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域层面如何高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课程规划与实施

 天下知仓 2023-04-05 发布于重庆

上海市杨浦区一些学校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课程规划实施路径,学生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习得到良性发展。

图片
图片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成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在“双新”实施建设过程中,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对标国家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的整体要求,以区域推进高质量课程规划与实施为抓手,集众智破解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中的难题,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提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努力构建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育人为本

拓展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新思路

学校课程规划是国家课程的落地载体与转化中介,承载着学校课程愿景和课程文化理念,体现了学校课程的系统变革。在推进“双新”实施过程中,杨浦区始终将新课程新教材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目标导向,素养为核

首先,明确了“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大方向,将其作为推进杨浦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其次,基于新课程新教材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再次,通过实施“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新三类课程,强调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通过示范区三年建设,最终形成“五育并举、区校联动、以点带面、以评促建、尊重差异、创智教学、资源共享、依托高校协同育人、分层分类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整体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2

方案引领,项目驱动

对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精神和要求,2020年在全区15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基础调研,全面分析学校在课程规划、实践、评价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已有做法和实践经验,系统盘点区域普通高中“双新”课程建设工作的现实基础;摸排在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及需要的支持,为后续的改进提升提供相应的方向指引;形成区域普通高中“双新”课程建设基础的基本认识与结论,为后续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实证依据和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呈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在课程规划和实施的学校实践中学生发展立场有待凸显,顶层设计有待优化,重点领域课程研究有待加强,专业指导有待强化,推进机制有待健全,等等。以问题为起点,制定“区教育局顶层设计—区教育学院专业指导—学校落地实施”三级变革主体整体推进的实践路径,以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为起点,以区域“创智课堂”建设为重点,以综改项目实施为关键,稳步推进“双新”有效实施。

3

评价跟随,过程指导

发挥评价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引领作用,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课程质量观。一是区域建立并完善区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导学校建立特色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对学生发展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求。二是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建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体系,牵住过程性评估监测的“牛鼻子”,发挥其指挥棒作用,保障课程实施。三是建立市、区、校三级教研联动机制,破解学校课程规划和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四是建立区域性、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业质量监测制度,促进教、学、考、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以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图片

创新实践

探索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新路径

1

突出专业引领

整体推动学校课程规划编制

一是拓展课程规划的指导功能,从关注教学走向课程研究。区教育学院设立课程资源中心,重新定位区域教研机构在推动学校课程规划研究中的功能,从行政主导走向专业引领。区域教研机构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市区教研机构的专业支撑和引领作用。遵循成人成事原则,区教育学院研训团队全程卷入学校课程规划研究,一部分学科教研员既承担了学科教研的角色,又主动转型参与指导,从关注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规划的研究。

二是强化毕业生形象设计,帮助学校进一步锚定育人目标。在毕业生形象设计时,区域引导学校在形成核心素养的理解基础上,聚焦杨浦区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培养的育人传统,结合学校教育哲学,勾画出富有学校育人特色的毕业生形象。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笃学的求知者、明德的担当者、敦行的实践者”,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厚实、理工见长的现代高中生”,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明理、乐群、好学、力行的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以及上海市同济中学“嘉乐君子、成己成物的同济学子”等毕业生形象。

三是开发支持性工具,引领学校专业规范地设计、改进和完善学校课程规划。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文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课程规划依据、课程计划与说明、课程实施与保障等基本要素及指标描述,为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样板”。此外,区域还研制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工具,包括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必要性与可能性;学校课程计划与说明——哪些课程,结构如何安排;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评估建议——如何分课程类别落实、有何实施与评估建议、如何保证课程的持续改进等。借助学校课程规划编制的问题支架帮助区域和学校评估课程规划内容、要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匹配度,及时进行检验、调适和改进,帮助学校课程规划形成具有一致性、结构化的有机整体。

四是推进评价研究,保障实施质量。建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评价体系,深入研读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以“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为切入点,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年段、具体学科中的体现,明确学生应达到的学业标准,制订区域高中学业质量测试框架。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科测试框架,开展基于情境、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对应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研究,形成试题样例,开发素养导向的考试与命题研修课程。进一步完善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制度,规范测试的流程、技术,开发“双新”背景下指向学生素养培育的系列学业质量评价样例。

