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有所得|《念楼学短》之一:《论语》十篇

 星星悦读会 2023-04-06 发布于湖南

【按】

《念楼学短》共有53组530篇国学经典原文及锺叔河先生的【读】&【曰】,委实值得珍藏细品,遂决定每读完一组便记录一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经典之美。

《念楼学短》第一组收录了《论语》十篇,其中既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耳熟能详的名句,也有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篇章。

读完这十篇《论语》,结合锺叔河先生的【读】(意译)和【曰】(心得),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记录如下:

一、神奇的文化延续和传承

我们总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一脉相承,却总觉得对这种传承缺乏特别直观的感受。这一次我在《念楼学短》选取的十篇《论语》中发现了两处蛛丝马迹。

第一处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令我瞬间想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说不定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正是读了春秋时期的《论语》才有了这一句经典化用呢!

第二处则是《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是直接援引自《诗经·国风·匏(páo)有苦叶》,而且是一个背草包的路人对孔子说的。可见,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也是风靡于孔子时代各个阶层的“畅销书”了。

更厉害的是,“深则厉,浅则揭”只用短短六个字,就揭示了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及背后蕴含的道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说,涉浅水时我们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时撩起衣服也没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来源百度百科)我们生活中不也有类似的做法吗?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即便跨越五千年,依然鲜活。

二、孔子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孔子是“至圣”,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时至今日,孔子学院风靡全球,孔子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减当年。为什么孔子的魅力这么大?读完《念楼学短》中的这十篇《论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很先进。上学的时候就背过孔子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一次又读到一点,是孔子允许弟子“各言尔志”。孔子经常与弟子们开“座谈会”,不管什么主题,他都鼓励大家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连锺叔河先生都认为“此在今日亦属不可多得”。

二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受人欢迎。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使国家稳定,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也就是足够的粮食、武装和人民的信任。子贡又问如果最后只能保留一项呢?孔子的选择是人民的信任,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又是传承)。

三是孔子的为人坦荡无私。孔子的儿子伯鱼(字鲤)也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陈亢问阿鲤(锺叔河先生亲切地称伯鱼为“阿鲤”),老师有木有教你一些没教给我们大家的东西呀?阿鲤说,没有啊,他只私下问了我两次读《诗》了吗、读《礼》了吗,我都说没有,他就告诉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就乖乖学习去了。他教给大家的不也是这些吗?陈亢听了很高兴,认为“君子之远其子也”(高尚的人不会特殊照顾自己的儿子)。可见,孔子受到弟子的拥戴是有道理的。

三、《论语》的伟大之处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按理说,这种记录言行的做法也相当于“树碑立传”了,自己人给自己人记录的话,只记录好的不记录坏的才符合人之常情吧?何况还是弟子给敬爱的老师做记录呢!

但是,《论语》并没有按人之常情的套路走,其中除了记载了孔子的“高光”时刻,也有一些尴尬的场面。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就是一个叫接舆的人疯疯癫癫地追着孔子的车子对他说的,意思是劝孔子不要在官场上恓恓惶惶地东奔西跑啦,没有好下场的。孔子听了,连忙下车,想跟接舆谈谈,结果人家急急忙忙地跑了。

还有一次,孔子在击磬作乐,一个背草包的人经过门口听到了,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内容大意就是讽刺孔子,敲得这么响,生怕别人不知道吧?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代,有必要这么使劲敲吗(没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句“深则厉,浅则揭”)!孔子听了虽然觉得对方这番话过于武断了,但是也没有想着去说服人家(估计也说服不了)。

锺叔河先生认为,孔子当时已经有很高的声望了,但是孔子仍只是导师而非领袖,没有被戴上“纸糊的假冠”,谁都碰不得。背草包的人和疯疯癫癫的接舆讲他几句也无妨,非但无妨,还能光明正大地记录在《论语》中,所以《论语》实在是很伟大了。

读完《念楼学短》中选取的《论语》十篇,深深觉得国学经典实在值得国人发扬光大,老祖宗的智慧不可小觑呀!

(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工具秀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