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2):蕲州、兴国军(黄冈、鄂州、黄石之三)

 人在旅途的Gao 2023-04-06 发布于新加坡

        鄂黄长江大桥,是连接鄂州市与黄冈市的过江通道,于2002年建成通车。两个城市的主城区相距如此近,因此社会上一直都有一种声音:即把鄂州和黄冈合并,打造成为第二个武汉三镇。其实,在1983年成立地级鄂州市时,曾将黄冈县黄州镇纳入为鄂州市黄州区,但1987年又分开了,恢复了黄冈县黄州镇,1990年成立县级黄州市,1995年成立地级黄冈市时其成为了黄冈市黄州区。因长江阻隔,两地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分属不同行政区划,无法合并在一起其实更多是从当地人情感上考虑的。

        公元1084年四月,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多的苏轼,改官汝州团练副使,被宽大移至距京城更近的汝州居住,在离开黄州时写下一首《别黄州》:

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帏。

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

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鞿:马笼头。敝帏:破旧的帷帐,比喻微贱之物。古有成语“敝帷不弃”,谓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因此这句意思是皇上还给他官做。三宿恋:佛教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出自《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指自己对黄州已有了感情。长腰:腰围见长。撑肠:犹满腹。这句是夸黄州的米好,表现对黄州的留恋。瘿:大颈病。以前汝州饮水中缺少碘质,所以当地人多有这病。因此这句是设想自己到汝州难免不患此疾,还是表现对黄州的留恋。投老:意思是到老。来时:重来的时候。非:改变的意思。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还要重回黄州的愿望。

        在鄂黄长江大桥下游6.5公里处,正在建设燕矶长江大桥,其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上层高速公路下层快速公路,预计2023年可以完成南北两个桥塔的建造。巴河口位于燕矶长江大桥北岸东侧,是巴河(古称巴水)的入江口,也是黄冈市黄州区与浠水县的分界处,浠水县巴河镇即位于巴河口东岸。

        公元1080年五月,苏轼来到黄州已经三个月,此时苏辙(字子由)护送哥哥的家眷由长江水路来黄州团聚。苏轼从邮差那儿得到消息,苏辙他们一行已到磁湖镇(今黄石市黄石港区),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距离黄州二十里的巴河口迎候,并作诗一首《晓至巴河口迎子由》: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自恨计之失。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

馀生复何幸,乐事有今日。江流镜面净,烟雨轻幂幂。

孤舟如凫鹥,点破千顷碧。闻君在磁湖,欲见隔咫尺。

朝来好风色,旗脚西北掷。行当中流见,笑眼清光溢。

此邦疑可老,修竹带泉石。欲买柯氏林,兹谋待君必。

御史府: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后多称御史台,专司监察弹劾之职。去年八月至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囚于御史台监狱。馀生:活下来。乐事:指家人团聚。幂幂:覆盖笼罩貌。旗脚西北掷:从磁湖逆江而上来黄州正好顺风。此邦:指黄州。柯氏林:黄州有地名“柯山”。

        巴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鄂东历史名镇,明末宰相姚明恭,清末状元陈沆,现代爱国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等知名人士出生在这里。在宋代时,巴河口有一座马祈寺(也称灵岩寺),其名称源自传说公元226年吴王孙权趁魏文帝曹丕病逝时发动北伐,曾在此举行弑马祭神的出征祭祀活动。

        北宋文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谪居黄州期间,曾来游马祈寺,作有一首《离樊口宿巴河游马祈寺》:

扁舟下樊溪,江南正清泻。晓登巴河岸,极目望春野。

步寻修竹寺,古木争偃亚。云昔孙仲谋,刑牲致师祃。

雄图邈已矣,英概足悲咤。石梯造云雾,丹白开广厦。

山僧安寂寞,畏冷不出舍。劳生遇闲境,顿使我心写。

晚江平若席,风势欲相借。

偃亚:覆压下垂貌。致师祃:出征前的誓师祭祀仪式。致师,挑战。祃,古代在军队驻扎的地方举行的祭礼。丹白:红色和白色,指寺庙建筑的颜色。心写:心情舒畅,出自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公元1170年八月,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时,曾停泊巴河口,他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十七日。过回风矶(今浠水县回风矶村),无大山,盖江滨石碛耳,然水急浪涌,舟过甚艰。过兰溪(今浠水县兰溪镇),东坡先生所谓'山下兰芽短浸溪’者,买鹿肉供膳。晚泊巴河口(今浠水县巴河镇),距黄州二十里,一市聚也。有马祈寺,吴大帝刑马坛。传云吴攻寿春,刑白马祭江神于此。自兰溪而西,江面尤广,山阜平远。两日皆逆风,舟人以食尽,欲来巴河籴米,极力牵挽,日皆行八九十里。苏黄门(指苏辙)谪高安,东坡先生送至巴河,即此地也。”(注:苏辙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门下侍郎即汉之黄门侍郎,故后人也称其为苏黄门。)

        公元1178年六月,陆游离蜀东归再过巴河口,写下一首《发黄州泊巴河游马祈寺》:

南望武昌山,北望齐安城。楚江万顷绿,著我画舫横。

云帆不须挂,鼍鼓不须鸣。淡然隐曲几,山水相逢迎。

疏雨漏薄日,非阴亦非晴。晚泊巴河市,小陌闻屐声。

紫髯刑马地,一怒江汉清。中原今何如,感我白发生。

齐安城:指黄州。曲几:曲木几,用屈曲的树木制成的矮小桌子。紫髯:吴主孙权,脸上生紫髯,有“紫髯将军”之称。末两句为心生感慨,当年孙权不甘偏居江东发动对魏北伐,可是现在的南宋朝廷宁愿苟安江南。

        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苏轼送苏辙去筠州(今江西高安)至巴河口,这是记错了,实际是苏辙送苏轼家眷来黄州时,苏轼至巴河口迎候。随后苏轼送苏辙去筠州,应该是送到了巴河口对岸的武昌县刘郎洑,苏轼到黄州后不久才结交的西蜀老乡王齐愈、王齐万兄弟住在此处。如今这里属于鄂州市燕矶镇,其下有刘家大垄、车湖村等地名,应该就是刘郎洑大致所在的地方。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送苏轼家眷到黄州,停留几天后,兄弟二人一同过江来游览了武昌西山,然后又一同来到武昌县刘郎洑,二人在此话别,苏辙写下一首《将还江州子瞻相送至刘郎洑王生家饮别》:

相从恨不多,送我三十里。车湖风雨交,松竹相披靡。

系舟枯木根,会面两王子。嘉眉虽异郡,鸡犬固犹尔。

相逢勿空过,一醉不须起。风涛未可涉,隔竹见奔驶。

渡江买羔豚,收网得鲂鲤。朝畦甘瓠熟,冬盎香醪美。

乌菱不论价,白藕如泥耳。谁言百口活,仰给一湖水。

夺官正无赖,生事应且尔。卜居请连屋,扣户容屣履。

人生定何为,食足真已矣。愆尤未见雪,世俗多相鄙。

买田信良计,蔬食期没齿。手持一竿竹,分手长湖尾。

车湖:苏辙自注:“晋车武子故居,其水曰'车湖’。”车武子,即东晋的车胤(字武子),那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囊萤夜读”说的就是他。今鄂州市鄂城区燕矶镇车湖村有车武子墓。两王子:指王齐愈(字文甫)、王齐万(字子辩)兄弟,嘉州犍为人。嘉眉:嘉州(今四川乐山)和眉州(今四川眉山),两州相邻。见奔驶:指王家兄弟忙前忙后地招待苏家兄弟。香醪:美酒。百口:全家;近亲一族。仰给:依赖。生事:犹生计。且尔:姑且、得过且过。扣户:敲门。屣履:拖着鞋子走路。此指穿着随便,表示关系亲密。愆尤:过失,罪咎。蔬食:粗食。没齿:终身。 

