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玉和林黛玉“木石前盟”梦碎,责任在薛宝钗?

 陈想读名著 2023-04-05 发布于浙江

近日,新东方俞敏洪、董宇辉在直播间对谈清史专家阎崇年,访谈结束总结的时候,董老师提到了清代学者魏源的一句话: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意思就是,你拿古代的标准去要求现代人,那简直就是在糟蹋现代人;反过来,你拿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古代人,那也是糟蹋古代人了。

《红楼梦》并不是史书,但这句话对它也是适合的。因为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反映的恰恰是无比真实的社会和心灵现实。

我之所以由董宇辉老师的话联想到《红楼梦》,主要是因为书中“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引发的争论,与魏源这句话的适配度太高了——“以今律古”的观点还挺有市场。

简单地说,就是认为薛宝钗是宝玉和林黛玉姻缘的破坏者,如果她们一家不赖在荣国府不走,乃至拼命宣扬“金玉良缘”,那么宝黛配是没有意外的。

这正是典型的“以古律今”思维,倒好像宝玉、黛玉和宝钗都可以自由恋爱,婚姻也可以自主安排。

宝玉听到了或许会感激这种观点,但是他作为一个古人(就当他不是虚拟的),却真的是左右不了自己命运的。

宝玉的命运,包括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确切地说命运的方向,早在他们珠胎暗结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

宝玉身在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他的父母是贾政和王夫人,虽是二房,却是荣国府的掌权者,他也是二房这一代里唯一的嫡出男孩。原本有个同胞哥哥贾珠,已经早逝,遗下一个孩子贾兰,年岁极幼。

这个阶段的贾府已经明显走向衰落,而越是如此,作为别无选择的荣国府下一代当家人,宝玉的责任显得更加重大。

事实上,也正因他的唯一性,他特别受祖母史老太君的溺爱(也因为他很像祖父),受母亲王夫人的宠爱,父亲贾政则对他的要求格外严格,因为对他的期望很高嘛。

而相应地,宝玉在享受如凤凰般尊贵地位和待遇的同时,他的自由也被更多地剥夺了。

这个自由,当然不是吃喝玩乐的自由,这些方面是不用我们操心的;关键是,他最为重视的人生道路选择的自由和感情婚姻的自由,却并不是掌握在他手里的。

因为宝玉并不只是代表他自己。

林黛玉出生在祖上列侯的林家,父亲林如海是科举探花郎,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身世那是显耀得很。

我们也曾讨论过,如果黛玉的父母都健在,甚至只要她的父亲林如海不曾早逝,加上如果林黛玉还是喜欢宝玉的话,他们成为新的一对是完全可能的。

可是偏偏天不假年,母亲早逝,没太长时间,父亲林如海也随之而去了。除了黛玉自己,他们家这一支就此断了。

这样一来,林黛玉长住荣国府,就和薛宝钗有本质的不同了,因为她已经无家可归。可以说,荣国府已经成为她的家,只是她又终归不是贾府的姑娘,所以处境难免尴尬。

当然荣国府是不会嫌弃她的,贾母甚至因为黛玉父母双亡而加倍疼惜她,地位是与宝玉并列的。但是这些并不包括慈爱的外祖母会因为她和宝玉感情亲密,就说一不二地支持他们成就婚姻。

因为婚姻并非真的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不要说在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注重强强联合,在家族走向衰落的情况下则更是如此;就算是如今,尤其是如果进入相亲市场的话, 要讲究的东西甚至可能更多些,家世、学历、身高、体质……哪一样会落下的?

那次宝玉和黛玉从清虚观打醮回来后,因为金玉的问题大吵了一架,贾母听到后,流着眼泪说他们是前世的冤家。她的眼泪里难保就没有为他们的感情而疼惜,同时却又为有心成全却深感不易而难过的复杂情绪。

毕竟老太太除了为自己外孙女考虑,更要为整个家族考虑。

古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没有年轻人私下求配的道理。为黛玉找一门好姻缘,并不见得只有宝玉一个才行;而如果宝玉不能娶得一个来自有资源有实力家族的妻子,那荣国府的前程却肯定不会光明。

再说薛宝钗。

她出生于四大家族的薛家。但是此时的薛家,正如已显衰落迹象的贾府一样,不再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鼎盛之势了,而是薛父早逝,母亲庸弱,兄长无赖,家族离析,反而是她一个小女孩儿,要早早收起天真活泼的情态,学做小大人,担起重振薛家的责任。

宝钗原是进京待选的,但此事无疾而终;后来“金玉良缘”又越叫越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显然均非宝钗本意。她有意识地离宝玉远一点,并未与黛玉争风吃醋,但是她又并没有真的与宝玉隔离,总是若即若离。

这固然因为宝钗对宝玉也有好感,更多的却是因为她要为家族考虑,必须舍下小我。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形下,宝玉、宝钗和黛玉都是不自由的。

而其他姐妹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有自己的感情,然而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他们真的没有选择权。也就是说,薛宝钗可真的并不需要为宝玉和黛玉姻缘梦碎负责。

回到开头,我们也真的不要用如今的思维,来看待他们的爱恨离别。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诚荐一个触角细腻的读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