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朝书法艺术

 zqbxi 2023-04-06 发布于江西

南北朝时期书法概况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朝书风

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书法家比较多,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郭桂阳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中。

王僧虔书法艺术

王僧虔(426~485),南朝刘宋人,祖籍琅砑临沂(今山东)。王羲之从兄王洽的四世孙。曾官太子舍人。宋孝武帝时,为武陵太守,迁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后废帝元徽宗,为吏部尚书。顺帝时,为尚书令。齐初,转侍中,丹阳尹。谥简穆。喜文史,善音律,工书。

唐张怀瓘称其书法“祖述小王,尤尚古直。右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述书赋》称其书:“致密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圆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传

世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著有《论书》、《书赋》、《笔意赞》等。《论书》一篇载入《南齐书》及《南史》二书之《王僧虔传》。

有《王僧虔集》。《南齐书》卷33、《南史》卷23皆有传。 

萧子云书法艺术

萧子云(487~549),南朝梁代书法家。字景乔。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显之弟。入梁,仕为太子舍人、丹阳丞,和湘东王萧绎交好。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侯景之乱,他逃奔晋陵,饿死在僧房。

《梁书·萧子云传》说他勤学,有文采,而“性沉静,不乐仕进。他的诗清浅明丽,流露性情。如“渔舟暮出浦,汉女采莲归;夕云向山合,水鸟望田飞”(《落日郡西斋望海山》)语言清新,气韵灵动。

萧子云工草隶,他的书法,善效钟繇、王羲之之书,而微变字体,自觉功进,其书亦雅。深得梁武帝赏识,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百济国曾遣使者专程向他求教。

他在26岁时曾著《晋史》100多卷,唐初尚存11卷,后佚。《隋书·经籍志》录其集19卷,今佚。

萧子云飞白榜书

萧斋:唐李肇《国史补》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匾于小亭以翫之,号为萧斋。”

“飞白大书”:毛笔过纸,笔划中留有白迹。

为一个“萧”字,唐人李约倾家购之,并把斋名定为“萧斋”,真是弥足珍贵。

萧寺: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寺”后,后世亦称佛寺为萧寺。唐李贺诗《马》之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萧子云于书法方面,善草、行、小篆,并创小篆飞白。写于寺院上的“飞白大书”,就是他自创的飞白篆书。

欧阳洵评其飞白曰:“张乌巾(按:书家张弘,人称乌巾)冠世,其后逸少(王羲之)、子敬(王献之),又称绝妙,然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尝飞白大书'萧’字,李约得之,建一室曰'萧斋’。”又评其正草书:“少师子敬,晚学无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

萧子云榜书萧字


魏晋楷书的发展

魏晋楷书有继承又有创新,钟繇楷书由于时代的关系难脱隶意,王羲之楷书神清气爽但贵族气息太浓,王献之楷书天真烂漫,神采外露,渐开六朝绮靡楷法之先河。 

南朝楷书与智永楷法

南朝虽然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但世风继承东晋以来的玄学盛行,人物俊雅。所以书风追求清雅婉丽,惯用行草书来表现书法艺术的风神。此时的著名书家如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僧智永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中僧智永尤善楷书,在当时可称卓然大家,而且其楷书艺术也是南北朝时代的总结之作,堪为以后的隋唐完成楷书艺术张本。

南朝楷书的特色

东汉以后的南朝书法形式,大体不出钟王范畴,所以此时楷书的成就不大。总的来说,此时的大部分楷书从秀丽端雅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钟王楷书,但也随着世风的颓废不堪而更偏向柔丽软媚的风格。

智永生平

僧智永相传为王羲之七世孙,与其兄同时舍家剃度,投身佛门。住在会稽嘉祥寺,也就是王羲之的故居。后来梁武帝赐寺号为永欣寺。智永和尚刻苦用功,精研书法,宗法王家祖传家学,功力特深。据说他学习书法的老师是萧子云。相传他为学习书法曾躲在寺钟的楼上,常年足不出户,直到学有所成才肯下楼。书法史上著名的“铁门槛”和“退笔冢”典故就发生在他的身上。他曾发愿写《千字文》八百通,遍送浙东诸寺,因为他是二王传人,因此影响很大。 

智永的书法贡献

智永在楷书方面的贡献尤其显著。他意识到了由于世风萎靡和行草书体的影响,六朝楷书继王献之之后更加侧媚滑丽,缺乏稳重端庄的气度和盛世雄壮的精神。他想一改其弊,力挽狂澜,所以他又回头向古朴典雅的钟繇学习,但他不是机械的模仿,他力脱钟书的“隶味”,又努力放弃当时的“媚”法。

所以他的楷书在当时一片脂粉之气中,遒健有力,独出一格。他的楷书在起笔收笔时都很讲究,既有蕴藉的内涵,又有传神的韵律。他的这些楷书特点大都为后来隋唐楷书大家所继承所发扬。 

智永与“永字八法”

