经过多次协商,包括渠首在内20余公里所占河道用地,由林县按国家建设征用地标准给予平顺县补偿,这些土地被林县征用了,红旗渠所有权全部归了林县。对因建渠毁坏的果树、经济作物、林木进行了赔偿,还有迁坟和临时占地费用,合计共364567元。三十多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当有人提意见时,杨贵说,这钱不给也可以,但我考虑还是给了好,给了后就把关系理顺了。我们现在勒紧腰带对平顺进行补偿了,就不会再给后人留麻烦了。 1962年8月15日,林县和平顺县签订了《林县、平顺县双方商讨确定红旗渠工程使用权的协议》,从生产队一直签到县里,红红的公章盖满整页纸,协议把林县和平顺县当时和将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避免了以后发生争执。 现在看,杨贵同志主导签订这个协议是有长远眼光的治本之策。 ![]() 两县协议(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