        如今,在昔日武昌县刘郎洑旁出现了一座现代化机场。经过约五年的建设,湖北鄂州花湖机场于2022年7月正式通航,于2023年3月顺丰国际货站正式启用,这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国内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

        公元1084年三月九日,苏轼离开黄州前曾写下《赠别王文甫》 ,讲到了跟王氏兄弟结识的经过:“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郡,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余日,有长而髯者,惠然见过,乃文甫之弟子辩,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车湖。’仆送之江上,微风细雨,叶舟横江而去。……尔后遂相往来。”说的是四年前,作为朝廷罪臣的苏轼刚到黄州时,官府之人皆唯恐避之不及,只有身为布衣的王氏兄弟不怕事,他们早已风闻苏轼的大名,王齐万便特地过江来登门拜会。王齐万走时,苏轼还送到黄州江边,目送着王齐万的小舟驶向对岸武昌县刘郎洑方向,并作有一首诗《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

君家稻田冠西蜀,捣玉扬珠三万斛。

塞江流柿起书楼,碧瓦朱栏照山谷。

倾家取乐不论命,散尽黄金如转烛。

惟馀旧书一百车,方舟载入荆江曲。

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

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

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

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君家:指王氏兄弟。捣玉扬珠:指收获稻米。流柿:江中漂流的木材。转烛:风摇烛火,用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前八句讲到,王氏兄弟本西蜀嘉州的大户人家,因家生变故才流落到了武昌县居住。伍洲:似应为“五洲”。根据《水经注》所载,今浠水县西南长江中有五洲相连,故以五洲为名。可能当地人附会到伍子胥渡江的故事,使得苏轼也把“五洲”当成了“伍洲”。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泊沼泽。波神英烈君:苏轼自注:“杭州伍子胥庙封英烈王。”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尸首被扔入钱塘江中,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后来传说其成了水神。最后六句,应该是王氏兄弟邀请苏轼于寒食节来刘郎洑做客。

        唐宋时期,顺江而下过了巴河口,长江北岸就从黄州进入了蕲州。巴河口下游约13公里处的北岸,为浠河入江口。浠河,古称希河、浠河、兰溪等,入江口处今为浠水县兰溪镇。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船过兰溪“买鹿肉供膳”即此。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作有一首《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这首诗有题注:“在蕲州西。”故可知其吟咏的是蕲州的兰溪,不是婺州的兰溪(今浙江金华兰溪)。楚国大夫:指屈原,因曾任楚国三闾大夫。兰溪的得名是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杜牧过兰溪赏兰花,联想到了屈原,大概是因为兰花是屈原的钟爱。屈原在流放中,满怀忧愤,行吟泽畔,以兰为侣,以蕙为伴,寄托情怀、明志自勉,写下了许多与兰花有关的诗句,例如“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

        从浠河入江口(即兰溪口)沿浠河上行约20公里是浠水县城。此地置县始于公元448年南朝宋时,为希水县;520年南朝梁时,改为浠水县;621年唐初时,改为兰溪县;742年盛唐时改为蕲水县;一直到1933年民国时期又恢复为浠水县,沿用至今。

        公元1082年三月,谪居黄州的苏轼曾来游蕲水县。苏轼原本是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想买田地而去相田,不料突发疾病,得知蕲水县麻桥有名医,遂前往求医。病好后,苏轼游览了蕲水县城外清泉寺,并作有一首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题注:“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潇潇: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唱黄鸡:指感叹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意思是人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这体现出其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过回风矶,无大山,盖江滨石碛耳。然水急浪涌,舟过甚艰。”回风矶位于兰溪口下游约8公里的长江北岸,今为浠水县回风矶村。这里江面收窄,大概是江流变急的原因。如今,此处于2010年建成高速公路的鄂东长江大桥。

        南宋诗人陈造,船过回风矶急流时,曾作有一首《回风矶》:

大江悠悠去,渌静初演漾。山石龃龉之,湍险乃万状。

君看回风矶,却略不可上。椒石卧中江,与江作陂障。

镗沓汇石下,漰澎剧奔放。北矶屹对峙,其中过舟舫。

水流作高下,咫尺便寻丈。我行返壑馀,坐想潢流涨。

颓波次滟滪,如马亦如象。撄触宁完舟,奇祸此无妄。

入峡与上泷,艰恶偕叵量。下泽遵夷涂,回首一怊怅。

演漾:水波荡漾。龃龉:参差不齐。却略:山岩隆起貌。椒石:山顶石。陂障:阻遏。镗沓:镗鎝,象声词。此形容波涛或水浪拍击礁石的声响。漰澎:象声词,指波涛相互冲击发出的声音。返壑:如同掉入沟壑。潢流涨:洪水上涨。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滟滪:即“滟滪堆”,瞿塘峡口的礁石。撄触:碰触;触犯。奇祸:使人不测的、出人意料的灾祸。无妄:意外。泷:急流的水。叵量:叵测。夷涂:平坦的道路。怊怅:犹惆怅。此指心有余悸。

        过了回风矶,江面又变得宽阔,此处北岸为浠水县散花镇,因位于散花洲得名;南岸为黄石市黄石港区。黄石港区这个地方在唐朝时属于鄂州武昌县,自公元967年宋初设立大冶县后,此地一直到民国时期都归属大冶县管辖,直到1950年黄石市成立。“黄石港”的名称约出现在明末清初,因此地是从九江到武汉中间唯一的港口,故而逐渐形成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之势。因港口矶石“石色黄”,故名黄石港。

        公元1178年夏末,离蜀东归的陆游,船行此地,曾作有一首《舟行蕲黄间雨霁得便风有感》:

天青云白十分晴,帆饱舟轻尽日行。

江底鱼龙贪昼睡,淮南草木借秋声。

好山缥缈何由住,华发萧条只自惊。

莫怪时人笑疏懒,宦情元不似诗情。

蕲黄:蕲州、黄州。雨霁:雨后初晴。便风:顺风。宦情:指做官的志趣、意愿。陆游在诗《宿武连县驿》中曾说:“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

        黄石港区的前身为宋代设立的磁湖镇和磁湖渡。宋朝廷在大冶县设立磁湖铁务,负责管理监督铁山的矿石开采和铜铁冶炼,铜铁制品通过内湖(今磁湖)水路运到磁湖渡,然后再转运出江,经长江水路输往全国,所以在宋代磁湖镇和磁湖渡是相当重要和繁华的港口,南宋时又增设磁湖兵寨。

        公元1085年五月,苏轼在黄州得知苏辙一行快要抵达时,特别写了首诗交给驿站邮差,让其带到磁湖,转交给溯江而来即将到达那里的弟弟,诗为《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

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

宛丘:古宛丘地为春秋时陈国国都,秦置陈县,隋初改称宛丘县,为陈州(淮阳郡)的治所,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首两句是回忆了今年元月初苏轼离京走陆路赴黄州,经过陈州时停留了六七日,苏辙从南都(今河南商丘)赶过来,两人相聚三日并商量了之后苏辙护送苏轼的家眷走水路来黄州的事。邯郸枕:即“黄粱一梦”的典故。云梦泽南州:指黄州。三四两句指来到黄州后时时在梦中相见。暌离:分离。牵挽:牵拉,牵扯。五六两句指预计这次黄州会面后至少三年时间无法再见,所以一定要让苏辙停留十日。黄发:指老年人。最后两句,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注:苏轼所记有误,实际是柳宗元《重别梦得》诗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刘禹锡《重答柳柳州》诗句:“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这两句是希望两人将来有一天都能抛却世事的纷扰,一同归老林下。

        磁湖,当地人又称张家湖、南湖,相传古时候湖中有大量的磁石,由此得名。磁湖今为黄石市的城中湖,但在宋代湖江是相通的,磁湖镇和磁湖渡所在的地方就应该是湖江连通的通道口之一,所以其才能成为重要的集市和渡口。明末清初以后,随着湖口淤积和防洪需要,人们开始在湖口处不断修坝、筑堤、建闸,最终磁湖变成了不再与长江直接相通的内湖,这大概也是“磁湖镇”最后被“黄石港”所取代的原因。

