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了清明,就读懂了我们的一生

 鱼籽酱文化 2023-04-05 发布于湖北

               
作者|鱼籽酱·路小雨

只要我的记忆中还有你,你就不曾离开。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日。

清明节气,因其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之象”而得名,象征着物候变化。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种礼俗,是一种信仰。

这一天,人们登山焚香祭祖,缅怀亡故,杨柳依依,遥寄追思。

三春之景过后,白桐花盛开了,春天也要走了。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望着窗外细雨纷纷,不禁让人心生牵念,睹物伤情。

01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

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祭祀祖先及故去的亲人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为致祖先的“思时之敬”,一家老少相聚,齐步上山祭扫,培新土,去尘气,尽一份绵薄之力,也给后辈们做了表率。

曾仕强老先生曾说:

“尊天道、法先祖,敬天法祖的宗族传统,彰显的是磅礴的乡土文化,是孝道,亦是传承。”

每当这个时候,最是思念逝去的亲人,祭祀踏青,插柳挂竹,缅怀故人,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归依,让我们的惦念也有所寄托。

白居易在清明寒食的节日这天,写下:“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旷野苍茫,风雨凄凄,道尽了人世间的生死苦难。

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也太易消逝,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懂得追念的苦,思心的痛。

棠梨花衬白杨树,满是死生别离处。白花和白杨相映,衬出一片凄冷的景象,看得人有些许悲凉。

人生于世,常常被私欲所驱使,风尘碌碌,总想闯出一方天地,难有清静的时候。

在清明之际,对故人表一表哀恸追思,诉一诉亲身经历,忆一忆前尘影事,亦是一段清朗时刻。

02

有一种牵挂,叫故乡

时节雨纷纷

四月天,正是春暖花开时。

清明节令期间,各地还有放风筝的旧俗。据《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

此时风轻云淡,春意融融,看着风筝随风而起,心里的烦恼和苦难似乎也烟消云散了。

对于离乡背土,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清明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也照亮了回家的路。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知远方的故人可安好?

谚语云: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无论离家多远,故乡依旧是我们辗转思念的地方。故乡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人人都想要出人头地,但人生来时路不可忘,因为总有一天,你会踏上归途。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回故乡的路。

晚春的雨水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冲不掉旧痕,更唤起乡愁。

四季是一个轮回,总有缕缕清风吹过,孟夏的阳光照射着,温润了心房。


03

有一种寄托,叫明天

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古时叫探春、寻春。此时青枝绿叶,风景宜人,正是踏春的好时机。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伴着梨花浪漫出游,感受植被和风景的治愈和勃勃生机。

人生的美好,就是从这些小事物中体会得最深,让人懂得珍惜时间,也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清明,是寄托哀思,缅怀逝者的日子,也是回首人生的时节,半世奔波劳碌,难得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唯有放下那些过去的遗憾和委屈,揭开被欲望所蒙蔽的那层纱,才得以翻开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我们无法左右生死,但是可以用更好的态度面对人生,更好地活在当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梨花飘落,清明过后,鼓足勇气往前走,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杏花飞帘,春意阑珊,最是人间四月天。

-End-

时节雨纷纷

学者于丹曾说:

“清明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豁达。”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白而明净,绿叶成荫,人也得清朗明澈之气,精进不休。

每一次的停顿,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诗人北岛曾说:

“人还活着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但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

逝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下去,这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春雨滋润着大地,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在向上生长。

点亮【在看】,有一种思念,叫清明节。

愿另一个世界,也如人间繁花似锦。

那么,今年的清明节,你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