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巨星陨落,举国同悲!

 华人星光 2023-04-05 发布于陕西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日清明祭奠,遥忆巨星,
天上一颗星是他的名字,
人间举国同悲为他一人。
他住在破旧的小屋,
却能为中国创造2000亿财富,
那些影响每个中国人命运的惊天大事,
背后隐藏着同一个人的身影,
他叫陈芳允。


他是谁?
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
却是头顶主角光环的“侠之大者”。
先说说他的家庭成分吧
祖父是个地主,
父亲是个反清革命家,
继母是满清官僚小姐。
新旧思想碰撞冗杂,
陈芳允能扑棱出个啥花来?
打小他记住了父亲说的一句话:
“儿啊,将来不要想做大官,
要去做大事。”
伟大的人总是有个伟大的梦,
陈芳允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人生。

别人上清华要天赋要努力,
他上清华是没办法。
本来要考航空学校,
因为是有点色盲被拒之门外,
又去考上海交大,
结果语文入学考试,
他把青蛙错当昆虫闹了笑话,
也没被录取。
那陈芳允你还能去哪,
“随便报个学校考考呗。”
这么随便一考,他就考上了清华。

大学的时候,他是个“偏才”,
物理成绩奇绝,数学零蛋,
大四要去中央机器厂实习,
厂长几个问题就把他难住了,人没要他。
毕业即失业,
导师叶企孙那叫一个气啊,
“行了,陈芳允,
清华无线电有个临时工作,你去吧。”

没考上交大,来了清华,
没找到工作,留在清华,
那会陈芳允怕是怎么都想不到,
自己未来,
会在中华史册之上,
掀起一段段滔天巨浪式的“神话”


1944年,
陈芳允去考英国的无线电工程,
没想到一考即中,
留学四年,苦练“神功”,
英国无线电厂研究室,
他埋首试验台,

曼彻斯特雷达研究室里,

他的双眼因为熬夜总是通红。

英国研制出第一套船上海用雷达时,

陈芳允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虽身处优渥,一刻不曾忘记祖国,

虽成绩过人,一刻不敢松懈半分,

1948年,他携“盖世武功”归来,
进入中央研究院生化所工作,
一出手,
就是研制出国内生物电子学方面的,
第一套电子仪器设备。

“扫地高人”,大展宏图,
但很快他变得忧心忡忡,
很多科研人才离开了,
有的被老蒋调去台湾省,
有的想出国寻找更安稳的科研环境。
陈芳允为了不被调走,
拔了自己的脚指甲诈伤,
他还说服大家留下,
反复奔走、逐一谈话,
甚至急到含着眼泪,请求着、哀求着:
“别走!都别走!
国家现在太缺人才了!
求求大家,不要走……”

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昆明)同仁合影,后排右三为陈芳允


建国后,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钱三强,
匆匆忙忙去了苏联,
又匆匆忙忙的回来,
神神秘秘地开始约谈各位科研大佬,
说要搞原子弹。
过了一阵,
“大炮仗”涉及到的各系统人才,
差不多都能就位了,
可电子学方面有点犯愁,
琢磨是不是赶紧派人到国外学习。
钱三强的老师吴有训点名了陈芳允:
这不是有个现成的么,
他可是带着世界一流电子工程技术回来的。

于是,
陈芳允加入筹建电子研究所的队伍,
原子弹爆炸的浩渺征途,
他直接添了三把熊熊大火:
1956年他成功研发出了,
世界首创超短波脉冲测试设备,
为“两弹一星”测量夯实了坚实基础;
1960年,研制出多道脉冲分析器,
用于原子弹爆炸试验测试;
1963年,
他又研发出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
应用于核爆工程分析。

两弹一星,漫卷西风,
长画徐展,
勾勒出这惊天动地伟业的人物中,
“陈芳允”是极为特殊的一位。
因为原子弹(与氢弹合称一弹)、
导弹、卫星,
这是三个方向,隔行如隔山,
而陈芳允一人,横跨两弹与一星。

电子所主楼

1964年,他成功研发抗干扰雷达,
这是我国,
首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雷达。
同时,
雷达又是导弹指哪打哪的必需技术,
有了雷达,
就为导弹装上了“火眼金睛”。
大家伙感慨,这个陈芳允,
是长了“三头六臂”吗,
原子弹工程也参与,
导弹技术也有他,
他还有多少本事,是人所不知道的?

