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放与音箱的搭配,是音响系统中最难衡量优劣与对错的事情。但对于整体音效发挥,却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形成系统短板的地方。 首先,功放的优劣与特性其实很难衡量。功放的几个指标,如功率、失真度、信噪比等等,与其说是衡量音质的要素,不如说是出产质检的要素。其中失真度小于0.1%(胆机可能是1%),信噪比大于90,对于区分是否HiFi产品,倒是有比较明确的划分意义。在此标准线以上的达标产品,其实际音效则很难靠参数指标进行衡量。 功率大的,并不一定比功率小一些的推控能力更强;失真度低的,也不一定比失真度高一点的音质更好。再有所谓阻尼系数,主要也是个相对概念,不同的线路、管子有不同的特性。同体系的进行参考尚为可取,不同体系的横加套用则属误人。 在多年来几十种功放的使用、制作、测试经验中,笔者发觉对于对于功放本身的评判,比较有意义的衡量方法,是测试功放的“稳定性”。 大多数厂商公示的功率、失真度、信噪声等指标,其实都只是1kHz测试的指标。但HiFi音响功放的频宽,至少是要求20-20kHz的范围,为何很少完整公示?原因在于,1kHz测试,可以测到最大不失真功率,和各项最优指标。 会使用音频分析仪的内行,如果继续对低至20Hz,上到20kHz,甚至40kHz以上进行测量,会发现指标就没那么好了。其它频率的不失真功率,往往会有一定下降,失真度也会有一些增高。这是功放产品的客观规律,无需大惊小怪。真正重要的是,全频段的指标变化。如果变化比较小,那多半是一台比较好的功放;如果指标变化很大,那就意味着在变化剧烈的频段,往往会出现一些音效问题。 另外还有左、右声道的对称,也就是输出功率、失真度的一致性。在未使用电位器的情况下,两侧声道的一致性越好,说明配对情况越理想。至于上了电位器之后,多少会有一点差异。类似ALPS之上优质名牌电位器的两侧差异,往往已经低于人耳所能识别,只能通过仪器测量才能体现出数值上的小区别,无需过于计较。 总之,无论是各频段,还是两侧声道,稳定性、一致性好的,往往更值得信赖。 上述的“稳定性”评判,可能对于功放的指标优劣,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功放的特性,比如说音色、质感、推控力、声场层次、结像稳定性等等,又该如何判断?事实上,功放的特性,除非实听实用,否则无法评判。原因在于功放的线路结构、元件材料、板子走线、电源系统、机箱散热、调音取向等环节,都会对音效特性造成影响。即使它的测量指标,可能差异很小甚至无差异,但不同的制作仍然会形成很大的特性差异。这既是它最为迷人的地方,充满了神秘与惊喜,可以不断地钻研与提升;同时也是最让人烦心的地方,充满了陷阱和谎言。 回顾上篇《音响系统之短板分析(一)音箱》的经验,奉劝同烧们对于功放产品的选择,还是谨慎为好。尽可能选择久经考验的产商和口碑产品。初烧们往往会被营销型商家们“重料又廉价”的套路所吸引;但有经验的老烧,则会充分尊重工匠型商家的工艺与经验,因为这是直接决定功放品质的关键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