        苏辙一行到达磁湖镇,收到了苏轼捎来的诗作,又正遇到江上风浪很大,不得不停泊磁湖镇避风。苏辙作了一首应答诗,请邮差先带回给苏轼。其诗为《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二篇答之,前篇自赋,后篇次韵》,其一(前篇):

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扁舟千里:苏辙带着妇孺老幼两大家人只能选择走水路,元月下旬从南都(今河南商丘)出发,沿汴河东南行,入运河至扬州,转入长江逆流而上,过金陵、太平州、池州、江州,五月才来到了兴国军大冶县磁湖镇。不由侬:身不由己。魂梦先飞去:回应了苏轼诗中的“邯郸枕中见”。

        磁湖镇的旧址,据当地学者考证位于今戴司巷、戴司湾一带。此地江边有一处古迹,即“醉吟窝”摩崖石刻,是南宋时官员和文人在江边游览会饮后留下的,题刻在江边猫儿矶岩石上,其南与海观山相距约一华里,隔一江湾呈半月形对望。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中记有“醉吟窝(俗称猫儿矶)南近磁湖镇”。

        苏辙所作《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二篇答之,前篇自赋,后篇次韵》,其二(后篇):

西归犹未有菟裘,拟就南迁买一丘。

舟楫自能通蜀道,林泉真欲老黄州。

鱼多钓户应容贳,酒熟邻翁便可留。

从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

菟裘: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左传》中记载,鲁隐公尝有“使营菟裘,吾将老焉”之语,后遂以菟裘比喻退休养老的地方。一丘:指一块田地。贳:赊欠。第二首诗回应了苏轼一同归老林下的愿望,说黄州此地也不错,是鱼米之乡,又交通便利,可以考虑在此置地终老。

        随着磁湖镇的没落,另外两个集镇兴起了。一个是磁湖镇上游五里的黄石港,这里陆路直通大冶县和铁山,成为了农贸商品和冶金制品的转运和贸易口岸;另一个是磁湖镇下游五里的石灰窑,此处靠黄荆山,有石灰岩采石场,居民多以烧石灰为业,为后来本地发展水泥产业打下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就有把黄石港和石灰窑两镇连在一起建市的想法,1948年两镇合称石黄镇,新中国建立后终于在1950年成立了黄石市。

        苏轼还没见到苏辙,先看到了从磁湖来的邮差所带回的苏辙两首诗,于是又用苏辙前一篇诗的韵脚,和诗一首《次韵答子由》:

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

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

弱羽寄冲风:意思是总想凭着自己弱小的身躯去对抗狂风骤雨。识所从:意思是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几斤几两。好语似珠:常指诗文中多隽语,这里也指苏辙对自己劝诫的话语。妄心:佛教语。此指书生意气、不切实际的想法。如膜:如同罩上眼膜看不清真相。这两句是苏轼检讨自己,总是忽略了弟弟的告诫提醒,以致搞到自己碰得头破血流。山僧有味宁知子:指来到黄州后听到安国寺僧人对自己开导劝解的话语,其实这些话弟弟都曾对自己说过。泷吏:本指长驻急流边以保行舟安全的小吏。出自韩愈的诗《泷吏》:“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此可指黄州本地的普通官吏。只笑侬:只笑我。清净:心境洁净,不受外扰。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苏轼来到黄州后,常去安国寺参拜,所以诗中开始使用一些佛教词语。千钟:极言粮多,此指优厚的俸禄。

        宋代磁湖镇的江边建有一些楼台亭阁,游人可以凭栏眺望江水和往来舟船。这是2010年在黄石港区江滩公园重建的朝阳阁,据说朝阳阁始建于唐末,迄今有千余年历史。原址在黄石港上矶,一进两重。大门朝东,日出时阳光照大殿,朝阳阁由此得名。其被称为“鄂东南第一阁”。

        北宋文人孔武仲,过磁湖时曾作有一首《磁湖安流亭》:

怪石倚洪流,朱栏截荒磴。来窥空旷野,喜值波澜定。

涵虚无边里,见底皆渌净。磁湖万家会,华阁相辉映。

双峰引西洑,控带浮郭盛。乃知一聚落,富庶亦有命。

铁冶今久贫,豪右盖已病。忆初缔造人,有力如卓郑。

瑰材照密石,岁久尚鲜莹。俛仰正忘归,白日动明镜。

风顺当进帆,徘徊寄孤咏。

涵虚:指水天一色。铁冶:指炼铁之所。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卓郑:卓氏与程郑的并称。 卓氏,祖先为赵国人,秦破赵时被迁到蜀,居于临邛 (今四川邛崃),冶铁致富,有家僮千人。程郑,本战国时 关东人,其祖先于秦始皇时被迁至临邛,亦冶铸致富。西汉时期,临邛曾是重要的冶铁基地。瑰材:珍奇的栋梁材。指有杰出才能的人。俛仰:低头抬头,俯视和仰望。明镜:指月亮。

        今黄石市管辖的大冶市,在1995年以前为大冶县,其始设于公元967年南唐时,县名取“大兴炉冶”之意。明末清初地理志《方舆纪要》记载:“县治西南有铜录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距大冶市区约3公里的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采冶,迄今已3200多年,是全世界开采时间持续最长的古铜矿遗址。

        公元1165年九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从江州至鄂州这一段他走的是陆路,经过大冶县时,曾作有一首《宿大冶县》:

隔岸呼舟子,湖山日欲曛。

人家数点火,风物一川云。

小渡渔人占,中流县界分。

秋深山驿冷,萧瑟夜深闻。

曛:日暮。中流县界分:古代大冶河自西向东从大冶县城南流过,后淤积为大冶湖。

        东方山,位于黄石市下陆区,海拔高度475米,如今是黄石市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据传说,西汉武帝年间一代旷古奇才东方朔曾结庐于此,采药炼丹,布施于民,东方山也因其姓氏而得名。东方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唐元和六年(公元805年)的弘化禅寺,位于东方山山顶,由智印大和尚开辟道场兴建,历朝代屡受皇封,历经千载,香火旺盛。弘化禅寺旧有白莲池,据说因为种的是印度引进的一种白莲而得名,实际是源自一眼泉井,其为寺内众僧饮水之源。

        公元1165年九月,王十朋离开大冶县继续北行,经过东方山,写下一首《东方寺》:

大冶迢迢接武昌,西征踰月到东方。

白莲智印蟠桃朔,仙佛同归一道场。

王十朋题注:“汉东方朔隐居之所,唐僧智印师道场,山顶有白莲池。”蟠桃朔:指东方朔,《汉武故事》中记载东方朔曾在西王母蟠桃会上偷桃的故事。

        东方山之西便是铁山,自宋初设置大冶县后,铁山就一直归属大冶县管辖,直到1979年成立黄石市铁山区。铁山,以盛产铁矿石而得名,又以发达的采掘工业而闻名于海内外。铁山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将铁山当做炼制兵器的一个原材料基地;大规模开采则始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办洋务、兴钢铁,建成国内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如今,经过千年的开采,大冶铁矿形成了一个落差达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坡,大冶铁矿旧址也成了国内首批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

        公元1165年九月,王十朋经过铁山,作有一首《宋武帝庙》:

规模仍旧晋乾坤,遗恨于今失所尊。

庙食铁山精爽在,铸兵思欲定中原。

王十朋题注:“在大冶县铁山。”宋武帝,即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贫寒,后凭借军功一步步官至相国,封宋王,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其为政崇尚俭约,轻徭薄赋,重用寒士,整顿吏治,使江南经济得到较好发展。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王十朋游览的宋武帝庙,早已不存,如今山腰处有一座铁山古刹,俗称老君庙,庙前有一颗上千年的古银杏树。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长江上,前面说过黄石市的对岸是浠水县散花镇,因位于散花洲得名。而散花洲得名则颇有几分浪漫,《舆地纪胜》载:“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宋代时,散花洲确实是江中洲,其北侧有水路夹道可供船只航行,但后来水道逐渐淤积并最终使散花洲与长江北岸合为一体,所以现在说是散花滩更合适。

