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物件:农村常用的箩筐、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已,曾是60、70、80年代人的劳动伙伴

 图说常德 2023-04-05 发布于湖南

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劳动人民看了还想看!

我们这里称其为箩筐,你的家乡叫它什么名字呢?

一段岁月,凝聚一份感情;一件旧物,承载一份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老物件”就像是一位“见证者”,“老物件”也像是一位“老朋友”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伴着箩筐一起长大,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理解,箩筐就是用竹子编制的物件,可以用来装东西。常见到的可以用来装稻谷、大米、红薯,蔬菜等。是老祖留传下来一种农家实用家具。

这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箩筐,不知你那里叫它什么名字?请用家乡话在留言区说出它的名字好吗?

这是以前农村经常看到的箩筐,如今知道的人年纪都很大了,已成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的最后一抹乡愁。

椐相关资料显示,在重庆及四川部分地区交际中,普通话中的箩筐在四川重庆叫做箩斗/兜{luo dou} “ (斗: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 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般是与扁担一起挑粮食所用。四川、重庆地形为盆地,玉米、小麦、大麦、土豆、花生、大豆、高粱等需水量不是很高的农作物都是在山上。

在远去的乡愁里,箩筐这些曾经我们亲手用过,养育过我们的老物件而今却日益模糊,慢慢走出你我的世界。

这些老祖宗手上就有的用具,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曾经是农民的劳动伙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今天,请跟随我们的图文一起来了解箩筐——

箩筐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发挥了重大作用

说起箩筐,我相信大部分00后都没有见过,但是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农村,箩筐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小的时候知道箩筐是每家每户都必备的农具。

为什么说箩筐在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记得大集体年代在农村搞“双抢”的季节,田地里稻谷熟了,这个时候,农民们都开始忙起来了,挑着箩筐、带着镰刀、抬上打谷机,下到田间地头开始收割稻谷。

箩筐便成了装稻谷的最好工具,从打谷机里出来的湿毛谷装好在的箩筐里,一担有一百大几十斤,那时候的农民是用箩筐一担一担将湿毛谷从稻田里担回家,那时候的农民可以一天挑到晚,不过很多人肩膀上都要磨掉一层皮,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连想都不敢想。

箩筐到底是谁发明的,我想很难有正确的答案,我想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作中,用聪明的智慧发明了箩筐

我们的老祖宗在发明箩筐的同时,还将箩筐一词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比如说某个人思想很顽固,我们的农民就会这样喻意:这个人思想顽固得很,好话说了几箩筐都没把他说通

箩筐在民间的寓意生动形象,非常贴合百姓生活,比如说箩筐往往都是装东西用的,形容装得多通常也说一箩筐一箩筐的装,古人以此寓意为可以聚财。

农村即将消失的箩筐是无价之宝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常常勾起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而箩筐伴随我们那一幕幕劳动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织箩筐的主要原材料是楠竹,箩筐编织工艺复杂,又辛苦、单调,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而且由于塑料编织袋的大量使用,种田实行机械化,箩筐销量也日趋下降,加之利润低,现在会编织箩筐的人已剩下不多了。

箩筐作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的一种家庭用具,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符号,值得我们保留、传承和利用。

箩筐是农民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在现代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很多传统手艺正在受到冲击甚至失传。

箩筐会不会成为即将失传的手艺呢?欢迎在留言区发表各自的看法!

看完后点个“在看”!感激友情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