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黎巴嫩,最没有“阿拉伯”特征的阿拉伯国家?02
2023-04-06 | 阅:  转:  |  分享 
  
黎巴嫩,最没有“阿拉伯”特征的阿拉伯国家??▲十字军一开始夺取了耶路撒冷,但顶不住伊斯兰世界的持续反击1096—1291年期间,为了收复被穆
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罗马教廷发起声势浩大的十字军运动。十字军一度收复耶路撒冷,并在巴勒斯坦等地区建立了多个基督教国家。黎巴嫩地
区的基督教徒配合十字军作战,也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国家——的黎波里伯国,维持了180年(1109年-1298年)才灭亡。十字军建立的基
督教国家最终全部瓦解,黎巴嫩地区从此成为穆斯林国家包围的基督教孤岛,这也增强了当地基督教徒之间的民族认可。?▲在十字军的帮助下,黎
巴嫩基督徒建立了黎波里伯国在强迫腓尼基人改宗方面,阿拉伯帝国虽然没有太大成效,却成功推广阿拉伯语,取代了腓尼基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尽管很多腓尼基人不是穆斯林,也被认为是阿拉伯人,通常叫作黎巴嫩阿拉伯人。14世纪初,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和衰落,从东亚迁来的土耳其
人建立奥斯曼帝国,迫使阿拉伯人臣服后,大举向北非、东欧等地扩张,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黎巴嫩地区。?▲黎巴嫩宽松的宗教氛围,基督
教堂毗邻清真寺奥斯曼帝国同样需要与欧洲进行贸易,因此继承了阿拉伯帝国对黎巴嫩地区的宽松政策,使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教派都有机会延续下
来,并且两者保持着互不妨碍的局面,总体上做到了和平共存。四、祸根深种奥斯曼是一个封建制伊斯兰帝国,黎巴嫩地区的贵族领主成为穆斯林后
,不但能保住原有的封地和财富,还经常被任命为黎巴嫩地区的总督,替帝国征收庞大的税赋。19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日显颓势,诸如埃及等
地的总督仅仅在表面上仍效忠帝国,实则已拥有独立地位。黎巴嫩总督也想摆脱帝国统治,多次发动起义,还不断寻求埃及及欧洲人的支持。183
1年,黎巴嫩总督联合埃及赶走了奥斯曼驻军。?▲奥斯曼帝国后期对黎巴嫩地区的统治不很牢固据估计,当时黎巴嫩地区70%的人口是基督教徒
,又与欧洲有大量商贸往来,自然引起了欧洲列强、特别是法国的注意。在法国的干涉下,埃及军队在1840年撤出黎巴嫩地区,然后法国通过支
持黎巴嫩基督徒对抗穆斯林,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两个教派的冲突愈演愈烈,多次发生武力对抗,1842年奥斯曼帝国趁机重新占领了黎巴
嫩地区。由于法国等欧洲列强的强力调停,奥斯曼帝国同意由基督教(马龙派)控制黎巴嫩北部,由穆斯林(德鲁滋派)控制黎巴嫩南部。?▲黎巴
嫩货币上印有腓尼基字母此举暂时稳住了黎巴嫩地区的局势,同时也埋下了黎巴嫩今后持续内战的祸根。基督派和穆斯林都有自己的武装及靠山,原
有的宗教分歧又被欧洲人和奥斯曼帝国在背后人为地放大了,两者终于形成水火不容之势。1860年两个教派再次发生严重冲突,法国出兵平息后
,强迫奥斯曼帝国同意由基督教徒出任黎巴嫩地区总督,虽然需要奥斯曼帝国任命,但必须取得欧洲列强的同意。黎巴嫩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已经落到
欧洲支持的基督教徒手中。?▲黎巴嫩出土的古代腓尼基工艺品作为连接西亚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之间的重要桥梁,再加上列强们提供了资金和各种便
利,黎巴嫩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地中海滨的贝鲁特,因为盛极一时而被誉为“中东小巴黎”,其西化程度非常高,非常接近欧洲城市的
风貌。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过程中,黎巴嫩基督教徒提出了“腓尼基主义”,认为自己是腓尼基人后代,而不是阿拉伯人。在法国的资助下,他们考
古发掘了许多腓尼基遗址,用法语撰写相关文章,对凝聚黎巴嫩地区民心起到不小的作用。?▲经过上百年法国委托统治的贝鲁特颇具巴黎风情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亚波斯湾周边被勘探出大量石油资源,原先几乎无用的阿拉伯沙漠顿时变成聚宝盆。涉临地中海、又以山地为主的黎巴嫩地
区却一滴石油也没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奥斯曼帝国解体,1920年,黎巴嫩地区成为法国的委托统治地,地位与殖民地相似,腓尼基主义得