相传楷书写法的“永”字八法就是由智永和尚发明创造的。永字八法:是用“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正楷点画用笔和组织的方法。相传汉代崔子玉、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皆曾研究“永”字写法,直智永禅师始发其脂趣成为定则,后来又传授给隋唐时代的虞世难,遂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永字八法”内容

具体说来,“永”字有八种笔画的写法,总结这八种比画的写法就成为“永字八法”。这八种笔画的写法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永字八法”图解

“永字八法”的要领

据后世文献记载“永字八法”:“大凡笔画,点画八体,备于'永’ 字。”

侧(点),不得平其笔;

勒(横画),不得卧其笔;

弩(一作'努’,竖画),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

趯(钩),须存其锋(原注:得势而出);

策(仰横),须背笔(原注:仰而策之);

掠(长撇),须笔锋(原注:左出而利);

啄(短撇),须卧笔疾罨;

磔(捺),须走歷 笔(原注:战行右出)。

智永楷书墨迹

智永禅师留下来的楷书墨迹不多,当年他书写的八百本《千字文》也大多流失不传。现在,除了唐朝时候流传到日本的那本外,其他的就无缘得见了。但从千古流传的《千字文》足以领略这位僧家书手楷法的神韵。 

后人对智永楷书评价

北宋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有幸见过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真迹,竟然佩服得五体投地,高度称赞说:“(此帖)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齐趣。” 

魏碑体——北方楷书形成与风格

“北碑”和“南帖”之争

在清朝中晚期,书法艺术家们掀起了“北碑”和“南帖”的争论。经过阮元和康有为等人的大力提倡,遂使“碑学”大昌,在争论中一时“崇碑”之风大作,使得久不为人留心的北魏书法艺术重昭人间。 

北朝书法风格

北朝从曹魏时代至元魏(北魏)时代,风气基本上恪守质朴、崇尚骠悍,促旷豪放,英雄大气。北朝的书法艺术也受这种地域风俗和时代气息的影响,质朴拙倔,刚强豪迈。

从时间上而论,北方楷书——魏体,也城“北碑”“魏碑”,晚于南方楷书至少100年。由于北魏书法多是碑刻墓志,多不署书者之名,所以北方楷书此时难以作者论。然而由于风格迥异,在书法史上,是补足楷书艺术的重要一部分。  

魏碑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魏时代佛教崇之于朝野,一时庙宇、造像、摩崖遍布大河上下,因而碑版、墓志、塔铭、造像题记、幢柱刻经处处皆有,数以万计,不胜枚举。同时还有大量的写经墨迹传留。这些可是和魔术大都是楷体,因为时代风貌加上又时处北魏,所以称为“北碑”和“魏碑”。当时碑魏的政治活动中心洛阳周围,以及黄河以北的许多名山如泰山、冈山、铁山、云峰山、太基山等处的摩崖石刻,就多的数不胜数。现在北魏书法总数约在600多件以上。 

魏碑书法风格分类

北方楷书,在这个时期从书法风格上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方笔魏碑。 

第二类,方圆笔并用魏碑。 

方笔魏碑

方笔魏碑。此类楷书是北方楷书的代表风格,也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书写者纯用方笔,棱角分明,锋芒外露,看字时似能听到刻石工匠凿字的金石之声。较之南方那种娟雅秀丽之作,别具一格。南方楷书温柔妩媚,固是书法上乘之作,北方楷书斩钉截铁、沉着痛快,更相对地增加了书法艺术的阳刚之美。 

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始平公造像》

《张猛龙碑》

《松滋公元苌温泉颂》

《马鸣寺根法师碑》

《高贞碑》

《司马景和妻墓志铭》

《杨大眼造像》

《元祯墓志》

《穆亮墓志铭》

《刘根造像》 

《始平公造像》


《洛阳刺史始平公造像记》,为著名的龙门四品之一。系比丘惠成为亡父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泰和二十二年由孟达文、朱义章书刻。共有文字10行,每行20字,阳文,每字用方格界开。书法风骨厚重,端庄又不失飘逸。清代著名书法理论家杨守敬评曰:“《始平公》以宽博胜。”此石真迹现存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 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刻于北魏孝文帝正光三年(522),无撰书者姓名,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共有文字26行,每行46字,背阴刻有很多人名,碑额也是正书3行,书法清劲。此碑历来被评为魏碑书法之首,尤其是被康有为大加赞赏。杨守敬评曰:“整练方折,而碑阴流宕奇特。”《平碑记》:“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元代所以高出唐人者正此。”此碑用笔清劲而不是雍容,结字奇瑰而不落怪诞,堪称北碑第一。碑中偶用别体字,是时人习俗,不足为瑕。 

