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彻斯特雷达研究室里, 他的双眼因为熬夜总是通红。 陈芳允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虽身处优渥,一刻不曾忘记祖国, 虽成绩过人,一刻不敢松懈半分, 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昆明)同仁合影,后排右三为陈芳允 ![]() 他提出“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解决了卫星发射通讯问题; 想要把握和控制世界航天领域; 欧洲紧随其后提出“尤里卡”计划, 意在利用“天狼星”卫星进行通信试验。 而彼时的中国, 在这场激烈的赛跑中, 尚未有一席之地, 可是,我们必须要参与。 于是, 陈芳允和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墀, 光学家王大珩、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一起, 联名给国家写了一份建议, 这份建议影响中华百年, 催生了让中国科技真正腾飞的“863计划”, 这一计划后来被称为是, 中华民族历史上, 最伟大的科学计划之一。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左起: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 也在这一年, 陈芳允说:“她是我一生最大的亏欠。” 1999年,他获得两弹一星勋章, ![]() 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在他牵头的“863”计划运转的15年中, 累计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可创造了如此多的财富, 在他家里, 却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看不到。 他一直住在破旧的居民楼里, 衣服破了自己补,头发长了自己剪, 子女回忆: 2000年4月, 重病缠身的他呼吸衰竭, 躺在病床上,他强睁开双眼, 望着窗外的星空喃喃自语: “淑敏,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来陪你了......” 科学家们, 给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 取了个壮志凌云的名字: 北斗。 ![]() 哪一件不是影响全中国人? 2010年,天际一颗小行星有了名字: 陈芳允, 他的名字不曾如雷贯耳, 恢弘人生却尽灿若星辰。 生于四月,走于四月, 2023年,陈芳允逝世23周年祭, 今日清明, 愿所有中国人, 勿忘这一中华骄傲、大国巨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