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91)——孙权久不称帝之谜

 新用户6303bXRU 2023-04-06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三十五章 孙权称帝

第一节 占据交州

曹、刘都称帝了,就剩下孙权,他为什么迟迟不称帝呢?

孙策时张纮的“江都对”和孙权时鲁肃的“榻上对”都是把建国称帝作为以孙氏家族为主的江东军事集团的最终目标。孙权接替孙策后,江东风雨飘摇,孙权根基不稳,周瑜、张昭等一干能臣人之所以愿意继续呆在江东辅佐孙权,就是因为觉得孙权有可能成就大事,他们可以攀龙附凤得到荣华富贵。

孙权及其手下的文臣武将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力拼搏,一旦时机成熟,孙权会毫不犹豫地建国称帝。此时不称帝,说明时机还不成熟,起码孙权是这样认为的。

吴黄武二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东吴群臣劝孙权称帝,孙权没答应,理由是“汉朝没落,我不能挽救已经很无奈,哪里还有心情称帝呢?”群臣又以天命符瑞等理论和吉兆,固执地再次劝进。

孙权仍然不答应,并开导众臣,同时解释了自己向魏称臣的理由,消除群臣对屈服曹丕的误解,说:“往年我因为刘备进犯我西部,所以让陆逊率领军队对抗。听说北方曹魏想要帮助我,我心里其实是厌恶受到曹魏挟持的,但如果不接受曹魏的封拜,担心刺激曹魏,促使曹魏也出兵和西部的刘备一起进攻,这样就会两面受敌,对我来说,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才暗自压抑自己的情绪,接受曹魏的封王。这个低下委屈的行为,大家似乎没有完全体会和理解,今天我再次给大家解释清楚。”

原来孙权内心知道称臣会受到曹丕的挟制,但为了避免曹丕与刘备同时攻吴才委屈自己接受曹魏封拜。从孙权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最担心害怕的就是曹魏与(蜀)汉同时攻吴,反证出刘晔对曹丕提出的联(蜀)汉攻吴的策略是正确的。

吴黄武五年(226年),曹丕去世,儿子曹叡继位。与孙坚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已经称王称帝。与孙权同时代的曹丕、刘禅也称帝继帝位。现在比孙权晚一代的曹叡又登上了帝位。这些人先后登基,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孙权的称帝之心。

以吴王之名与曹魏、(蜀)汉打交道,政治上始终有低人一等的不利因素,心理上和情感上始终有不平等的愤懑之情和委屈之感。

东吴的实力虽然逊于曹魏,但明显强于(蜀)汉,已经具备称帝的现实基础。孙权为吴王也有近五年,与江东官吏士民的君臣之义日渐牢固,具备称帝的心理基础。

拖延称帝,不光会影响孙权个人的心理和情绪,也会影响江东官吏士民的心理和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帝已经不是孙权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江东集团的事。

从占据的领土来看,孙权也具备称帝的条件。此时孙权已经拥有荆州、扬州和交州,其领土面积比曹魏稍微少一点,但远远超过(蜀)汉。荆州、扬州的占领过程已经讲述过了,这里再插述一下交州的事情。

前面讲过,士燮在交州关起门来做土皇帝,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但好景不长,孙权很快就对他下手了。

孙权一直觊觎交州。建安十五年(210年),前交州刺史朱符、张津都因为难以有效控制局势而被迫逃亡和被杀,刘表见有机可乘,以赖恭任交州刺史,吴巨任苍梧太守,进入交州。没想到二人同室操戈,吴巨将赖恭驱逐到零陵郡,赖恭就近向孙权求助

孙权正瞌睡,有人送枕头,立即以鄱阳太守步骘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统领武射吏千余人南行接管交州。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西北)人。步氏家族是淮阴大族。汉末战乱,步骘避乱江东,颠肺流离,生活困苦。和步骘一样年龄的广陵人卫旌也在江东避乱,二人结为好友,白天种瓜,晚上读书。

郡中豪族焦矫(曾任征羌县令,故称焦征羌。县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的门客经常胡作非为,步骘与卫旌担心被他们侵凌,就带着名帖和瓜果前往拜献,有点像缴纳保护费。焦矫正在睡觉,两人在外等候。

等了一阵还不见焦矫出来,卫旌不耐烦了,起身要走。步骘劝他说:“我们就是怕他势力强大才来,如今要擅自离去,以示清高,只会与他结怨啊!”估计焦矫是故意折辱他们,很久后才开窗看见二人,让人在外面给二人铺上座席,自己却坐在室内不出来。

卫旌越发觉得耻辱,步骘却神色自若。焦矫还特意请他们吃饭,在自己大案上堆满佳肴,用小盘子装了点蔬菜给步骘、卫旌。卫旌拒不食用,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

告辞出来后,卫旌怒骂步骘说:“你怎么能忍受如此侮辱?”步骘答道:“我们本来就是卑微低贱的人。主人以低贱之礼招待我们,本来就很恰当,有什么可耻辱的呢?”