方圆笔并用魏碑

方圆笔并用魏碑。如果说第一类方笔魏碑中的“方笔”是石刻效果,那么这类魏碑点画表现则多兼圆笔。有的还以圆笔为主,如《郑文公碑》等。有人认为魏碑书法届体之方正,纯属工匠刻石时为之。而此类书法表现出来的风格,则表明并非仅是如此。这类方圆并重的作品在魏碑中很多,其中大有结体端方、稳健宽博之作。我们说,方笔斩截之作固然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但这种方圆兼善之品实为北魏书法上乘精品。 

方圆笔魏碑代表作

《张玄墓志》

《郑文公碑》

《石门铭》

《崔敬邕墓志》

《敬使君碑》

《高湛墓志》

《文殊般若经碑》

《吕望碑》

《高归彦造像几》

《元宁造像记》

《凝玄造像记》

《朱昙思一百人造像记》

《泰山石经峪》 

《张玄墓志》

《张玄墓志》,是北魏南阳太守张玄的墓志铭,张玄字黑女,故此碑又称《张黑女墓志》。北魏普泰元年(531)刻成。原石早已亡佚不见,今所传者乃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藏的早年所拓的“天下孤本”印制而成。此拓本现存上海博物馆。此碑书法精美,向为书林瑰宝。其峻利疏朗,如日月当空,秀丽娟雅,似少女簪花,用笔参化隶书笔意,更显其秀美中又有质朴,多少受到了南方绮美婉丽书风的影响。何绍基曾评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为著名的摩崖石刻,是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所书刻的歌功颂德文章。故又称《郑羲碑》。碑有二块,亦一个在山东平度天柱山,称为《上碑》,一个在山东掖县东南云封山,称为《下碑》。《上碑》字小且难读,《下碑》为北魏永平四年(511)刻成。此碑为魏体楷书中圆笔最多、少见方笔之体,字有篆书之气势,分隶之雅韵。从形笔款式种似可窥出草书之情理。此碑向为清代书法家们所激赏,至今称为圆笔魏碑之祖。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刻于泰山山腰斜坡花冈之溪床,原来有两千多个字,现在只剩下九百字了。后代的人根据北齐王子桩徂徕般若题经记判断为王子桩的作品,但仍无法确认。属于北齐民间书家作品。字大尺许,笔画粗而圆劲,间架宽阔,极为壮观;康有为推为“榜书之宗”,笔意略同于郑文公碑,草情篆韵兼备。 

南朝之“魏碑”

魏碑这种方正刚强的楷书书法风格,并不仅仅是北朝所有。南朝在一派绮美婉丽书风之外,也有一些个别的碑刻作品与此魏碑风格酷似。这就是所谓的“南帖”之外的“南碑”。

南朝魏碑代表作

东晋《高句丽好太王碑》

东晋《王兴之墓碑》

东晋《爨宝子碑》

南朝宋的《爨龙颜碑》

(两者合称“二爨”和“大小爨”)

齐之《吴郡造维卫尊佛记》

梁之《瘗鹤铭》

陈之《赵和造像记》

这些南碑同样方正劲健,直可与北碑相媲美。

《爨宝子碑》

著名的小爨碑《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大亨四年(405年)立。乾隆43年在云南曲靖县(南宁县)城南七十里之扬旗田出土。今在云南曲靖第一中学内。正书13行,行13字,下另题立碑人名十三行,行四字。此碑同较晚《爨龙颜碑》合称“二爨” 爨氏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大族,碑文对研究该民族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此碑文字颇具个性,稚拙古朴,隶意浓厚,气质高古,康有为评曰:“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 

《爨龙颜碑》


大爨碑《爨龙颜碑》,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九月立。碑文为爨道庆所撰,但无书者姓名。清道光年间由著名学者阮元发现,大显于世。该碑原在云南省陆凉州蔡家堡爨君墓前,如今在贞元堡小学内收藏。碑文分碑阳和碑阴,碑阳24行,每行40字;碑阴分为三列,上列15行,中列7行,下列16行。碑额也是正书:“宋故龙骧将军护振蛮校尉宁州刺史工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共6行24字。该碑书法在楷隶之间,高古浑沦,如精金美玉。康有为高度评价此碑书法,曰:“下笔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楷隶极则。” 

北朝写经书法

北朝也有写经书法。北朝写经保留到今天的比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其书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图书馆藏北魏延昌二年(531)《华严经卷》卷八,故宫博物院藏延昌二年《华严经》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镇经生曹法寿所写”),北京图书馆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涅□经》卷九等。大抵北魏写经用笔沉着,风格纯朴,笔画顿挫明显,虽保留一些隶意,但已是纯粹楷书,到北周渐趋工整秀逸,已向隋唐书风过渡。 

南北朝时期属的书法理论 

继承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盛况之余绪,南北朝时代书法理论也得到繁荣和发展。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和《论书表》、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其中以袁昂《古今书评》等为代表,影响较大,以至于今。 

袁昂《古今书评》选录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年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曹喜书如经论道人,言不可绝。 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钟会书,字十二种意,意外殊妙,实亦多奇。 邯禅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梁鹄书如太祖忘寝,观之丧目。 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微。 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臺。 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