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才倪海厦-01(父亲倪志凌)

 雨夜听荷yu 2023-04-06 发布于四川

倪海厦父亲 -- 倪志凌

倪海厦的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医学与中国文化,自许为经方派现代继承者。

但也因为他的一些行善之举和做事方式,在医学界引起一些争议。敬畏他的人赞其知识丰富,境界高远,尊称其为倪师。却也不乏一些人,总是对其言说充满诋毁和怀疑。

毕竟中国五千年来不断探索辩证的文化,可能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消化。

了解一个人容易。
理解一个人却不易。
想要了解倪海厦。
个人觉得先要去理解倪海厦。

——————————————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梦想,或者说有过梦想。

梦想,可以在儿时的经历中萌芽,可以在成年后变化,可以在辉煌低谷时让自己牟定目标,也可以在随后几十年的人生轨迹中埋藏于心底,甚至在多年的柴米油盐的洗礼中不敢提及。

但我们不能否认梦想曾存在过。

倪海厦是个有梦想的人,在三十而立之年,逐渐清晰此生要做的事情。

就像他的妻子所描述的,他此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传承中医学,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二字的厚重,在我这个无名小辈的心中,犹如千斤之顶。

当如孔夫子一样,若无过人之处,怎么敢有如此豪言壮语,让倪海厦成为一代奇才?

是大家庭的环境教育。
还是小山村里的凤凰涅槃。
那就带着这个疑问从倪海厦的祖籍说起吧。

因为在这个地方,有他的家族过往,也有他父亲的出生和成长。种种环境对于他的父亲产生一定的影响,也间接影响着倪海厦未来的生活和思考。

1

浙江瑞安。
与所处西南方的台湾隔海相望。
这里山清水秀、水田阡陌、临江面海。

古时因有白色的乌鸦栖息于县城,人们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就把县名改为瑞安,意为祥瑞与平安。

1924年5月6日。
在瑞安西部山区,有一个山叠水绕的山村——金川乡岭下村。

一名叫倪启法的农家人在此产下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父亲盼望他日后“成龙”,遂将他取名为“倪志凌”,意为壮志凌云。

倪启法笃信地理风水,后来曾向倪志凌讲述,当先祖大川之墓穴内,不时有吵闹声,引起附近居民不安,几位好奇的村民一起将墓穴的龙门打开,发现一只金色麻雀和一条鲤鱼正在相斗。不久,村民们目睹金雀远飞,鲤鱼驾跃山丘后,不见踪影。

此后,村民将此墓地命名为“金雀坟”,鲤鱼遁走的山丘名为“鲤鱼驾”,并沿用至今。 

为此,倪海厦的祖父先后邀请了18名知名的风水师前往勘测,众家风水师一致认为,倪家后代必出名医。

倪启法以为所说的名医会是倪志凌,直到几十年后,才知道那位医学奇才是倪海厦。

也是在倪志凌出生的1924年,还有一位写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的知名作家出生,此人便是曾一度成为华人作家首富的金庸。

他的书籍中有着中国文化的穿插,侠骨柔情,影响着很多后辈的成长轨迹和人生观念。

倪海厦也读过金庸的著作,对著作钦佩的同时,但也对其中描写错误的医学观念,记于心中,如书中对穴位的描述等。由金庸武侠的间接影响,倪海厦曾说有一天退休后,他会走遍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了解学习民间奇方,然后以武侠小说的形式写进《地纪》。

多年后的1948年,金庸移居香港。

多年后的1946年,倪志凌,比金庸还早两年离开故乡,去往台湾谋生。

倪志凌。
便是倪海厦的父亲。

2

倪志凌从小就非常懂事,读小学开始,就立志勤奋读书。

毕竟农家孩子想出人头地,读书是惟一途径。

父亲倪启法不惜卖掉自己一生辛苦买下的25亩肥沃水田,给儿子倪志凌作读书的本钱。

倪志凌常以“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鞭策自己。所以,他在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4岁时毕业于永嘉庙后小学,这是民国儒将潘鉴宗所办的一所私立名校。

15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瑞中。

17岁又转学到金华中学。
校长李国华见他成绩出众,想推荐他到西南联大读大学,但1943年侵华日寇的飞机,轰炸武汉,而李校长在赴武汉途中被炸死,倪志凌只从金华中学上到高二,便休学回转家乡,躲避战乱。

