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遒劲,平中见奇,黄寿昌《礼器碑》

 所来所去 2023-04-05 发布于云南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7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文章图片70
文章图片71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文章图片79
文章图片80
文章图片81
文章图片82
文章图片83
文章图片84
文章图片85

提起汉隶,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古朴厚重,遒劲凝练,粗犷奔放。但作为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则是汉隶中的另类。它书风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的重要对象。从古至今,临习《礼器碑》者众多,何绍基、杨岘、林散之、来楚生等名家均有临本流传,他们笔下的《礼器碑》风格各异,在尊崇原碑的基础上融入了书家自己的理解,其中以林散之、来楚生两位先生的临本颇得原碑风貌。

近日所见,近现代书法大家、“津门五老”之一,黄寿昌先生临写的《礼器碑》,端庄秀丽,方整典雅,宛若翩翩公子,落落大方。其用笔朴实而不失灵动,方中见圆,方圆结合;结体平中见奇,奇中求正;线条高古遒劲,一丝不苟,笔笔严谨。观其整篇作品,有儒者风范、庙堂气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辈习书者提供了好的临习范本。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正因为他一生坚持临池,心悟手从,笔耕不辍,才有如此成就,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精品力作。

黄寿昌(1904-1986),字介眉,号小春申外史,晚号无求居士,天津人。祖父乃中医,爱好展玩书画,广交津沪书画家。其姻亲胡濬,亦是当时著名的书家。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幼年起便开始临池,各体皆精,是津门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李鹤年、龚望、耿仲敭(扬)、冯星伯被称为“津门五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