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现代科学认为人类诞生于200多万年前,是由猿类生物进化而来的,人类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探索世界的奥秘,经过短短几千年的科技发展,现在人类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人类现在已经站到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当人类走出地球看到宇宙之后,人类的好奇心被宇宙的浩瀚所吸引,人类想要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除了地球生命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着其它的生命?带着这些疑问,人类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我们的地球其实就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太阳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八大行星当中,目前只有地球这颗行星诞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现给地球这颗行星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解开了地球上很多的奥秘,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我们的太阳诞生于50亿年前,太阳是在上一代死亡以后的恒星中诞生的,在50亿年前,银河系的猎户座旋臂上慢慢的出现了一团质量巨大密度极低的星云,它慢慢的凝集周围散落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体积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变大,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气体的热运动会对抗引力的坍缩,按照一般情况来说,这团密度非常低的星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引力坍缩成恒星,而我们的太阳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 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的质量非常大,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能够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是有引力的,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大,强大的引力能够将八大行星全部吸引过来,而八大行星为了不被太阳吞噬,它们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样能够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和引力相互抵消,所以八大行星能够稳定的围绕太阳转动,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太阳已经燃烧了50亿年之久,它的寿命还剩下50亿年。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太阳能够燃烧这么长时间?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属于恒星,使用热等离子和磁场交织的球体,它的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09倍,其中的四分之三都是氢,其余的主要是氦,而只有不到百分之2的成分是氧、碳、铁等多种元素组成,太阳的燃烧和我们地球上的燃烧性质是不同的,与其说是太阳在燃烧,还不如说太阳在不断的进行核聚变反应,也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完全不需要氧气的加入,所以太阳才能够在真空环境中表现出和燃烧一样的特质,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燃烧的本质,其实是物体内部的游离基发生了变化,并在不同阻燃剂的帮助下发生相应反应。 但是热核反应却并不是这样,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其实就是四个氢核不断聚变成一个氦核的反应,和地球的燃烧反应相比,它的反应强度和速度要远远超过我们印象之中的燃烧,具体来说,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其质量会亏损0.0069个单位,这些亏损的质量会转化为能量释放出去,然后被其它天体吸收,太阳每秒钟能够将600万吨氢转化为氦,这些能量释放出去之后会被其他天体吸收,我们地球每秒钟吸收到的能量大约只有22亿分之一,大家不要小看这22亿分之一的能量,它相当于地球上100万吨煤炭燃烧的能量总和。 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科学家现在正在积极的研究可控核聚变,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核聚变来进行发电,那么效率一定会大大的增加,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目前常用的核裂变燃料为铀原子,裂变发电的本质就是用热中子轰击铀原子,随后铀原子会放出2到4个中子,这些放出来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铀原子,从而产生链式反应,开始自发裂变,较重元素的核分裂出较轻的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说核裂变是把原子打散,那么核聚变就是把两个较轻的原子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 ![]() 为什么科学家能够制造出核裂变来,但是制造不出核聚变来?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核裂变最重要的条件是合适的压力,目前很多国家都能够做到,而可控核聚变除了要求更高的压力之外,还需要更高的温度,这个温度需要和太阳内部温度类似,这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困难,前段时间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就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并且突破了世界纪录,之后我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称:核聚变发电距离我们只有6年时间了,不过这里的6年不是指完全成熟的核聚变反应,而是6年后建设世界上最大的脉冲驱动器,也就是核聚变发电站,这将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这次建成的核聚变发电站并非百分之100运用核聚变发电,而是采用了核聚变与核裂变相混合的模式,先让燃料进行小型的可控核核聚变,等待中子能量提升之后,再让他们轰击原子开始裂变,整个过程将在Z-FFR的混合聚变堆中进行,这种技术能够提高核能的运用率,还提高了安全性,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的研究可控核聚变,不过想要真正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漫长的时间,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根本难以实现,不过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说不定人类能够实现这个梦想。 