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水码头: 一段泊在水上的乡愁

 walix 2023-04-05 发布于四川

成都高新区锦江风光(资料图片)

  水润天府。成都因水而起、因水而兴。

  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与水结缘,因为江河湖水的滋润,成都显得温润优雅。古蜀大地,江河纵横,草木茂盛,人们逐水而居。巴蜀文明,便与水文化息息相关。

  翻阅史书,川人治水一脉相承,大禹首开先河。“是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然后,古蜀国国王开明延续传统,治水安民,福及后人。到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治水智慧,集于大成。《史记·河渠志》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水静默无言,穿越千年守护着这座城。水文化传承创新,如同江中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诸多魅力之处等待后人解读。

手绘中和场镇图(绘图:杨大明)

  从今日起,本报副刊推出“高新水韵”系列报道,探访成都高新区的河流湖泊,在锦江、肖家河、清水河、三岔湖边,回味高新人与水的集体记忆。顺着成都高新区“拥江发展”的方向,我们行走于诗情画意般的江堤河岸,在涛声拍岸中,感受这里与水结缘的城市文化、人文精神。

  我们寻访的第一站:中和水码头。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一段泊在水上的乡愁。

锦江旧照

  樯桅如林 “搬不空的嘉定,塞不满的成都”

  家住中和街道的诗人红狼曾在本报发表作品《水码头》,他用诗意的文字再现了码头曾经的繁华:“水码头除了水,就是船只/众多船只挤在一起,像扎堆的鱼/那些大堆小堆的货物,此起彼伏的/吆喝,以及来来往往的人影/还有白色的泡沫,和口水/熙熙攘攘,喧嚣不止/折腾着一江清流。”

  红狼觉得,水码头的月光,是“清冽的烧酒”,是“泊在水上的乡愁”。被水码头承载乡愁的,显然不止红狼一人,还有许多家住中和街道的老人们,杨大明即是其中一位。

  杨大明自小生活在中和街道,对中和场及水码头的记忆十分深刻,曾参与编写了《在历史的边缘行走中和场》《尘封的记忆》等多部图书,手绘出一张中和街景图后,他指出水码头当年所在的地方。

  “锦江又叫府河,中和场水码头是府河第二航运码头,据说民国时期航运就已十分发达。” 杨大明介绍,中和场为府河上溯成都最后一站,往来客商大多要在此停泊一夜,第二天一早再出发。因此,在中和场停泊过夜的船只多达百艘,晚上码头上樯桅如林、灯火通明,十分热闹。

  因水而兴,中和场的人们享受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交通便利带来的是商业发展,彼时,云龙照相馆、万春饭店、长春酱园、林家锅铺、张家板铺等商号林立,一派繁荣。

锦江旧照

  据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成都地区仍有航道19条,通航里程约1000公里。当时,成都与周边地区,依然通过水运完成一些物资运送。

  当时,有一句俗语:“搬不空的嘉定,塞不满的成都。”这句话流行于当时的川西地区、府河流域,也生动地说明了通过府河、岷江等水运连接起来的成都、嘉定(今乐山)之间繁忙的货物运输。

  上世纪七八十年,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水码头的繁荣景象才逐渐淡去,乃至最后消失。然而对于杨大明来说,童年的记忆仍记于心,久久不能忘记。他回忆:“码头上人流如织,天南海北的人,说什么口音的人都有。”彼时的中和场亦如今天的成都高新区:商业繁荣,通勤便利,包容天下。

  《成都通览》记载:“四川是个'回水沱’。”意思是江底有洞形成漩涡,或因边界阻挡造成环流,产生的向心力可以把水面上的漂浮物吸引过来。如今看来,蜀水文化确有兼收并蓄、来者不拒的大气度。

绿满锦江,人在画中。

  江边童年 “月沉涧底鱼窥镜,月上松梢鹤踏沟”

  查阅资料,翻到一首写于清朝的小诗《中和小镇》:“斗室无尘曲径幽,紫扉昼夜掩寒流。月沉涧底鱼窥镜,月上松梢鹤踏沟。才弱羞陈三礼赋,家贫难买五湖舟。唯将碧眼酬黄卷,莫对青山怨白头。”