        公元1170年八月十六日晚,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时,曾停泊散花洲。他在《入蜀记》中记述:“抛江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一夕,月犹未极圆,盖望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所谓“抛江”就是指离开长江主航道进入散花洲夹道,此夹道入口正对西塞山。满月称“望”,陆游说“望”在今晚,因他赶上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八年之后,即公元1178年六月,离蜀东归的陆游,又再次停泊散花洲,这次写了首词《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湓口:即湓城,因此地处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唐代改称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湓口在散花洲的下游,是之后陆游将要经过的。白蘋、红蓼:都是岸边沼泽地所生植物。沽酒:买酒。菱、芡:皆为水生植物,可食用。任江南江北:一层意思是随意飘荡、无拘无束;一层意思是谁还管那江南江北的分裂局面。

        陆游所说的西塞山位于长江南岸,又名道士洑矶,巨大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散花洲位于其斜对岸。在唐诗宋词中吟咏的西塞山有两座,另一座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因盛唐诗人张志和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而使其声名鹊起。不过,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的这一座,名称出现更早,且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水经注》云:“壁立千仞,东北对黄公九矶,故名西塞,横截江流,旋涡沸激,舟人过之,每为失色。”

        公元1082年三月,苏轼游览了蕲水县清泉寺后,沿浠水(兰溪)入江返回黄州时,可能拐个弯游览了散花洲和西塞山,并作有一首词《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题注:“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张志和自号为“玄真子”,晚年隐居湖州时作有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觉得这首优美的小诗不能拿来演唱太可惜了,于是决定将其扩展,填成曲词。庇:遮盖。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上片写西塞山周边的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光,下片写江边渔夫的生活场景。

        在西塞山的东侧山下,今为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末年孙策攻黄祖时在此筑黄石城,南朝梁时于此置西陵县,隋唐时称其为土复镇,宋代改称道士洑镇,到明清时期其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繁华的商埠重镇。1938年武汉保卫战时,国军在此设置防守阻击线,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后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西塞山和道士洑失守,经过战火的洗礼后,千年古镇也就此衰落。

        公元758年春夏之际,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自浔阳出发经过西塞山时,作有一首《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

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

龙怪潜溟波,候时救炎旱。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

裴隐:有可能是李白诗中的裴侍御,在本系列岳州(岳阳)篇中介绍过李白的诗《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时裴侍御被贬至岳州一带。苦不缓:希望船走得慢一些。投沙伴:指西汉文学家贾谊被权贵排挤贬谪到长沙,曾作赋吊念屈原。在此借喻自己和裴隐都是被朝廷抛弃的人。砯:水击山岩声。沓:多而重复。沾枯散:滋润干枯的心田。泽畔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后常把谪官失意时所写的作品称为"泽畔吟"。江南管:江南的管乐。

        西塞山的西侧江边是大型钢铁企业。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厂,1913年始建“大冶铁厂”,1921年建成的两座日产量450吨的冶铁高炉,号称当时“亚洲第一高炉”。抗战爆发后,其被日军占领,一度成为日军“大冶矿业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大冶钢厂”,1994年改制为“冶钢集团公司”,2004年更名为“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

        公元824年秋,中唐诗人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怀古诗作《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当时是吴国的都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西塞山处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铁链横锁江面,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顺流而下,直捣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指西塞山上的堡垒要塞。

        西塞山,海拔176.5米,历史上就以其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成为长江上的军事关隘,从东汉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发生在西塞山的战争达一百多次。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往来西塞山,在此吟诗填词近百篇,并在悬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在西塞山临江面的一块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见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

        晚唐诗人罗隐,杭州人,自公元859年始,多次赴京应考,却总是落第。罗隐在一次赴京应考过西塞山时,写下一首《西塞山》:

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

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狖奈奸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作者题注:“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此地在唐代属鄂州武昌县,在宋代属兴国军大冶县。孱颜:险峻、高耸貌。猿狖:泛指猿猴。

        “西塞神舟会”是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以消灾、祛病和祈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主题,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仪式和活动,其作为黄石市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元892年秋,五十岁的韦庄,从衢州出发赴长安应试,曾泊舟西塞山下,作有一首《西塞山下作》: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湓城:即浔阳,今江西九江。梦泽:即云梦泽,指鄂沔一带,今湖北武汉。爨:烧火煮饭。韦庄和罗隐的经历很相似,都是少年时便才学出名,但多年的应试不中,加上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因此对于个人和国家命运前途深感迷茫,所以两首诗的末尾何其相似。

        公元1170年八月,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时,经过西塞山,在《入蜀记》中记述:“晚过道士矶,石壁数百尺,色正青,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孤(注: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长江边),临江峰嶂,无出其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李太白《送弟之江东》云:'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必在荆楚作,故有中路之句。张文潜云:'危矶插江生,石色擘青玉。’殆为此山写真。又云:'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泊艰危道士矶。’盖江行惟马当(注:马当山,位于江西省彭泽县长江边)及西塞最为湍险难上。”

        陆游所引用张文潜两首诗句,大概是公元1106年,北宋文人张耒离开黄州回返家乡时所作,一首为《道士矶》:

匡庐奠九江,苗裔遍南服。横江蔽原野,内外实一族。

危矶插江生,石色擘青玉。蛟龙穴乱石,猱玃在乔木。

我行季冬月,江迹在山腹。扁舟如镜面,清净不可触。

跻攀既不可,千古长幽独。缅想邃古初,巢居戒樵牧。

匡庐:即庐山。苗裔:三苗的后裔,此指生活在长江中游的各族人民。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猱玃:泛指猿猴。邃古:远古。戒:禁止。

        另一首为《二十三日即事》:

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怕艰危道士矶。

啼鸟似逢人劝酒,好山如为我开眉。

风标公子鹭得意,跋扈将军风敛威。

到舍将何作归遗,江山收得一囊诗。

风标公子:鹭的别名,出自杜牧 《晚晴赋》:“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风标,优美的风度姿容。跋扈将军:暴风的戏称,出自唐冯贽《南部烟花记·跋扈将军》:“ 隋炀帝泛舟,忽阴风颇紧,叹曰:'此风可谓跋扈将军。’”

        西塞山下游约13公里处是棋盘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于2021年。大桥西边有一个江中沙洲,今称牯牛洲,牯牛洲所对的长江南岸是黄石市西塞山区河口镇牯牛洲村,牯牛洲与牯牛洲村之间的水道在涨水时是可以通船的。宋代称这条水道为“新野夹”,张舜民的《彬行录》和陆游的《入蜀记》都有记载。公元1170年八月十六日,陆游经过此地,在《入蜀记》中记述:“十六日。过新野夹,有石濑茂林,始闻秋莺。沙际水牛至多,往往数十为群,吴中所无也。地属兴国军大冶县,当是土产所宜尔。”陆游说在此看到了许多水牛,看来牯牛洲的名称还是名副其实的。

        公元1106年,北宋文人张耒离开黄州回返家乡时,在蕲州段的长江上,曾作有《自巴河至蕲阳口道中得二诗示仲达,与秬同赋》:

其一

落月娟娟堕半环,呕哑鸣橹转荒湾。

东南地缺天连水,春夏风高浪卷山。

旅食每愁村市散,近秋已觉暑衣单。

自惭老病心儿女,三日离家已念还。

其二 

浩浩浑流卷白沙,中流鼓棹四无涯。

喜逢山色开眉黛,愁对江云起炮车。

雨足郊原丰稻菽,日斜鸥鹭满蒹葭。

长年怕作扁舟客,赖有高谈一笑哗。

巴河:即巴河口。蕲阳口:即蕲口,蕲水入江口,今蕲春县蕲州镇,位于棋盘洲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仲达:张耒友人。秬:张耒长子。云起炮车:所谓“炮车云”,为砧状积雨云。作者对于终于可以返回家乡感动欣慰,