其实可控核聚变也只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比核聚变反应强大的能量还有很多,虽然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非常强烈,能够源源不断的释放能量,但是太阳的寿命也是有限的,科学家认为,当太阳的能量即将耗尽时,太阳就会开始向红巨星转变,之所以太阳会变成红巨星,决定性条件就是质量,一般来说,质量小的恒星(0.1-3倍太阳质量)脱离主序星阶段之后,会变成红巨星,然后缓慢脱去气体外层,最终成为一颗白矮星,大质量的恒星(质量在3.5-7倍太阳质量之间)脱离主序星阶段后,为红巨星或超红巨星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并快速的脱去其外层最终形成一颗中子星。 超大质量的恒星(质量大于7倍太阳的质量)脱离主序星阶段后,为红超巨星,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快速脱离气体外层,最终变成一颗黑洞,我们的太阳在恒星当中属于小质量的恒星,所以太阳死亡以后会变成一颗白矮星,不过在太阳死亡之前,它的体积会不断的变大,吞噬水星、金星、地球的轨道,到时候我们的地球也会毁灭,所以人类需要在太阳寿命结束之前,想到对应的办法,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现在科学家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很多类似地球的行星,比如说开普勒452b,开普勒22b,开普勒186f、格利泽581g等等。 开普勒186f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位于天鹅座开普勒186红外星5颗行星中的最外层,和恒星距离5240万公里,距离地球有500光年,这颗行星和地球非常类似,在理论上来说,又处于恒星系的宜居地带,所以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上面应该诞生了液态水和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这颗行星公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130天。除了这颗行星之外,开普勒452b上面也可能存在生命,在2015年7月的时候,NASA利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另一个地球,这颗行星同样位于天鹅座,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6倍。 ![]() 基本上能够确定是一颗岩质星球,再加上这颗星球的公转周期是385个地球日,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上面或许已经诞生了生命,不过目前科学家也只能够猜测,毕竟这些行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只能够利用天文望远镜对其进行观测,虽然天文望远镜能够观测到很远的距离,但是它只能够看到行星的大概位置,却看不到行星上面的具体情况,想要真正的了解这些行星上面是不是存在生命,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登陆这些行星,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这些行星上面是不是已经诞生了生命。 ![]() 目前科学家也在积极的研究提升速度的办法,不过这些技术都需要人类一步一步的进行,除了核聚变之后,目前科学家发现的转化率最高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科学家认为通古斯大爆炸并不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而是由反物质造成的,这些反物质是陨石带来的,什么是反物质呢?如果是带电粒子的反物质,一般就是带相反电荷的同种粒子,比如说反电子就是和普通电子电荷相反的电子,由于电子都带负电荷,电子的反物质就带正电荷,所以一般也叫做正电子,当反物质和正物质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反应,这样产生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得出,1克反物质能够释放相当于4000多万吨TNT炸药的能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2000倍左右,而且反物质也被称为是人类发现的最为完美的物质转化,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核聚变的转化率达到了百分之0.4,核裂变的转化率达到了百分之0.135,而我们普通生活中的转化率基本上是0,但是反物质 的转化率能够达到百分之100,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威力到底有多大,几乎是核聚变反应的几千倍,所以科学家现在也在研究反物质,不少科学家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正物质和反物质的数量应该是一样多的,但是为什么,目前宇宙中几乎找不到反物质? ![]() 难道说我们宇宙中的反物质都被隐藏起来了?如果宇宙中大量的反物质和正物质相遇,那么会产生湮灭反应,最终宇宙中任何物质都会在湮灭反应中消失,所以正物质和反物质不能够相遇,这也是为什么宇宙中只有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的原因,除了这个猜测之外,有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反物质和正物质的数量并不是一样多的,正物质的数量要高于反物质的数量,所以当正物质和反物质湮灭之后,宇宙中还剩下大量的正物质,这些正物质经过变化,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想要找到反物质,需要科学家不断的努力才行。 ![]() 小编认为,人类既然能够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内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人类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正是因为这种好奇心,所以人类发现了新大陆,人类走出了地球看到了宇宙,虽然人类目前对宇宙的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是人类一直都在不懈的努力,小编认为,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下去,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解开宇宙的奥秘,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