相对于那个战乱年代而言,读书的时光俨然是种奢侈。

倪志凌一直想继续读书,但时值抗日战争,苦无机会。直到1948年,在台湾才圆了日思夜想的大学梦。

倪志凌对于读书的认识,也对后来的倪海厦影响很大,倪海厦对于书籍的痴迷伴随一生,即便是在外游玩,他也在看书,与时间赛跑,唯恐读书不够,与当时一起相伴游玩的人格格不入。
倪海厦曾在地纪中提到,“我一生,每天再忙再累,多少都要逼自己看些书,也已读书为乐,我个人很担心,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可见父子间对于书籍阅读是多么的热爱。
他们勤读书本,享受着学海无穷的幸福,这也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3

倪志凌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1946年。
22岁的倪志凌,离乡去中国台湾谋生。
1947年。
23岁的倪志凌,和周承勉女士结婚。
婚后育有两女四男,共6个子女。
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又有了7个孙女孙儿。
子孙三代共有13人。
他们居住在一个台湾叫眷村的地方,这也是当时国民军属所居住的村落。这个村落在后来还出过一些明星演员,名字叫邓丽君、林青霞、任贤齐、焦恩俊。当然中医奇才倪海厦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此后,倪志凌与家人在台湾生活了38年。
他曾在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统计研究所学习6年,在政治研究院任研究员5年,还当过农业发展处处长等职。
在这漫长的离乡岁月里,他说自已不知多少次因思乡而失眠。他还特地将长子取名为“望陆”,意为盼望能早日回到家乡。
古言道:“燕子总是恋旧梁”。
倪志凌就如一只“恋旧梁”的多情燕子。
他说,故乡是我的根,我不能忘本。
1975年1月11日,倪志凌收到一封来之不易的大陆家书。
这封信是他的老父亲用颤抖的手亲笔书写的,字字句句表露出盼望儿子回乡见面的心情。
倪志凌反复读着这封从日本转道而来的家书,心头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情,巴不得插翅飞到父母身旁,重温快乐的童年。
这一年,他不顾台湾当局禁锢,借出国旅游之便,悄悄地回到了故乡,回到那个在瑞安西部山叠水绕的山村—— 金川乡岭下村。
久别重逢,他和父母相拥哭成一团。
父母恩情重如山。
为答谢乡亲们对他父母的照顾,他于次日宴请全村乡亲,还给全村小学生购买了3000余元的学习用品。
他说,钱虽少,但这是游子的一份心意。

4

出乎意料的是,他这次悄悄回乡探亲被台湾当局查获。
此后,为方便回家探亲,于1984年,他毅然将全家迁到美国佛州定居。
这其中,就有年若三十岁的倪海厦。
也是这一次的漂洋过海,为倪海厦后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开设汉唐中医学院和汉唐中医诊所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倪志凌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怀乡》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倪志凌不但自已热爱故乡,还教育子女不忘本,多次携子女回家乡走走看看。

5

倪志凌迁居美国后,曾被美国佛州大学聘为《中国文学史》客座教授,讲授了两年时间,受到该校师生高度评价。
除讲学外,他还积极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
自1984年至1986年,他曾先后3次在美国佛州高级社团(美国4所名牌大学校长也参加此社团)——“扶轮社”讲坛上,作题为《拉近中美关系的距离》等演讲,在社会上影响极大。
后来,倪志凌回国,被杭州商学院聘为《商业理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商业的发展》课。倪志凌以精辟的言辞、高深的论点、确凿的论据,由浅入深,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商业发展的历程等。
他指出,我国地大物博,气候温和,人口众多,自身具有发展商业的最佳环境。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集体和个体商业快速发展,沿海一带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西部以农牧为主,缺乏国际商业往来,因而生产总值低。
倪志凌认为,欲求国家富强,就得发展商业,尤其是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认为,中国除了发展商业外,还要发展观光业,争取外汇。我国是观光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政府投入观光事业的资金很难及时收回。
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外国人来华观光中国使领签证期限短。二是旅游地只用现金不用信用卡。三是内政与外交要步调一致,互相配合。
倪志凌建议,全力培养商业人才,在大专院校内增设商学院,以促进商业发展之需要。

