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插茱萸少一人

 mzluochr 2023-04-05 发布于广东

 (写于2020年7月1日)

八十挂零的泥水匠,古稀之年的先河大哥,突然冒出这句古诗,用以点评我们。宛如清风扑面,顿觉神清气爽。高雅的古诗词,一旦出自草根百姓之口,仿佛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清新雅致,沁人心脾。高手在民间的感慨油然而生。

先河大哥的其人其事,此前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与玉祥师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他的自我介绍。属龙,一身豪气,不乏龙马精神。身子骨虽不如玉祥师硬朗,但他中气十足,声调依旧那么高昂激越,声音很有穿透力,且懂得幽默,很欣赏他的说话风格。当然,棱角分明的处世风格,也常常得罪人,多元社会多几分包容。

军人出身的他是条汉子。大概初中毕业后即报国从军。据悉与钟贵通、钟奕香等是战友。曾经,不负韶华,忠诚的热血为疆场燃烧。脱去军装后,被安排在农场基建队,从事“上上下下”的工作,常挂在嘴边的格言:“燕尾项甲叾”(山墙的最后部分叫燕尾)。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事,在基建队当工人阶级,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职业。他是急性子暴脾气硬性鬼,经部队锻造后也没改去多少,他不走上级路线,更不会阿谀奉承,偶尔还会强词夺理。所以一辈子都在建筑行业当带班师傅,他心安理得,以不变应万变。

他们为蕉华农场的公房建设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遍布农场每一个角落的集体住房,都是这些基建工人肩挑手提干出来的。用他们的话说:冷天站在高处冻,热天站在高处晒。他们为农场修建起了一栋又一栋崭新的房子,而自己却餐风宿露,蜗居在茅棚之中偏安一隅,他们年复一年,以这种形式“为他人作嫁衣裳”。

曾听他讲过的小故事,应该是六十年代中后期间吧。那时打柴草是件相当头痛的事,一边强调封山育林严禁砍伐,一边是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燃料,一对矛盾冲突,让群众苦不堪言。磜背山区一律不允许光明正大地挑着木柴出外面,通往山外面的“荷树背”和“水口”,这两条路线均有看山员把守。据说在荷树背负责看山的是曾某某。

那时的先河大哥年轻气盛,为了小家庭的袅袅炊烟,他可不管那么多,挑着一担干木柴,光明正大地途经荷树背,取道“枪壁岃”挑回家。刚到荷树背的“横排路”上时,便被看山员逮个正着。此时此刻,先河大哥想到家里正等这木柴应急,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迅速操起扁担为自己壮胆,以文攻武卫的策略,智斗看山员。

那时他血气方刚,他不怕打架,好像浑身是胆。毕竟不是干鸡鸣狗盗的勾当,看山员拿他没办法。这做法姑且称作“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傍晚散步已养成习惯,虽枯燥但也别有一番情趣。通常都是三人行,且常常途经下李屋小公园。先河大哥是公园里的常客,他几乎没有缺席过。聚在公园里的都是有故事的老人,坐在树荫下的懒人凳上,气氛很热烈。我们彼此熟不拘礼,偶尔会有一两句的玩笑话,大多数情况下,行色匆匆的我们,一个手势或是一个微笑,就算是打招乎。平日里我们都是三人行的,昨天缺了一人,我跟玉祥师算是全勤生。途经下李屋公园时,先河大哥见此情景,突然抛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来,让我十分的诧异。一位久不在学的老泥水匠,不但记得这诗,且能活学活用,实在了不起,令人钦佩不已。

为你点赞,老革命多保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