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寫】王亞林致力恢復敦煌顏料體系

 阳关残雪 2023-04-06 发布于甘肃
◆王亞林等人輔導學生做壁畫地仗。
◆王亞林等人輔導學生做壁畫地仗。

◆王亞林
◆王亞林

◆何鴻
◆何鴻

  敦煌壁畫經歷千年而色彩不褪,這種自然演變的情況在畫面上得到了真實的反映,作為敦煌石粉彩繪技藝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的王亞林在近30多年的繪畫經驗中,承襲古人,沿襲古法,在創作與臨摹中大多應用敦煌天然礦物顏料,經過多年的探尋和摸索,她和丈夫楊海濤成立了「敦煌莫高天然礦物顏料工作室」,致力於天然礦物顏料的挖掘傳承與整理。

  經過數十年的艱辛跋涉,他們摸清了敦煌周邊地區眾多的顏料礦點,結合純天然顏料礦石與傳統工藝,製作出與敦煌壁畫材質相同的礦物顏料,恢復了失傳數百年的敦煌顏料體系,填補了敦煌本土生產傳統顏料的空白。由他們採集、研磨、提純的原汁原味的天然礦物色,在畫面上展現出的材質效果,彌新而古樸。這些源自敦煌本土本色的繪畫材料,經過古法加工製作,在多個專業院校進行教學實踐與示範推廣,解決了敦煌壁畫臨摹、岩彩畫創作及敦煌彩塑設色的材料難題。

  為使技藝傳承,王亞林與丈夫先後帶領她的30多名學生,以及來自全國大專院校師生,走進戈壁與古人礦坑顏料點,傳授採集礦物顏料及彩繪壁畫技藝,這種實踐讓師生們深刻感受到臨摹古代壁畫的重要學術價值和意義。

  王亞林的代表作《大國之行·觀自在》、《古韻心音》等在全國美術大展中斬獲各種獎項與榮譽,也曾應邀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慶功廳」繪製大型壁畫並被收藏,如今她的作品已搭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實現了古代飛天與現代飛天的完美結合。

  王亞林說:「敦煌就是我的大學和創作源泉,沿着古人的足跡,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非遺敦煌石粉彩繪壁畫技藝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責任,傳承創新,一路不停。」

  何鴻30年敦煌文獻收藏之路

  「敦煌壁畫研究、探索與實踐是中國美院長期以來教學的重要內容。」何鴻稱,追溯源頭,從1928年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創辦以來,首任院長林風眠就特別強調敦煌藝術的重要性,而重慶國立藝專(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畢業的段文傑在抗戰時期毅然到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石窟,弘揚石窟藝術,並任第二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何鴻講述了自己與敦煌的緣分:「我收藏敦煌文獻,源於30多年前在杭州塑料材料廠務工,閒暇時常逛廢品收購站和古舊書店,那時的感覺是『滿眼都是寶貝』,遺憾沒地方放和沒錢收。」他一直有「故紙」情懷,加上父輩的書香家訓「傳孫有硯勝於田,遺子無金還是福」的影響,1993年他考上浙江美術學院,在讀了考門夫人所著的《荒漠甘泉》後,漸漸地與敦煌有了某種跨越時空的交集,每年趁暑假朝聖敦煌成為他的必修課。

  何鴻自2015年起陸續整理出版自己多年收藏的敦煌文獻和絲路文獻,同時將部分敦煌粉本、舊影、藏經洞文獻等修復、裝裱完整,十年間在內地各大城市舉辦相關系列展覽近30場,「我們都是這些古老藝術品的看護者和過客,收藏最大的益處是尋回它初始的出處,服務社會,回到原點發揮作用。捐贈是一條有益的路徑,藏之有道,獻之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