1965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启动,
这是和原子弹一样重要的事业。
而卫星技术,国内是毫无经验,
别说会不会放卫星了,
大家连见都没见过那玩意。
没人没技术,
周总理亲自点名:“陈芳允,
你来当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
大地上他尽展才华,
天空上他亦不遑多让,
利用一台改装后的半导体,
对卫星运行的轨迹进行射电观测,
他判断出了卫星内的物质,
后来和苏联方面对照,竟然高度吻合。

日升月沉,斗转星移,
陈芳允在卫星这又一宏途上拔足狂奔,
可是特殊的年代,
注定了“这颗星星”的命运,
不可能在一条正常的轨迹上运行。


1968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九章,
带着满腹疑问含冤而逝,
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陈芳允收到消息的时候,
正在一个偏远工厂劳动,
他悲伤不已,暗暗发誓,
一定要让卫星上天!
赵九章的死是巨大的遗憾和损失,
很快卫星研制重启,
陈芳允迫不及待跑了回来。
他不要命似的研究,
硬是在成山成海的学术典籍中,
寻找最好的测控方法,
就连那点微薄的工资,
都投在了研究上。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
全新微波测控系统,
在中国科研领域创造了奇迹,
实现了“抓得住、
测得准、报得及时”的目标。
那天他泪如雨下,
“赵九章你看到了吗?
你一定看得到今天!”


此后,
陈芳允满腔热血,尽洒卫星世界,
我国发射地球同步定点通信卫星,

他提出“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解决了卫星发射通讯问题;

“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
通讯设备老受电磁干扰,
请来陈芳允,
他又解决了电磁兼容的重大难题。

从核弹到雷达再到卫星,
陈芳允立下桩桩不世大功,
1983年,
他又干成了一件青史垂名的大事。
这一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想要把握和控制世界航天领域;

欧洲紧随其后提出“尤里卡”计划,

意在利用“天狼星”卫星进行通信试验。

而彼时的中国,

在这场激烈的赛跑中,

尚未有一席之地,

可是,我们必须要参与。

于是,

陈芳允和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墀,

光学家王大珩、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一起,

联名给国家写了一份建议,

这份建议影响中华百年,

催生了让中国科技真正腾飞的“863计划”

这一计划后来被称为是,

中华民族历史上,

最伟大的科学计划之一。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左起: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

也在这一年,

美国将建设中的,
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放民用,
陈芳允敏锐感觉到,
卫星定位将来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
他以超绝眼光,
提出了“双星定位系统”。
为了这一系统,
他几乎把整个晚年都搭进去了,
而在他最忙碌的时候,
也是最心伤的时候,
挚爱一生的妻子沈淑敏,
患上了癌症,
她在医院化疗疼痛的无数个日夜,
也是卫星系统的紧要关头,
他不能离开,
此身许国,再难许你……
沈淑敏去世后,

陈芳允说:“她是我一生最大的亏欠。”

1999年,他获得两弹一星勋章,

掌声如潮,他不过淡然一笑,
这位“身怀绝世武功”的“扫地僧”,
从来视金钱名利如浮云,
但求家国无恙,华夏安稳。


其实,多少金钱都配不上他,
因为这辈子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在他牵头的“863”计划运转的15年中,

累计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可创造了如此多的财富,

在他家里,

却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看不到。

他一直住在破旧的居民楼里,

衣服破了自己补,头发长了自己剪,

子女回忆:

“父亲连褪色的窗帘也舍不得换的。”

2000年4月,

重病缠身的他呼吸衰竭,

躺在病床上,他强睁开双眼,

望着窗外的星空喃喃自语:

“淑敏,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来陪你了......”

这一年,
他为之耗尽余生的“双星定位系统”,
第一次实验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科学家们,

给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

取了个壮志凌云的名字:

北斗。

北斗,这是他留给全中国人的,
自己一生最后的余晖。


两弹核武伟业功勋,
卫星放飞者,雷达奠基者,
北斗创始人,863科研计划发起者,
先生一生身负五大赫赫功勋,
滋养出如今势不可挡的科技辉煌,

哪一件不是影响全中国人

哪一件不值得他青史垂名?!

中国男儿,热血殷红,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豪情万丈做英雄!

2010年,天际一颗小行星有了名字:

陈芳允,

他的名字不曾如雷贯耳,

恢弘人生却尽灿若星辰。

生于四月,走于四月,

2023年,陈芳允逝世23周年祭,

今日清明,

愿所有中国人,

勿忘这一中华骄傲、大国巨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