到更广泛的传播。1926年5月,黎巴嫩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是地中海边的贝鲁特。“黎巴嫩”一词来源于腓尼基语的白色,指的是白色雪山。
?▲雪松是黎巴嫩国旗的最主要标志黎巴嫩独立后,法国的委托统治权并未取消,主要原因之一是黎巴嫩作为西亚的基督教孤岛,三面被阿拉伯伊斯
兰世界包围,需要法国的军事保护。二战中的1943年,黎巴嫩正式取消法国的委托统治权,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在这个新生的国家里,基督教
徒占70%左右,剩下的是穆斯林,双方平分了政府执政地位。?▲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共享了黎巴嫩政权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统和军队司令,
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部长及总共99个议员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五、战乱频仍二战后阿以对抗异常激烈
的中东局势,让黎巴嫩陷入了持续数十年的战乱。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大部分巴勒斯坦地区,近百万巴勒斯坦难民外逃,相
当一部分进入了黎巴嫩,从而改变了当地两大宗教的人口比例。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得到黎巴嫩境内穆斯林,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以黎巴嫩南
部的穆斯林地区为基地,不断向以色列发动游击战,引来了以色列军队的越境打击。?▲以色列军队时常向黎巴嫩南部炮击1964年,巴勒斯坦抵
抗力量整合为“巴解组织”,冲突规模进一步扩大。1969年黎巴嫩政府向巴解组织发动进攻,使局势更加复杂。最终结果只是划定了巴解组织的
活动区域,黎巴黎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随着黎巴嫩穆斯林人口的增长,开始超过基督教人数,他们对原先的执政地位分配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在
巴以冲突中掌握了武装后,穆斯林与基督教之间的对抗终于在1975年发展成内战。?▲1984年美军曾介入贝鲁特局势,最终却铩羽而归内战
期间,叙利亚和以色列分别派兵进入黎巴嫩,各支持一方。1982年,以军大规模入侵黎巴嫩,打击叙军及其支持的黎巴嫩穆斯林武装,引发了第
五次中东战争。以军取胜后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叙利亚撤出部分驻军,黎巴嫩两大派别的内战却并未停止。这场内战打了整整15年,至少1
5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大约90万人成为难民,占战前黎巴嫩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许多地方沦为废墟。?▲1990
年的《塔伊夫协议》并未完全平息黎巴嫩内战1990年,在联合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斡旋下,两大教派签定《塔伊夫协议》,结束了内战。虽然议员
名额从99个增加到108个,并由基督教和穆斯林平分,消除了基督教在国会原有的优势地位,但整体局势并未稳定,政府与反对派、不同教派之
间的矛盾依然激烈。?▲黎巴嫩的宗教教派2000年以后,以色列和叙利亚撤出了驻扎在黎巴嫩的全部军队,由于黎以巴境上存在一些争议地区,
黎巴嫩穆斯林武装与以色列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2008年5月,黎巴嫩各方终于达成协议,建立统一政府,从而暂时结束了混乱状态。?▲常年
战乱使大量黎巴黎人流离失所黎巴嫩延袭了自古以来的经商传统,“中东小巴黎”首都贝鲁特是东地中海首屈一指的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21世
纪以来,黎巴嫩的人类发展指数最高曾经达到过全球第65名,属于中上等水平,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9。今天的黎巴嫩人口607万,其中46%
是基督教徒,以马龙派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更喜欢称自己为腓尼基人。这里没有沙漠、没有石油、随处可见基督教徒,因此成为最没有阿拉伯特征的阿拉伯国家。?▲尽管历经磨难,中东小巴黎贝鲁特依然有繁华的一面出于对国内局势的担忧,与西方的紧密经贸往来,近年来移民西方的黎巴嫩基督教徒日益增多,再加上基督教徒的生育率远低于穆斯林,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黎巴嫩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