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葬,这种葬俗曾经很广泛的流传,江浙,闽粤,广西等等地方都有,而且是流传在一些比较特定的族群,如壮族,客家,再往前追追,那吴越,百越民族都有这种二次葬,一说起来就是很大,很有历史,很民族的一个话题。 只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生活习惯,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种种时代条件限制下,这种葬俗在有些地方已经消失了,慢慢的,这种风俗只在一些地方的乡村小镇还有所保留,而对于广大曾经流传过的地方,就慢慢的就成为了故事了,曾经的那些风俗,也就被人淡忘了。 像在桂平,现在或多或少的,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古老的丧葬风俗。 寄冚坑 常言道:入土为安。一般情况下,人逝下葬后,基本都是定则了,非必要不再动土迁骨,这方为“安”,可为什么有些地方偏偏要二次起坟,把先人遗骨重新择地而葬呢? 这二次葬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就是人们对生命的一个认识过程。 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对科学理解程度不够深,对于很多事情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只能用“迷信”的这一套东西去看待问题,特别是对于死亡,有着很多的想象,创造出用“视死如示生”的观念去看待。 觉得人初逝,肉体尚在,放于棺木中,造坟埋棺,这叫长眠,不能称之为死。这样的新亡人,阳间有牵挂,阴间无资格,灵魂处于阴阳交界的地方,还没正式到达地府。所以家人一般在家里给他单独设个祭案放灵位的,人们祭祖的时候,他还不能算是“祖”,是没有份的,只能单独祭祀。 寄冚坑 正是这样,在一次葬的时候,人们选择的地方一般只是按最基本,在五行八卦方面能过得去之类的要求去定穴位,去安放逝者。 等三年以后,在自然界的各种作用下,肉体腐化干净,同时,阳间的人因为时间的消磨,对于逝者的情感也相对稳定了,所以,就要进行“执骨”重葬了。 还有一个理由,像这种二次葬流传的地方,基本多在南方,这些地方气候温热湿潮,土中的棺木也很容易朽坏,如果就是一次葬下不再理会,那各种虫蚁蛀完棺木,那必定会把故人的遗骨也跟着蛀坏,蛀没。 出于对故人遗骨的保护,一种对故人的情感,于是二次葬就成为了一种必要。同时,人们认为,肉体没了,这“人”才真正的走到了尽头,不再是“人”,不再属于阳间,应该正式进入地府,开启一个新的轮回。 这就要重新做一个葬礼,让故人真正的“入土为安”,这就是二次葬。 地方史藉记载的二次葬——捡骨 二次葬法和一次葬就有同,也有所不同了。 一次葬算是一个告别仪式,也算个大葬,但一般来说,第二次葬才算是真正的葬,真正的“入土为安”,能福泽后世子孙,于是,二次葬也有着一套自己的仪式习惯。 日子多选于清明和冬至前后,选由家族的有威望,有见识的长者,或是专业的“执骨人”来主持。按金木水火土之类选个好日子,生前亲近的亲朋聚在一起,根据各种风水五行地理学说,定出各种禁忌,各种适宜,准备好仪式上需要的各种材料物品,一起来到坟前。 在定好的时辰里,挖坟开棺,由“执骨人”到坑里检查遗骨的情况,是不是潮湿,肉体是不是腐化情况如何,颜色如何,这就要按看到的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处理。而全程有人打伞遮光,这叫避阳,也是一种仪式的说法。 “执骨”的时候,是按人体结构从上至下的顺序取骨,每取一块,用茶油,或是用“波碌叶水”(柚子叶煎水)一一擦拭“洗骨”。 擦拭干净的遗骨则由下往上,按屈体抱膝的姿势放到准备好的“金埕”(也就是陶瓮)里,最后盖上专门的盖。完事以后,这一次葬的葬坑则废弃不用了。得另外找个风水宝地,这次找的宝地可有很多讲究了,各种金木水火土,各种罗盘八卦,各种风水理论,都得一一考虑进去,因为这可是永久的事情了。 如果提前找好了新的风水宝地,那也可以直接拿过去进行“埋骨”仪式,基本上,二次葬就结束了。 但是,有时候因为吉时良辰,或是没找到新风水宝地的原因,“执骨”后也不能马上进行埋骨,那这个“金埕”则要找地安放了,一般来说每个地方因为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不同,这个安放地就有所不同了,有放山洞的,有当地坟山坟场里的路边,一般都是远离居民区,都是当地所谓的坟场,坟山,这些主要就看当地约定俗成的习惯。 放到安放地的形式也叫“寄冚”,也就是暂时存放地,寄放在那里的意思。在以前山上经常可以看到山路边有一些挖开的洞,洞里放着的陶瓮其实就是这类“金埕”。 安放的时候则还有一些讲究。“金埕”放到洞里,只能埋一半,另一半则露着,盖顶要放个大红布,等合适的时候,再正式找福地移葬完成二次葬仪式。 同时,在“执骨”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套相应的仪式流程,让逝者完成归“祖”角色,进入祖宗的行列。也就是以后祭祖的时候,他也算是“祖宗”的一员。他在家里单独的祭案灵位也可以撤了,归并到家里主祭台供奉了,他的相片也可以正式的“上高”(上墙)了,和家族以前的“祖先”归为一起了。 地方志的“执金”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葬的推行,在一些城市及周边地区,慢慢的就少有这种二次葬了,只有在一些偏远的乡镇才依然流行土葬,也才会有这种二次葬。 虽然火葬影响了“执骨”这个仪式,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以及长久以来传统的思想的影响,所以这种二次葬式也有着一定的改变。 如逝者火葬以后,骨灰盒要么暂时存在公墓楼里,以后还是要找地方埋土下葬;还有的人家不愿放在公墓楼里,而也同样采用“寄冚”的方式,这就是保留了二次葬后面的习俗了。 这种丧葬风俗,现代人看起来,有点麻烦,有点落后迷信的色彩,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消失,但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的孝义,孝道文化,体现了对先人的一种尊敬与怀念。 延续对后人对生命的含义理解:我从哪来!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