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卫旌此时的身份认同是儒学弟子,追求气节,内心里和行为上是一致的;步骘的身份认同是卑贱之人,也是内外一致的。不能说谁高谁低,都是值得称道的生活态度。

不像现在的许多文人,身份认同上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精英,行为上则只有利益追逐,为了利益不惜谄媚权贵,甘当奴才、做帮凶,毫无风骨气节。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内外不一,精神人格都处于分裂状态,祸害自己,贻害他人,危害社会。

建安五年(200年),步骘短暂入仕孙权,任主记。一年多后,辞官与诸葛瑾、严畯等人结伴游历吴中,三人因此扬名,被称为当世英杰俊才。

出名后再入仕,仕途就顺利多了,节节攀升。先后任海盐县(今浙江省海盐县)令,车骑将军东曹掾兼徐州治中从事,同时被孙权举为茂才、鄱阳太守。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以步骘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南行接管交州,第二年,又追加其为使持节、征南中郎将。

步骘到交州后,设计斩杀吴巨。刘备败退当阳时忽悠鲁肃说自己要到交州投奔吴巨,鲁肃告诉刘备吴巨是个自身都难保的人,怎么能去投奔他呢?鲁肃的判断还真准确。

士燮兄弟率众归附。前刺史张津的部将夷廖、钱博等人占山为王,步骘逐一将其消灭。交州由此成为孙权的势力范围。

前面提到的益州南中之乱就发生在此时,步骘因接纳和安抚雍闿之功,加任平戎将军,封广信侯。

夷陵之战时,孙权以庐陵太守吕岱接替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率领一万多交州义士回防长沙。武陵郡百越接受刘备封赏,准备起兵帮助刘备。孙权让步骘进驻益阳防备。夷陵之战后,平定零陵、桂阳叛乱。

步骘离任,引发了交州一些地方的叛乱。吕岱到任后,迅速平定、安抚、镇压了高凉、郁林、南海等地的反叛,孙权升迁其为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海陵县)人,避乱江东,主动投奔孙权,出任吴县县丞,后补为余姚县长。因与蒋钦等将领一起平定会稽、东冶等五县的山越暴乱,生擒吕合、秦狼等暴乱首领,被任命为昭信中郎将。

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孙权任命其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将交州分为两个州,合浦以北为广州,任命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任命戴良为刺史。又任命校尉陈时为交阯太守。

吕岱留守南海,戴良与陈时前往赴任。士徽不甘心士氏宗族基业被孙权强占,自署交阯太守,带领宗族士兵在海口抗拒戴良。吕岱督兵三千人从广州出发,晨夜浮海前往征讨,在合浦与戴良合兵俱进。

士徽从兄弟士匡和吕岱原有交情,吕岱写信给他,让他去劝士徽投降,并保证虽然会失去郡守的位置,但无性命之忧。

士徽听说吕岱率兵前来,本就十分害怕,不敢迎战,听说无性命之忧,就带领兄弟六人投降,“肉袒迎岱”。没想到吕岱竟然食言,将士徽兄弟六人全部斩首。

士徽的大将甘醴、桓治等反倒很有骨气,率领吏民进攻吕岱,被吕岱击破。吕岱因此进封番禺侯。孙权又废除广州,恢复交州原有区划。吕岱继续进攻士徽大本营九真,斩获以万数。

原在东吴做官、做人质的士氏宗族人员,都被孙权免为庶人。曾经“雄长一州”“威尊无上”的士氏宗族势力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孙权称帝前,交州事实上已在孙权之手,只是经常爆发一些零星叛乱。

第二节 因丧伐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孙权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一个全民兴奋的氛围来顺势称帝。三国大争之世,首重军功,最佳时机自然是取得一场大战的胜利。就像刘备取得汉中大胜之后立即称汉中王继而称帝一样。

孙权曾经尝试过。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孙权打心眼里瞧不起曹睿,这种心理在他写给诸葛瑾的信中表露无遗。这封信是孙权对曹氏三代及曹睿的辅佐大臣的评价,很有价值,白话翻译如下:

最近收到陆逊的上表,认为“曹丕已死,受到曹丕荼毒的百姓,本来应当欢欣鼓舞,忠心瓦解,但是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社会平稳安定。听说是魏国采取选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役等方法来取悦民心,如果真是这样,祸患更大于曹操时期。”

我以为不是这样。曹操的行为中只是在杀伐失当和离间人骨肉上显得格外残酷外,驾驭将领则自古少有。曹丕和曹操相比,万万不及。如今曹叡之不如曹丕,犹如曹丕不如曹操。

曹睿之所以施行小恩小惠,一定是因为其父亲刚死,自己力量比较衰微,担心困苦中的百姓一朝崩溃闹事,因此才委屈自己以求民心,想以此来求得安稳而已,哪里是什么兴隆之象啊!

