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疯狂堆料」堆出的成本,该如何化解?

 天承办公室 2023-04-06 发布于江苏
作者 / 于雷
激光雷达、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红外传感器...近两年,高阶场景智能驾驶系统上车的同时,还伴随着传感器种类和性能的「内卷」。硬件参数,似乎已经变成了代表智能驾驶系统能力的首要指标。
蔚来、理想、集度等主打智能驾驶品牌的旗舰车型中,仅800万像素摄像头就达到了5-7个,做到车身周围360°的全覆盖,同时还配有1-2个激光雷达、2-4个英伟达Orin X芯片。
图片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成本测算,800万像素摄像头当前的平均成本在500元左右,是200万像素摄像头的2.5倍。高精度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Orin X芯片的成本还要更高,分别达到150美元、1000美元和500美元。
这带来的结果是,仅智能驾驶硬件,就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造车成本。无论是对于车企,还是消费者,都有比较大的压力。因此,降低传感器数量和规格,也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了出来。
「无奈」的传感器堆料
想要「降级」,就要先搞清为何「升级」。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技术节点,有高阶场景的智能驾驶上车。
早期辅助驾驶的定义集中在「辅助」,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就已经满足需求,对成功率、响应速度都没有过高的期望,基本是「有效果就行」。而且,这类系统普遍只针对独立的近处场景,如最远100m的ACC跟车、再不刹车就无法避免的交通事故。
图片
所以,辅助驾驶系统的摄像头、芯片、算法要求都不是很高。即使是至今能力仍在不断提高的AEB功能,普遍也只需要200万像素摄像头。
但智能驾驶直接改变了「底层逻辑」。它所实现的高阶场景,并不是由相互独立的辅助驾驶功能直接升级而来,而是变成了一个全新架构下的大功能,要和人类一样能够同时结合数个场景做出综合决策。而这也意味着,感知范围不能局限于「眼前」,至少要对更远处目标进行识别和监测的能力。
另外,智能驾驶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追求的是能在部分场景下带来近似「自动驾驶」的体验。对系统的需求,已经从「有效果就行」,变成了启用阶段尽可能「完美无缺」。
图片
只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当前比拼智能驾驶上车速度的玩家们,最缺的就是时间,自然难以等待算法打磨发展,只能暂时从相对简单的传感器方面下手,补足感知能力的不足:利用不同传感器信息相互补充提高精度和鲁棒性,并按照未来OTA可能用到的传感器能力上限选型。
对此,地平线方面向Auto Byte表示,更多的传感器上车,意味着汽车可以获取更丰富的环境信息,有助于自动驾驶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全面的感知。当前阶段,感知所需的信息仍然没到达瓶颈。
「超出当下软件开发能力的硬件堆料,不一定是坏事,超配的大算力芯片也是同样,很多时候属于车企有意识的超配选择。」
车企正在「内卷」中冷静
面对一个前途无限又刚刚兴起的市场,车企进场来「卷」智能驾驶,似乎才刚刚开始。但是,如果不顾需求地堆砌智能驾驶硬件,并不真正能将作用发挥出来。
「堆砌硬件会给人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传感器越多自动驾驶的能力就越高,但如果测试和算法跟不上,硬件堆砌再多也没用。」某车企自动驾驶负责人曾指出。
图片
当前,大多数车企虽然都少不了将传感器作为卖点,但对于硬件的「堆砌」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做法。在相关领域有较多积累的公司,已经开始根据实际需求理性考量硬件,而后来者还在寻求尽可能完善的冗余,甚至引入更多种类的传感器。
一位来自车企研究院的技术专家向Auto Byte表示,在当前技术不足够成熟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性能,有的车企会追求硬件堆积,这样也有利于宣传。「当然,传感器互补也是有必要的,但建议结合智能驾驶的使用场景及使用概率。比如,目前对红外摄像头评估出来的边际收益就比较低。」
从主流方案来看,当前智能驾驶采用较多的还是视觉+激光雷达方案。视觉以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为主,通过更高密度的像素点,提高对远距离障碍物的感知能力;同时再通过激光雷达获得完整空间信息的优势,与之互补。
图片
以理想L9的AD Max智能驾驶为例,其在视觉能力大幅增强之后,已经开始着手取消了毫米波雷达。从2021款理想ONE的1个前向毫米波雷达+4个角毫米波雷达,变成仅保留1个前向毫米波雷达。
未来,随着感知算法的成熟,对传感器的依赖也会不断减小。
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特斯拉,当前的Model 3只配备了8个120万像素摄像头和累计144 TOPS的算力,但依旧实现了支持城市道路辅助的FSD功能。特斯拉为此也「榨干」了全部的硬件性能,甚至还通过最底层的C代码优化、编译器重写,使有限的144TOPS算力发挥更大价值。