        棋盘洲长江大桥下游约11公里的长江北岸,是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其在唐宋时期称为“蕲口”,因其位于蕲水的入江口处。唐宋时期的蕲州和蕲春县治所,位于蕲口东北的蕲水之畔(今蕲春县城北部罗州城遗址),故往来蕲州的商品需要在蕲口转运,因此蕲口发展成了商业贸易重镇。到了南宋末年的公元1263年,因原蕲州城被金兵和元兵所毁,蕲州治所迁移到了蕲口镇并筑新城,此后一直沿用到1912年民国初废止蕲州,因此今蕲州镇也被称为“蕲州古城”。

        公元1169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请辞荆南府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获准回乡芜湖,在经过蕲口时,与从蕲州赶来的亲朋老友相聚,写下一首《浣溪沙·亲旧蕲口相访》:

六客西来共一舟,吴儿踏浪剪轻鸥。水光山色翠相浮。

我欲吹箫明月下,略须停棹晚风头。从前五度到蕲州。

西来:蕲水入江口位于蕲口镇之西。吴儿:张孝祥祖籍历阳(今安徽和县),自少年起居住在芜湖(今安徽芜湖),属于吴地。吹箫明月下:指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景。

        公元1170年八月,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时,曾停泊蕲口镇,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十五日。微阴,西风益劲,挽船尤艰。自富池以西,沿江之南,皆大山起伏如涛头。山麓时有居民,往往作棚,持弓矢,伏其上以伺虎。过龙眼矶,江中拳石耳。矶旁山上有龙祠。晡后,得便风,次蕲口镇,居民繁错,蜀舟泊岸下甚众。监税秉义郎高世栋来,旧在京口识之,言此镇岁课十五万缗,雁翅岁课二十六万缗。夜与诸子登岸,临大江观月。江面远与天接,月影入水,荡摇不定,正如金虬,动心骇目之观也。是日,买熟药于蕲口市。药贴中皆有煎煮所须,如薄荷、乌梅之类,此等皆客中不可仓卒求者。药肆用心如此,亦可嘉也。”

        八年后,即公元1178年六月,离蜀东归的陆游再次停泊蕲口镇,作有一首《泊蕲口泛月湖中》:

炎天倦长路,月夕泛平湖。

晃漾披银阙,清寒住玉壶。

钓丝萦藻荇,蓬艇入菰蒲。

自别蜻蜓浦,斯游十载无。

晃漾:光影摇动貌。银阙:道家谓天上有白玉京,为仙人或天帝所居。此指月亮在水面的倒影。清寒:清朗而有寒意。玉壶:费长房典故,用以指仙境。也可喻明月。藻荇:泛指水生草本植物。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蜻蜓浦:陆游家乡地名,他自注:“予故庐在蜻蜓港东南,暑月常与客泛舟至中夜。”十载:陆游离开家乡实为八年多。

        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到达蕲口镇之前,江中有“拳石”(不大的礁石),名为“龙眼矶”。今蕲州镇南门村外江中有所谓的“钓鱼台”,应该便是陆游所说的龙眼矶。到明朝时,当地人把蕲州城下岸边泊船处一块礁石称为“龙矶”,而把江中的这块礁石称为“浮玉矶”,分别对应蕲阳八景中的两景“龙矶斜阳”和“浮玉晴沙”,且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此“钓鱼台”在古代应比现在看到的要大一些,明代时其上曾建造过浮玉亭、文昌阁等建筑。在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时,国军曾在此设阻击点,遭到日军飞机和炮舰的攻击,国军也试图对其爆破来制造航道障碍,因此经过战火后其水上部分已减少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其上建立了航标灯塔为往来船舶导航,沿用至今。

        南宋诗人陈造,曾作有一首《龙眼矶》:

谁谓石一拳,不作江流碍。朝来扬帆西,瞥若骥历块。

龙眼风火矶,培塿视华岱。似闻潢潦时,亦复鼓湍汇。

凿去本不难,奇巧禹所爱。其上嘉树密,其侧鱼网晒。

居惟羡渔乡,复欲老犊背。西归傥得此,庸敌七里濑。

作者题注:“甚小而巧,渔者聚焉。”历块:形容疾速。培塿:小土丘。华岱:华山与泰山的并称。潢潦:黄潦,指长江洪水。鼓湍:奔腾的急流。犊背:骑在牛背上,此指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庸敌:当敌,可比。七里濑:传说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严子陵)耕作垂钓处。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有严子陵钓台景区。

        今黄冈市蕲春县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公元前201年,西汉设立蕲春县,沿用580年;到公元378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因避其母阿春讳,改为蕲阳县,沿用108年;到公元486年,南朝齐改为齐昌县,沿用112年;到公元598年,隋朝改回蕲春县,此后沿用至今。唐宋时期,蕲州管辖四、五个县,治所就在蕲春县,当时的蕲州城位于蕲水之畔(遗址距今蕲春县城中心约3公里),舟船从蕲口镇可逆水而上到达蕲州城下。

        公元1093年,北宋宰相、元祐年间“朔党”领袖刘挚,已64岁。因新法派上台主政,反对新法的刘挚被贬光禄卿分司南京、蕲州居住,他来到蕲州后,曾作有一首《初到蕲州》:

卜筑南城三径开,宽恩容此养衰颓。

舟从滟滪堆中出,人是邯郸道上回。

憔悴幸非兰泽去,因缘如为祖山来。

江湖本是忘机地,笑许残年付酒杯。

三径: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滟滪堆:夔州奉节县瞿塘峡口的礁石险滩(见本系列夔州瞿塘峡篇),此比喻仕途的坎坷。邯郸道:即典故“黄粱一梦”,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载: 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以“邯郸道”喻虚幻之路。这里指求取功名的道路。兰泽:指蛮荒的贬谪之地,源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祖山:指今蕲春县东部、黄梅县北部的鼓角山,海拔1147米,天气晴好时从蕲春县城向东可望见。明末清初地理志《方舆纪要》卷76蕲州“鼓角山”条下:大桴山“在州东北百六十里。有九十九湾。实罗州故城之祖山也。”《蕲州志》载:“旧传汉高祖屯兵于此,鸣鼓角。”忘机:消除机巧之心,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叶适,于公元1189年至1192年曾出任蕲州知州,在所作《烟霏楼记》中描述蕲州:“州无城堞,市无廛肆,屋无楼观,佳卉良木不植,公私一切简陋。四方之集徙者,以欺诞苟且为生,促具衣食则止。其于绝埃烦,近清凉,理榛荒,致茂好,居高览远,以遂其生之乐,非惟不能,亦未之知也。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皆不足以处。”叶适来到蕲州后,发现城垣坍毁、集市凋敝、衙府民居简陋;当地人素质不高,只知苟且温饱而已,以至于清理污秽、兴建楼阁、登高望远这些风雅之事,根本不知去做;城内原来的涵晖楼、见山亭、超然观等,不是荒废就是窄狭,毫无胜景之象。叶适认为这都是因为主政者忽视了教化的缘故。

        叶适在蕲州治理三年,尽力兴教办学,改善市容,重修城垣。蕲州城门西楼重修后焕然一新,叶适命其名为“烟霏楼”。绍熙三年(1192年)正月初一,叶适登上烟霏楼,写下《除夜元日连登烟霏楼二首》:

其一

岩峦宽去灵虬寺,水竹低横处士园。

此是蕲州无比好,亦如浙下好山川。

其二

摧荷秃柳不胜春,脉脉荒堤数过人。

我若有材能速化,应将地巧答天真。

灵虬寺:今蕲春县西北部有灵虬山。登上烟霏楼远望,正面对西北方向的山峦。处士园:烟霏楼旁是来自河南的隐士李之翰居所,叶适与李之翰经常往来。浙下:叶适是温州永嘉人。速化:快速教化。地巧:地灵,谓土地山川灵秀。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引申为单纯、朴实、幼稚。对于烟霏楼,叶适在《烟霏楼记》中进一步描述:“烟霏者,置通判厅直西。其下中州隐士李之翰所居,稍有水竹花石之胜,四旁庐宅,以宽且远,不见甚陋。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林樊间错,晻霭西去,对灵虬、马下等山,拱揖宾伏,阴晴旦莫,天地之气迭为降升,登之者亦如在吴、越绮丽之乡,湖、湘清幽之滨,使吟者忘句而饮者忘酒也。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

        1993年和2001年,考古人员两次对唐宋蕲州城旧址进行了探查,基本搞清了城垣范围,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内外两城。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西北,呈不规则方形。由于元、明、清时期的蕲州城位于今长江边的蕲州镇,为了加以区分,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罗州城遗址”。此地在南北朝后期所谓的后三国时代,为北周、北齐、南陈三国的交界处,由于相互之间的攻守,此地归属经常变化。公元550年,北齐占领了南陈的齐昌县,在此置罗州,开始兴建罗州城。后来北周灭了北齐,改罗州为蕲州,隋曾改为蕲春郡,唐复改为蕲州。

        这座唐宋时期的蕲州城(罗州城)遭受灭顶之灾并最终被废弃,发生在南宋末年的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的金兵南侵。此时距离金朝灭亡只剩13年,金朝在北方打不过蒙古人,便试图通过入侵南宋来扩大地盘。这年二月,金兵越过大别山入侵鄂东地区,分别包围了黄州城和蕲州城。当时蕲州知州李诚之与通判秦钜(秦桧曾孙)率领3000将士及全城人民固守蕲州城,反复击退金兵的攻城,坚持到第25日,终因寡不敌众,孤守无援而被敌人攻人城内,李、秦继续率部和敌人进行巷战,后因反击无望,李诚之引颈自刎,秦钜也蹈火自焚,全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城毁几为废墟。战后,身中数箭的司理参军赵与褣幸得性命,撰写了《辛巳泣蕲录》一书,详细记载了“罗州城保卫战”的经过,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资考证的历史。

        南宋豪放派词人刘克庄,在得知李诚之身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了《闻何立可、李茂钦讣二首》,其一:

初闻边报暗吞声,想见登谯与虏争。

世俗今犹疑许远,君王元未识真卿。

伤心百口同临穴,极目孤城绝救兵。

多少虎臣提将印,谁知战死是书生。

何立可:何大节(字立可),时为黄州知州,金人陷黄州,为敌骑拥入大江,死于赤壁矶下。李茂钦:李诚之(字茂钦),时为蕲州知州。此二人都曾是刘克庄的同僚。吞声:无声地悲泣。谯:城谯,城上的望楼。许远:唐朝安史之乱时,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协力守城,被围数月,最后外援不至,粮尽城陷被俘,押至洛阳后,为叛军杀害。真卿:唐朝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为平原郡太守,率义军对抗叛军。百口:全家人。当时李诚之任期已满但继任者未至,本拟遣家属先回家,但为了鼓舞军民抗金士气,对同僚说:“吾以书生再任边垒,行年七十,抑又何求,独欠一死耳!当与同僚戮力以守,不济则以死继之。”蕲州城破后,李诚之自杀成仁,其子、侄阵亡战场,其妻、媳投水自尽。

        李诚之的堂弟李大同,则写下了一首《闻兄茂钦靖节蕲州报》:

狼烽递驿浩茫茫,遂以孤城为国亡。

骨肉空教撑远目,貔貅何自(守)岩疆。

飞缨惨绝羁南越,宝剑谁能借上方。

挥泪汨罗招不得,恼人风雨旧池塘。

靖节:指为国捐躯。远目:远望。貔貅:古籍中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战士。岩疆:边远险要之地。飞缨:飘散着冠带。上方:上方剑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汨罗: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忧愤国事,投汨罗江而死。后来民众来到汨罗江,为屈原举行招魂仪式,遂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公元1221年那场“罗州城保卫战”已使蕲州城损毁严重,金朝灭亡后马上又开始了蒙宋战争,1237年和1259年蒙古军队又两次攻陷蕲州城。南宋朝廷遂决定将蕲州治所迁至长江边的蕲口镇,公元1263年开始修建新的蕲州城。此后经过元、明、清各朝的修葺加固,蕲州城成为鄂东最大的城池。明嘉靖《蕲州志》载:“其城周围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城门六座,城上串棂九百九十间。”蕲州诸城门和城墙拆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仅存北城门“雄武门”,是蕲州镇保存完整的惟一古城建筑,至今古韵雄风犹存。

        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在公元1263年前后曾任榷茶(负责茶叶征税、管制、专卖的官吏)九江、富池,曾作有一首《泊蕲州城下晚思》:

日落乌雀下,笛声起谯楼。舟泊倦攲枕,枕此秋江头。

寸心积万思,浪寄非久留。斩新雉堞壮,环堑柳影稠。

城中酒旗飞,窈窕吴姬讴。风传何凄然,抑扬邈难俦。

往时委黄茅,今此开青油。香凝燕寝晓,喜见鸿集秋。

矶月照客衣,苦触听砧愁。夜深不敢语,我吟月解否。

月落不旋踵,云过江声浮。逗晓入城步,将诗扣郡侯。

谯楼:城门上的瞭望楼。雉堞:城上短墙,泛指城墙。“斩新雉堞壮”可见此蕲州城墙刚刚建成。委黄茅:杂草丛生,形容荒凉。开青油:新刷的油漆。香凝燕寝:借指奢华旖丽的生活。燕寝,古代帝王居息的宫室。鸿集:指达官贵人的聚会。不旋踵:亦作“不还踵”,来不及转身,喻时间极短。作者可能是因为公务来拜访蕲州的主政官,看到新城虽然建成,但歌舞升平、奢华糜烂的享乐之风不减,不由地心怀忧虑。事实上12年后,1275年元军攻下鄂州,大军东下,一路之上,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南宋守将望风而降,元军直捣临安,灭亡了南宋。

        从蕲州镇沿江下行约20公里,会看到长江南岸有一孤峰昂举,悬崖如削,突兀江心,屹如关隘,这便是黄石市阳新县的“半壁山”,陆游在《入蜀记》中曾记述:“(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因为这里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今也称“半壁山要塞”或“半壁山古战场遗址”。半壁山上修建有炮台,可对江上水面舰船进行打击。十九世纪中叶,清军与太平军曾在此激战过。1938年武汉保卫战时,国军在半壁山要塞和对岸的田家镇建立阻击日军的防线,进行了二十天艰苦卓绝的战斗,延缓了日军对武汉的占领,为武汉工业的转移赢得了时间。

        公元1099年六月,北宋文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离任黄州通判赴任兖州(今山东济宁)知州时,自蕲口行船至富池,作有一首《离蕲阳,守风林皇,方虑风壮,晚未知所止,俄顷风息,一食顷宿富池,作诗示同行》:

老怕风波见辄惊,赖逢谈笑慰危情。

纵观云岭屏风合,坐见江涛镜面平。

淹速人生难预计,险夷世路不须营。

尘埃老作东州守,得得扁舟作此行。

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林皇:应为地名,位于蕲口至富池之间的长江边。淹速:迟速,指时间的长短。得得:任情自得貌。

        半壁山下游3公里便是富池口,因其位于富水入长江口处而得名,今为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富池口村。此处的历史悠久,西汉于公元前201年在此置下雉县,直到隋朝撤销并入永兴县(即今阳新县),下雉县治在此存在了约800年。唐代的永兴县,宋代为永兴军,是经富水至富池口,与长江水路联通,因此富池口在唐宋时期也是相当繁华的商贸重镇。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护送哥哥的家眷前往黄州,曾在富池口避风,作有一首《佛池口遇风雨》:

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

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

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

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付天公知。

解帆转舵不容语,佛池口中幸可住。

须臾急雨变昏霾,舵师喜贺风已回。

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茜。

系舟茅屋得青蔬,试问钓船还有鱼。

开樽引满向妻子,明日复行未须怖。

阴阳开阖良等闲,扁舟谁令乘险艰。

佛池口:即富池口,应该是口音带来的差异。转车毂:车轮转动,此指天上的乌云翻滚。起坑谷:形容江面上的大浪。卷舒:卷起与展开,此指在风浪中颠簸摇摆。蔚葱茜:草木青翠茂盛貌。引满:谓斟酒满杯而饮。阴阳开阖:指天地的运行,自然的规律。最后两句意思是选择乘坐扁舟就可能会遇到风浪险境,这是自然规律,不必惊慌失措。

        富池口处的长江,北岸有武穴市田家镇玉屏山,南岸有阳新县富池镇大岭山,由于风口效应使得此处的江上风浪较大。如今,黄石市的首个风电项目—富池风力发电场,就建立在富池镇大岭山上。

        公元1177年八月,南宋诗人范成大离蜀东归时,在富池口遇风暂时泊船,作有一首《佛池口大风复泊》:

碧苇无思连天生,青山有情终日横。

风声汹怒木朝拔,川气流光珠夜明。

谁能坐守白头浪,我欲往骑金背鲸。

俛仰之间抚四海,可怜步步愁江程。

川气:河面的水气、雾气。坐守:犹固守;死守。白头浪:白居易《临江送夏瞻》:“愁见舟行风又起,白头浪里白头人。”范成大这里反其意而用,表达不怕风浪的气魄。骑金背鲸:意指乘风破浪。抚四海:晋代陆机《文赋》中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其意思是“片刻之间浏览古今,一瞬间周游世界。”最后两句说,尽管有一览四海的愿望,却困于航途的险恶。

        富池镇最著名的古迹就是“甘宁祠”,宋代称“昭勇祠”,也称“吴王庙”,其位于富池口老街中段。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不受黄祖重用的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孙权西征消灭了黄祖,令甘宁屯兵富口。甘宁在随后跟曹操和关羽的作战中,立下了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嘉奖甘宁的功劳,拜为西陵太守,统阳新、下雉两县。因此,甘宁死后,在下雉县富口出现他的纪念祠庙并不奇怪,毕竟这里曾是他驻军大本营,又是他的封邑。北宋时期,朝廷对各地民间祠庙进行规范整治,追赠前代忠臣义士,宋太祖时赐甘宁为褒国公,宋徽宗时赐为武惠王,并赐庙名“昭勇”,宋高宗时又加赐为昭毅武惠吴显王,因此所谓“吴王庙”实为“吴显王庙”。

        甘宁祠能一直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在诸多三国著名将领中却也很罕见。除了当地人对传统的坚持,也由于其位于江边泊船处,往来船只或商贸或避风停泊时,人们免不了上岸进庙烧香,甘宁遂从一个保地方平安的神逐渐变成了保江上航行平安和财运亨通的神祇,这大概才是甘宁祠香火延绵不断的主要原因。公元1098年左右,北宋文人张耒任黄州酒税监督时,大概因公事出行经过富池口,遇逆风船行困难,于是在船上朝着甘宁祠祭拜,还就真的变成了顺风,感慨中作有一首《自庐山回过富池,隔江遥祷甘公祠,求便风至黄,沥酒而风转,日行二百里。明日风犹未已,又风势徐缓不奔驶。可畏甘公,盖吴将甘宁云》

江边古祠吴甘公,往来祭祷严且恭。

我离匡山已经宿,舟挽不进篙工慵。

沙边朝服遥致祷,浇酒未竟天回风。

一帆百里至还作,不徐不疾来雍容。

我生久已甘困滞,神亦何事特哀穷。

但疑神理与人异,意诚词直无不通。

林皇夜泊若平地,疑有鬼物驱蛟龙。

天明旗脚向北指,舟子笑语开船蓬。

匡山:即庐山。朝服: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神理: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林皇:应为地名,位于蕲口至富池之间的长江边。

        在南宋初期,岳飞镇鄂州时,重新修葺甘宁庙,庙门起高楼,名为“卷雪楼”,从江上望去,雕梁画栋,重檐飞翘,蔚为壮观,遂成名胜。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过富池口,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十三日。至富池昭勇庙,以壶酒、特豕,谒'昭毅武惠遗爱显灵王神’。神,吴大帝时折冲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开宝中(注: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既平江南,增江淮神祠封爵,始封褒国公。宣和中,进爵为王。建炎中,大盗张遇,号'一窝蜂’,拥兵过庙下,相率卜珓(注:一种占卜方法),一珓腾空中不下,一珓跃出户外,群盗惶恐引去,未几遂败。大将刘光世以闻,复诏加封。岳飞为宣抚使,大葺祠宇,江上神祠,皆不及也。门起大楼曰'卷雪’。有汀洲正对庙,故庙虽俯大江,而可泊舟。汀洲者,以'锐下’得名。神妃封顺佑夫人;神二子,封绍威、绍灵侯;神女封柔懿夫人;皆有像。而后殿复有王与妃像偶坐。祭享之盛,以夜继日。庙祝岁输官钱千二百缗,则神之灵可知也。舟人云:'若精虔致祷,则神能分风以应往来之舟。’”陆游记录了宋朝皇帝对甘宁的历次加封,庙中发生过的奇事,庙中供祀着甘宁和夫人塑像,以及甘宁庙香火之盛。

        公元1151年,两宋诗人周紫芝,出知兴国军,曾作有一首《题卷雪楼》:

三国英雄气似云,江南只数故将军。

借令马上身犹健,应笑中原鼎尚分。

谥册屡沾新雨露,断碑空说旧功勋。

斜阳万里明如雪,独倚栏干酒半醺。

作者题注:“甘宁庙楼。”借令:即使,假如。中原鼎尚分:指中原和北方地区被金朝占据,南宋朝廷则偏安江南。谥册:指册封的谥号。此句指宋高宗对甘宁的多次追封,1128年赐以武惠昭毅王;1130年又赐以昭毅武惠吴显王;1151年再赐以昭毅武惠遗爱吴显王。

        “富池三月三庙会”是以吴王庙传统祭祀活动为主题所开展的一系列祭神祈福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来自阳新县周边数县的人就会自发的来到富池镇祭拜甘宁,按顺序依次举行吴王庙祭拜法事,神像洗濯更衣,抬神像巡游,踏青游园,祭扫甘宁墓,唱大戏,民间歌舞表演,普施斋饭,抢彩球祈福等系列仪式活动,活动地点主要在富池镇吴王庙和甘宁公园的甘宁墓。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于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宋晚期的名臣李曾伯,曾作有一首《望富池卷雪楼作》:

忠贯羲娥勇冠军,虎臣勋烈在三分。

江东父老犹王我,天下英雄有使君。

万顷怒涛翻白雪,一楼晴霭插红云。

我来多谢神鸦力,风送牙樯意许勤。

羲娥:古代神话传说中日神羲和与月神嫦娥的并称,借指日月。这里指忠勇之气如日月照耀。三分:指三国时代。神鸦:指庙里和周围吃祭品的乌鸦。清人所著《筠廊偶笔》记载:“楚江富池镇,有吴王庙,祀甘将军宁也;宋时以神风助漕运,封为王。有鸦数百,飞集庙傍林木,往来迎舟树里,舞噪帆樯上下,舟人恒投肉空中喂之,百不一墮,云是吴王神鸦。”

        “富水”之名出自《水经注》,又名“富川”,发源于幕阜山北麓,由西向东流经通山、阳新两县,在富池口注入长江,全长约196公里。如今,在富水入江口处建有富池闸水站。宋代兴国军治所在永兴县(即今阳新县),因此从长江出入兴国军都要在富池口转入富水。