听说曹睿任用陈群、曹真等人,这些人有些是文人诸生,有些是宗室戚臣,怎么能统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呢?威权不专,事情就会出差错,如同秦末张耳、陈餘那样,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不和睦,而是因为争权夺利导致自相残杀,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

另外陈群等人,以前之所以能循规蹈矩,是因为曹操在他们头上,他们害怕曹操的威严,才竭心尽意,不敢为非罢了。曹丕继承时,年龄已长大,承接曹操之后,以恩情施加在这些人身上,用能感义。

如今曹叡幼弱,任人摆布,这些人一定会投机取巧,拉帮结派,各投其主。如此下去,奸谗并起,互相陷害,群下争利,主幼不御,离失败还会远吗?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自古至今,哪里有四五个人把持权柄,而不互相争权夺利的呢?强者要欺凌弱者,弱者就会寻求党援,这是祸乱灭亡之道啊。你等着看吧,陆逊平常长于分析判断,恐怕在这件事情上出了差错。

孙权这封信的前半部分是想当然的自说自话,几乎是意淫。曹丕七年的统治时期里,境内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没有出现社会混乱,统治失序。抵御胡狄在西北,对中原腹地没多大影响。青徐叛乱虽然发生在内陆,但规模很小,地方官员率领州郡兵就平息了。

因此,魏国基本上是在和平的环境里发展了七年,其经济状况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远高于(蜀)汉和东吴。再加上曹睿继位后,确实采取了如陆逊所说的那些惠民政策,魏国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怎么会起来造反呢?

陆逊说魏国的百姓受到“毒乱”,孙权说受到“困苦”,都是瞎说。东吴此时的百姓还真是受到毒乱和困苦,陆逊此前就上过一个表,希望孙权“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孙权还为自己辩解,说是因为天下未定,事情要靠许多人来做。如果只是徒守江东,兵力已经够用了,哪还需要那么多?但是回头想想,徒守江东的行为太丑陋,如果不预先筹备好钱粮,恐怕事到临头时不方便使用。

这个辩解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当时确实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一个是孙权并不想坐守江东,这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人对孙权的误解。

孙权善于纳谏,立即派人对现有的法令条款、赋税科目进行查检整理,然后派郎中褚逢送给陆逊和诸葛瑾,看哪些可以调整删除。这些内容不是本章所要讲的,以后再详细述评。

后半部分的分析很有道理,后来魏国的发展也证实了孙权的判断,但是很奇葩的是,孙权自己后来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孙权瞧不起曹睿,曹丕死后,孙权兵分两路攻魏。曹丕五月去世,孙权八月进军,有因丧伐人的嫌疑。此举有些不地道。回想起孙策死时,曹操也想因丧伐吴,被当时在朝廷为侍御史的张纮劝止。如今孙权却因丧伐魏。

这两路军分别是:东路由孙权亲自统率,攻江夏;西路由诸葛瑾、张霸统率,攻襄阳。

魏国江夏太守文聘屯兵石阳(今武汉市黄陂区东),孙权抵达石阳时正值暴雨,石阳城的防守栅栏崩坏,百姓被暴雨阻隔在田野里。文聘听说孙权杀到,不知道该咋办,只能赌一把,全城静默,城里的人不准随意走动,自己也躲房中不出来,以此来疑惑孙权。

孙权杀到城下,看见城里毫无动静,几乎是一座死城,心中果然起疑,对部下说:“魏国把文聘当作忠臣,所以才将江夏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兵临城下,他却毫无动静,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一定是有外援。”

暴雨如注,确实难辨真伪,孙权不敢冒险进城,就先把城池包围起来。文聘趁机修缮城防,固守城池。这是真正的空城计,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给诸葛亮编一个空城计出来表现诸葛亮的神奇。

雨过天晴,孙权开始攻城,攻打了二十多天也没能攻破。江夏被围,魏国朝议时有人主张发兵相救,曹睿认为:“孙权擅长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上岸进行陆路攻击,是想发动突然袭击,打文聘一个措手不及。如今已经没有突袭的可能,靠强攻是攻不下来的,孙权不会坚持太久。”看看,曹睿没有孙权想的那么笨吧?

那么,文聘是不是真如曹睿所判断的那样抵住了孙权的进攻呢?孙权两路伐魏的结局又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