在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的指导下,合作开展“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研究,着眼于规范、品质、特色三个方面,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从课程、教学、评价、研训、环境、管理等六个维度,构建课程实施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开发相关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工具,采用文本、录像、案例与表单相结合方式将连续文本转化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资料采集,开展基于评价的改进策略研究,建立动态把关、持续完善、基于实证的“双新”实施质量监测体系。

2

以区域“创智课堂”建设为抓手

推进课程有效实施

“创智课堂”是在正式学习环境、非正式学习环境以及网络所建构的虚拟学习环境中,以学习者的学习创新为核心,教师的教学创新为依托,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及形态,促进师生智慧生成的课堂变革行动。2012年,在上海市第二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中,杨浦区启动了区域“创智课堂”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智课堂”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继承创智课堂理念,回应“双新”要求;如何从传统的课时主义,走向以单元教学为核心的课堂变革行动;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通过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最终实现从线下教学到混合教学的转变。

为此,区域基于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素养导向的“创智课堂”实践研究,以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实验教学等为主要突破口,探索区域推进“创智课堂”新路径、新策略与新方法,最终形成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以融合教学为基本形式和以单元教学及作业为基本路径的创智课堂新样态:一是优化“创智课堂”理论框架,形成素养取向的区域课堂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指引教师开展课堂实践。二是从单元教学向单元学习转变,研制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设计指南,开发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评价”等六个维度的单元学习设计基本流程,为教师开展单元研究提供变革支架。三是明晰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可能路径与实施策略,探索在教学中运用技术支持多维度情境构建、师生深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总结设计出一套可供示范和推广的混合式教学路径与策略。四是提炼指向学生素养培育的高中实验教学的核心经验,形成比较成熟、能有效实施高中实验教学、实践类学习的多样化路径,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素养。

3

以“智慧教师工作坊”运作为机制

呈现教学研修新样态

机制建设对于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具有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杨浦区结合实际,探索“双新”背景下教师发展机制。

一是开发研修课程,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教研、师训、科研等部门联动,研制普通高中“双新”教师胜任力框架,从师德素养、课程开发与教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学生发展指导素养、学习与研究素养等多个维度,建构基于教师胜任力框架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主题式、课例式、课题式深度研修,形成名师引领、骨干示范、问题导向、循证实践等特色研修路径,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双新”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区域开发30余门教师“双新”研修课程,建立“双新”背景下区域教师研修资源体系,设立“双新”研修资源库,汇总线上线下资源,分类别、分学科呈现教师研修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缩小校际差距。建设杨浦区教师研修云平台,随时跟踪记录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搭建多元互动研讨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研修的协同推进。

二是区域探索“智慧教师工作坊”运作机制,贯通区校两级教研。首先是建构“区教研员—校学科骨干—校学科教师”三级变革主体,探索“实践指南—教学示范—表现样例”三位一体、点面结合的课堂变革实践路径。其次,以问题驱动创新研修模式,提高研修实效。依托高校、教科研机构、区域名师等专业力量,探索不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双新”实施的研修指导和资源服务。再次,开展课堂视频分析,评估课堂实施成效。以“统编三科”智慧教师工作坊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基于数据的课堂评价,基于视频分析数据调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最后,建构多元机制,实现经验成果的辐射推广。提炼区校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推广机制(包括教研机制和示范机制)等多元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协同运作,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变革态势。

4

变革组织架构,引导教研转型

为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在区教育学院设立课程资源建设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和课程质量监测中心,采用试点校、试点学科先行的策略,强化实践研究,开发课程、教学、评价表现样例,在专家指导下提炼形成实践指南,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指引,进一步提升区域教研机构在推动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中的引领、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

重视建构支持体系,助推“双新”规划落地。发挥区域教研部门业务枢纽功能,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框架,由高校、教委专业指导团队直接指导项目研究,通过方案的制订、实施、总结、评估等,破解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两年的探索,上海市杨浦区一些学校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课程规划实施路径,学生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习得到良性发展。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成效明显提升。未来,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依然需要持续跟进研究,我们将带着使命必达的决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努力打造高质量课程规划和实施的杨浦样本。

来源丨《人民教育》,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