但是,降低硬件需求也并非易事。宏景智驾相关负责人向Auto Byte表示:「多传感器路线是为了通过有不同优势的传感器互补,来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智能驾驶的最终的目标,是比人类开车更安全,只要单一传感器还有无法弥补的缺陷,加入其它传感器进行互补的需求就不会消失。
图片
事实上,面对高阶场景上车,对系统能力提出的要求更高。即使是著名的「视觉派」特斯拉,也没有在发展过程中,完全拒绝其它传感器的帮助。
今年年中,特斯拉向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注册了一款4D毫米波雷达,并提交了详细的合规测试报告。而在最近泄露的一封邮件来看,这款雷达将用于明年1月中旬上市的车型上(大概率为改款Model 3)。
长期的「降本」共识
从长期来看,降低传感器数量,已经成为多家受访相关公司的共识。除了通过软件能力进步、减少硬件需求的因素外,还有着降本、减轻融合难题等考虑。
地平线表示:「多传感器有助于在硬件层面解决不同环境下的感知难题,但不同信源也带来了融合的难题。例如,马斯克在讨论纯视觉和融合方案差异时,提到的『信噪比』问题。」
图片
信噪比太低,是马斯克拿掉毫米波雷达时,给出的原因。翻译过来就是没有精确的高度信息、角分辨不够,只能作为特征参考。比如,这款雷达的长焦水平角分辨率只有3.3°,意味着只要前车距离稍远,都无法做到所在车道的识别,18°的俯仰角FoV也难以提供准确的高度信息。
「相对于技术挑战的克服而言,成本是更大的考量。」地平线还补充道,「特斯拉单仅去掉毫米波一项目就可以节省700元,而其2021年全球销量高达936172辆,2022年预计销量为150万,因此降本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特斯拉明年将采用的4D毫米波雷达是新技术架构下的传感器,并非技术倒退。从FSD Beta V9开始,特斯拉就已经改为了纯视觉方案,目前已更新至V11。
宏景智驾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出问题,成本也更高。随着传感器性能的提升,完全可以在不降低总体性能的情况下,减少传感器的数量。「现在的方案,其实是在当前性能和性价比的限制下,不得不做的选择。如果更少的传感器就能满足功能和性能需求,相信大家都会选择。」
图片
另外一位资深自动驾驶从业者也向Auto Byte表示:「随着各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类传感器的盲区会越来越小,缺陷会越来越少,整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和种类也都会减少。但是马上减少为单一传感器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有些缺陷是传感器物理原理决定的,现有的传感器都不够全能。
「传感器应该减少,但保留必要的传感器互补,这个过程还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数据训练。」车企研究院的专家如此说道。
现在能做到什么?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硬件供应商已经在提高传感器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比如,智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服务商福瑞泰克的第二代视觉系统方案(FVC2),就通过一个FoV 100°、300万像素的摄像头,实现了包含领航辅助(Pilot Assist)在内的L2级全功能智能驾驶。
图片
其第三代方案(FVC3)上,又通过将摄像头像素提高至800万,增强了远距离探测能力,可支持最远250m的超长距离车辆检测(含3D),并能提供施工区域和可行驶区域输出。
福瑞泰克FVC2和FVC3带来的成本好处都显而易见:以一个摄像头的单目方案,实现了此前双目、三目的同等能力,减少了1-2个前向摄像头需求。
此外,规模化能力也将在另一维度解决成本问题,地平线表示:「随着上车量产的普及,开发与生产规模化的成本会获得均摊,边际效应之下,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降本是大势所趋。」
「随着传感器性能的提升、成本的下降,智能驾驶系统会朝着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方向的发展,用户如果只想实现一些基础的L2功能,那将会是白菜价。」宏景智驾相关负责人认为,「到那个时候,高阶自动驾驶必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用户也许会愿意选择花更多的费用,购买更高阶的功能。」
但对于高阶智能驾驶来说,未来传感器在分辨率方面,也有不小的升级空间。李想汽车CEO在去年年中表示:「800万的像素用完了以后就会往2000万的像素上去看的,那个价格会更贵了。看四五年以后,可能2000万像素的摄像头会跟激光雷达一个价格。」
图片
目前,市场上已有不止一家厂商传出开发1200万像素或1500万像素摄像头的消息。比如,百度Apollo、索尼半导体方案公司、联创电子(LCE)与黑芝麻智能在今年夏天宣布,已经联合完成了1500万高像素车载摄像头模组的初步设计,将在不久后上市。
但对于有着强烈短期商业化需求的车企来说,考虑传感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夯实基础。否则频繁更换传感器类型,不仅芯片、线束等配套部件都要同步升级,不一致的采集数据,也不利于模型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