  这首劝人勤学的古诗,许多中和学子都读过,然而在当地老人徐光林看来,他感触更深刻的,也许是“月沉涧底鱼窥镜”的乐趣。在府河边长大,与自然山川作伴,儿时府河边叉鱼捉蟹的“渔趣”,也许是他一生的珍藏。

  “府河经历人世沧桑,府河见证中和变化。”徐光林写文章回忆,府河沿途一片碧野平畴,水清、树荣、竹翠、草茂。两岸竹林下的农家村舍,似散步于成都平原上的颗颗翡翠明珠。他生于斯、长于斯,饮府河水、品府河鱼、逐府河浪。

  每年惊蛰春分前后,水暖鱼出、滩浅水清,蛰伏一冬的鱼儿出来觅食,正是叉鱼的好时节。铁匠铺摊位上,为叉鱼者准备了各类鱼叉,叉鱼的年轻人叉着鱼后穿成串串,带回家饱食一顿。“这类原生态的鱼,色鲜、肉嫩、味美,实属盘中佳品。”

  徐光林说,当时年纪尚小,不敢贸然下河舞叉,只是在河边搬石头、捉螃蟹、捞虾子。“涨水季节,因为捞到一条大马虾而兴奋不已。”这种乐趣,徐光林至今想来仍值得回味。今天,走在河边,也能看见人们悠然垂钓,时代不同,然而收获的快乐却是一样。

  彼时,在徐光林的身旁则是如画般的河景:渡船口、黄土坎、五岔子大桥、十八步岛、江天一览等,沿途水车转动、炊烟袅袅,一派川西坝子田园风光。

  其中,江天一览最有诗意,可谓中和街道首景。在中和中街和下街交界处,有一巷子直通府河,叫粉店巷。粉店巷寨门高约5米,宽与巷同,门洞上有一石匾,写有方隶体“江天一览”四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府河上的五岔子大桥,望竹影婆娑、帆只点点,令人赏心悦目,只是如今景象不存。

  旧景不再,回忆尚存。如同中和街道文献中写到的:“在变化与消失的轮回里,每一段朴素的文字,每一帧平凡的画面,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有着之于人生亘古不变的永恒。”

江滩公园,一桥飞架。

  乡愁永续 “千年画卷”“创意天府”

  《在历史的边缘行走中和场》一书的序言里,这样一段话尤其让人感动:“当我们作为一个群体,曾经有幸并且正奋斗在中和场这片厚重又肥沃的土地上时,每个人都异常充实地感受到其强劲跳动的脉搏。确切地说,是她的脉动与我们的青春激情一起同频共振,是她的辉煌经历与璀璨未来让我们为之奋斗、为之辛劳、为之动情、为之涕泪交替。”

  如果说人的童年或者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乡愁的话,那么今天成都高新区以江为轴、拥江发展理念的实施,正是要让乡愁永续,再现往日的温情时光。

  未来3年,成都高新区(南区)将打造中央活力区,由“背江”发展转向“拥江”发展,打造既全面展现天府文化,又水清岸绿的“新锦江”。其中,老码头文化、商贸文化将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让每一个成都人在这里找到历史的记忆、城市的记忆。

  锦江绿道项目尤其让人期待。根据规划,锦江绿道全线分为“伏龙开源”“古蜀乡愁”“千年画卷”“创意天府”“绿色郊野”5大文化主题段,其中“千年画卷”和“创意天府”两大文化主题段将亮相成都高新区。

  届时,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水图”将沿着锦江两岸缓缓展开。河边有公园、绿道、亭台,河面上还有一座让人惊艳的大桥,作为旧桥重建项目,新修建的五岔子大桥造型将格外“科幻”。源于过去,通向未来,“莫比乌斯环”的造型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这种可能的确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辛劳、动情、涕泪交替”。

  “中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和“上善若水,道法自然”颇有相通之处,以水为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此融合。

  中和是成都高新区较为“年轻”的街道,然而中和场又是成都高新区历史悠久的老场镇,水码头的文化尤其值得品味。一江一码头,让人们从中打捞起了许多往事。(记者 向策摄影 许少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