        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在公元1263年前后曾在富池担任榷茶官吏,作有一首《自兴国军治出富池》:

澒洞尘沙迹寄浮,霜茅风棘断冈头。

几家白酒山城暮,一穗青烽野戍秋。

战马向年荒此垒,羁鸿今夜宿何洲。

扁舟直下寒江口,不见甘王卷雪楼。

澒洞:指风沙弥漫。山城:应指永兴县,处在四面有山包围的盆地中。战马句:指南宋末年蒙宋之间的战争。羁鸿:犹征鸿。借指战乱年代四处漂泊的人民。“不见”句:可知南宋初年所建的甘宁祠卷雪楼,到南宋末年时已毁损。

        富水流经宋代兴国军(今黄石市阳新县)城南,这里有泊船码头和集市,称为“南市”。同时,这里也是南北陆路交通经过富水的渡口,故也称“南市渡”。清代《兴国州志》记载的“兴国州古八景”之一的“南市渔歌”就位于城南的富水两岸。宋代时,富水南岸有个佛寺称“真如寺”,清代《兴国州志》记载:“真如寺城南十五里,山名渫泉,即唐三藏院也。唐天祐六年(909年)建,有御书阁,奉唐太宗宸翰一百二十轴,座下有泉。明嘉靖间废。”

        公元1165年八月,赴任夔州知州的南宋诗人王十朋,自江州(今江西九江)走陆路,过瑞昌到达兴国军的富水南岸,留宿真如寺,作诗《宿真如寺》:

其一 

迢迢修岭踏朱红,林壑深藏古梵宫。

一阁摩云锁宸翰,神光长照大江东。

其二 

白帝孤城在何许,遥想西风急砧杵。

我行初至渫泉山,御书阁下眠秋雨。

作者题注:“在兴国水南,山名渫泉,有御书阁。”渫泉山今查无此名。御书阁,此指真如寺中修建有保存唐太宗御笔的楼阁。朱红:作者注:“朱红岭。”朱红岭今查无此名。梵宫:指佛寺。宸翰:帝王的墨迹。白帝孤城:代指作者赴任的夔州。砧杵:指捣衣,人们在秋天制作冬衣。

        今黄石市阳新县,始置于三国时期,孙权析下雉县置阳新县。“阳新县”的名称使用了约400年,直到隋代时改为富川县,后又改为永兴县。“永兴县”的名称随后使用了近800年,唐朝时,永兴县属于鄂州管辖;宋朝时,分鄂州设兴国军,领永兴、通山、大冶三县,兴国军治所在永兴县;一直到明朝初,永兴县废入兴国州,隶属武昌府。“兴国州”的名称随后使用了近600年,直到民国建立后的1914年又重新恢复为最初的名称“阳新县”。

        公元1165年八月,王十朋在真如寺住了一晚后,乘渡船渡过富水,作诗《至兴国军》:

其一

一宿真如饮渫泉,钟声催上渡头船。

夜来一雨湖光好,拟把穷愁洗富川。

其二 

近涵州郭远连天,明月清风不计钱。

欲比西湖及西子,品题须唤旧苏仙。

渡头船:作者自注:“渡名南市,有十里湖。”今城南仍有十里湖、五里湖的地名。富川:即今富水河,从阳新县南穿过。苏仙:指苏轼。苏轼在公元1073年任杭州通判时曾作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时的杭州知州是杨绘(字元素)。苏轼在公元1084年四月离开黄州后,曾来到兴国军看望好友杨绘,杨绘当时是兴国军知州。

        公元1084年三月,兴国军知州杨绘(字元素)得悉苏轼将要离黄东下,便委托州学生员李翔(字仲览)到黄州邀请苏轼离黄后赴兴国军一游。 南宋著名文学家、兴国军人王质《东坡先生祠堂记》载:“杨元素起为富川,闻先生自黄移汝,欲顺大江逆西江,适筠见子由,令富川弟子员李翔,邀先生道富川。”四月一日那天,黄州乡亲在雪堂为苏轼饯行,苏轼曾填词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赠与李翔(参见本系列黄州篇)。

        杨绘年长苏轼十岁,是四川绵竹人,官至翰林学士,亦因反对新法而贬官,二人同僚同乡同道兼好友。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杨绘也给与苏轼生活上的帮助,因此苏轼一定要绕道来与好友一会。苏轼在友人陈慥、参寥的陪同下,由李翔的引领,来到兴国军,停留了几日,期间作有一首小词《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又可指古琴曲《南风》。水沉:也称沉水香,木质香料。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玉盆:指荷叶。纤手:代指美丽女子。琼珠:形容撒在荷叶上的水珠。此词表现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也可能是苏轼与杨绘在兴国军湖边相聚宴饮时的即兴之作。

        上面所引《东坡先生祠堂记》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王质十分推崇苏轼,把自己看成是苏轼的继承者。公元1165年八月,王十朋经过兴国军时,与王质相会,作诗《题怀坡阁赠王景文国正》:

其一

穷途喜见富川波,已觉兹行所得多。

杭颍西湖堪鼎足,兼怀六一与东坡。

其二 

眼中十里是烟波,天遣江山助子多。

自是玉堂挥翰手,不应此处久怀坡。

国正:国子正,即国子监学正,也称太学正,为京师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训导的学官。王质于1160年进士及第,1161年被聘太学正,后因反对议和的言论被免。怀坡阁:是那位引苏轼来兴国军的李翔所建。李翔进士及第后为纪念苏轼曾经的来访,在兴国军的湖边建造了此阁,内有苏轼画像。杭颍西湖:指杭州和颍州两地的西湖。王十朋说兴国军的湖光山色能与其匹敌。六一与东坡:指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与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欧阳修晚年居住颍州,苏轼则两度在杭州任职。子:指王质。玉堂:汉代官署名,宋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最后两句是夸王质有治国理政的才学,不应久居朝廷之外。事实上,当时主战派虞允文已打算征召王质入朝为谏官,王质已经准备启程,故王十朋才有此说。

        公元1165年八月,王十朋经过兴国军时,知州张采在谋野堂设宴,永兴县令陶安泰作陪,王十朋即席作有一首《题谋野堂》:

满目江山富一堂,公馀身在水云乡。

遥岑更作有无色,西子为谁浓淡妆。

荷有香能清燕寝,缨无尘可濯沧浪。

使君坐此谋何事,境静心清百虑忘。

王十朋题注:“兴国江山似杭之西湖,谋野堂在州宅,富于观览,予赴夔门张使君开宴登堂赋诗。”遥岑:远山。燕寝:古代帝王居息的宫室,后泛指闲居之处。沧浪:出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三四句为远景,五六句为近景,最后两句是说张使君在如此美丽清雅的环境中,一定会心情舒畅、忘却烦恼。

        王十朋赠了张知州一首,也要赠陶县令一首,又作《赠陶永兴》:

云作愁天风怒号,遥瞻白帝梦犹劳。

口吟太白路难蜀,心慕渊明人遇陶。

富水已厌家食久,浯溪行看石崖高。

人生五马何曾贵,堪叹相逢各二毛。

白帝:白帝城,代指自己将要赴任的夔州。“富水”句:作者注:“陶本黄州人,今居兴国。”家食,不食公家俸禄。“浯溪”句:指“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祁阳西南约2公里湘江南岸与浯溪交汇处的古代摩崖石刻,最初是唐代道州刺史元结撰文、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镌刻于江岸崖的《大唐中兴颂》碑,此后历代文人游此多留题刻,例如米芾、黄庭坚等。五马:太守的代称。此指出任地方官。二毛:花白的头发,指年老。陶县令表达了为官的厌倦,希望回乡归隐,王十朋对此表示深有同感,同时安慰彼此,既步入仕途就身不由己,像历史上许多先贤都曾身在江湖之远但仍心念国家社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