倪志凌不仅为大专院校讲座,还为故乡山区学校讲座。
1992年,他回乡探亲时,就曾为位于湖岭的市八中作题为《家庭与社会》讲座,受到该校1000多名师生热烈欢迎。
另外,他还在题为《廿一世纪的中国人》讲座中指出,十九世纪是英国人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世纪,二十一世纪肯定是中国人世纪。
大中华经济圈,由大陆、香港、台湾等自动形成,发挥了民族血缘的凝聚力,已展现了光明灿烂的21世纪的前景。
我们对中华民族光明前途具有信心。

6

倪志凌作为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子女。
他说这是因为他的家道遵循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儒家学说。换句话说,是他的子孙们都能坚持勤奋读书。
在倪志凌的家族里,共出了8位博士。
子孙辈中各有4人获得博士学位。
长子倪望陆。
毕业于美国佛罗利达理工学院,数学博士。
次子倪海厦。
中医学博士。曾任佛罗利达州政府卫生厅厅长,撰写过多本著作,其中《天纪》一书被市图书馆收藏,中医论文英译本被美国医大列为教科书。
三子倪伯时。
中医博士。
四子倪仲华。
大学工业管理系毕业,后任某汽车公司经理。
大女儿倪片林。
新闻硕士。
次女倪岛子。
系研究电脑博士,后成了某房地产公司经济人。
倪志凌的第三代也各有千秋。
孙子倪方亮、孙女倪嘉亿同是医学博士。
外孙女车道弘是牙医博士。
孙子倪嘉雷,物理博士。
倪志凌为自己的子孙才华出众倍感欣慰,他曾说:“倪家在儒家学说教育下,一代更胜一代呐。”

7

“言教不如身教。我爱读书,喜欢研究,身受我父亲影响至大。”
这是倪海厦在其的著作《天纪》自序中说的一段话。
这也可证实倪志凌对子女重身教的事实。
从瑞安的小山村,到西南方隔海相望的台湾,再到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后回归祖国。
一路携带家眷,漂洋过海,自力更生,有过坎坷艰难,好在有书籍里的知识海洋,有心中梦想相随,有自身的内心强大,有家人的温暖陪伴。
做好一位丈夫,做好一位父亲,做好一个大家长,做好一位学者。想必一生走来,实属不易。
父母是子女的活菩萨,引路人。
有这样一位父亲,是倪海厦之福。
而有倪海厦的传承之志,是我辈之福。
少时梦想是成为一名摇滚吉他手的倪海厦,成年之后却用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医学与中国文化。中间的梦想转折,是这个时代赋予的。
倪志凌从山村走出去,从战乱中走出去。
让知识传播,让家族强盛。
而他的儿子倪海厦从台湾走到美国,从美国回到了中国。
以让五千年中医文化传承于后代,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幸福的生活着。让五千年文化的东方大国在不久的将来屹立于世界。让大家都能骄傲的抬头挺胸,以作为一位真正的炎黄子孙而感到荣耀。

8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梦想,或者说有过梦想。
它可以在儿时的经历中萌芽,可以在成年后变化,可以在辉煌低谷时让自己牟定目标,也可以在随后几十年的人生轨迹中埋藏于心底,甚至在多年的柴米油盐的洗礼中不敢提及。
但我们不能否认梦想曾存在过。
而真正去敢于追梦,且把梦想实现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并不占多数。
倪志凌是个有梦且一直在追梦的人。
他的儿子倪海厦,也是个有梦且一直在追梦的人。在他三十而立之年,逐渐清晰了此生要做的事情。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医文化。

就像他在2008年,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弹唱的那首《我的梦》里所表述的一样。
我的梦,经过了淬炼,那是我心中一把火。

《我的梦》
词曲:倪海厦
弹唱:倪海厦

我 
心中有个梦 
千年的传承 
无法摆脱的禁锢
风 
吹乱我的头发 
回首望一望 
我已然越过黄河

我的梦 
经过了淬炼 
那是我心中一把火
雨 
打在我的脸上 
我不去擦拭 
因为我要 
我要它
雷 
隆隆的作响 
千年以来 
从未 
从未改变过
我的梦 
经过了淬炼 
那是我心中一把火
电 
闪亮的发光 
照亮着我们 
千年的黯淡
云 
变幻又莫测 
覆盖着多少 
多少圣贤
我的梦 
经过了淬炼 
那是我心中一把火
我的梦 
经过了淬炼 
那是我心中一把火
——————————————————————————
图片倪志凌家老宅
图片电表箱上还写着倪志凌的名字

本文4600字,感谢阅读。
写文不易,麻烦点个“赞”和“在看”吧,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