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及规律探讨

 wyfx100 2023-04-06 发布于浙江

引用格式:王锐卿,贾春生,温静,吴慧慧,韩鹏.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及规律探讨[J].中国针灸,2021,41(1):105-109.

窦汉卿

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

图片

目前对窦氏针灸的文献理论研究主要依据《针经指南》,对其中的《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内容尤为关注,而对其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3种文本缺少相应的关注。因而,现代有关窦汉卿的处方特点仅限于辨证施针、取穴精当、善用特定穴和经验效穴等,较为笼统,且不够全面、具体。笔者对《针经指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4本记录窦氏针灸处方的书籍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刺灸法进行探讨,以期对窦氏针灸处方特点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纳入标准

收录于《针经指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4本书籍中的窦汉卿针灸处方;

②有明确的穴位组成。

结果

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讨论

1  处方小巧,选穴精准

一般认为配穴处方不超过3个腧穴,即可称为处方精简。窦氏针灸处方选穴少而精,单穴方和双穴方占窦汉卿全部针灸处方的63.90%,且选穴精准,主要体现为配穴精准,正如其在《标幽赋》所言:“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且会根据不同病症或者病情选择不同的处方,如中风一病,窦氏针方包括了单穴方、双穴方、三穴方、四穴方、六穴方、七穴方、九穴方、十穴方、十一穴方以及十二穴方,可见窦氏会根据具体情况增减穴位,进一步体现了其辨证精准。

2  各科皆通,尤善内科

窦汉卿的针灸处方治疗病种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病症为最多,占所有针灸处方的41.48%。其针灸内科处方也是变化最多、用穴最广的,同时也是刺灸法最丰富的。尽管包括窦汉卿相关书籍在内的很多针灸古代文献都有治疗内科疾病的处方,但是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当代针刺明显优势型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并非内科病症。对于窦氏透刺法治疗内科病症的现代科学机制,笔者在此提出一种猜想,由于窦氏透刺法主要作用部位为筋膜层,作用机制可以参考浮针(浮针所治疗的病证为肌肉前、肌肉中、肌肉后病证),所以窦氏应用透刺法所治的部分脏腑病证可能由筋膜引发。

3  经穴与奇穴并用

窦汉卿处方中用穴205个,其中包括经外奇穴24个,经穴181个,常用腧穴80个(频次≥5),其中腧穴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可以看出窦氏对气血的重视;其常用的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包括了五脏背俞穴,说明其重视五脏的调节,这也与其善于治疗内科病相印证。其在临床中不仅善用经穴,而且善用奇穴,针灸处方中常相互配合使用,如《针灸集成》中“目迎风流泪”用穴:攒竹、合谷、大骨空、小骨空;“牙痛”用穴:上片牙痛,吕细、水沟、龙渊;下片牙痛,合谷、龙渊。《盘石金直刺秘传·手足门》中“两腿麻木:泻曲池,补髋骨、阳辅。”

4  沿袭《内经》“通用方”设方模式

由窦汉卿常用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知,窦氏继承了《内经》创立“通用方”的设方模式,例如合谷-足三里的配伍组合,在窦汉卿所有处方中出现23次,涉及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五官科病症等多种病症。合谷、足三里为同名经取穴,一上一下,一手一足,一津一血,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用此二穴可调全身气血;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可以濡润四肢百骸;阳明主肉,主润宗筋,故可治疗全身痛症。可见其组方精当,为临床常用之通用方。

5  注重按部、按经配穴

窦氏近部选穴占所有针灸处方的44.62%;配穴方法分别为按经配穴(57.87%)、上下配穴(43.18%)和按部配穴(42.13%)。窦氏近部选穴最多,可能与其善用透刺法有关,可与现代浮针、筋针等针法相互参考。窦氏治疗脏腑病多同时取本经多个穴位,如“心疼脾痛”用上脘配中脘,“虚惫崩中”用气海配关元等;头面躯体痛症窦汉卿多用本经配穴法,同时取本经多穴加强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同神经脊髓节段支配有关,无独有偶董氏奇穴的“倒马针法”亦是如此。另外,窦氏针灸处方出现了全息对应针法雏形,例如以肩治髋、以肘治腰等。

窦氏在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上体现了鲜明的分部理论,纵、横分部理论皆包含其中。窦汉卿治疗胸腹病,多用任脉加其旁经腧穴或相邻近经脉腧穴,如华盖配中府治疗肺疼喘满、中脘配食关治疗气癖、关元配带脉治疝气、命门配肾俞治疗夜尿频数、俞府配乳根治疗哮喘痰嗽等,这也体现了窦汉卿应用横向分部理论的特点,可能与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取穴可加强临床疗效有关。窦氏针灸处方中几乎没有应用中医方脉的思路,但是现代针灸临床现状却是“强合方药之辙,难押针灸之韵”。在20世纪中叶,编写统编教材《针灸学》时,由于没有典型的针灸方书可资借鉴,因此针灸辨证论治的诊疗框架照搬方药的模式,一直沿袭至今。与窦汉卿有关的《针灸集成》及《盘石金直刺秘传》这两部典型针灸方专书的发现,恰好可供研究之参考。

6  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结合

通过对合谷穴在不同病症中的不同刺灸法统计,以及对地仓、足三里穴的简述可知窦氏将不同的刺灸法与腧穴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腧穴与刺灸法相结合的思想突出地反映在《窦太师针经》中,《窦太师针经》是继《甄权针经》后又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基于临床实践对针灸腧穴的系统总结。窦氏不仅熟练掌握的腧穴数量多,而且对于不同“输穴”(脉输)有多种刺法(包括针刺角度和深度),正如《标幽赋》所言:“定刺象木,或斜或正”,此外,窦氏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发现了“输穴”之“机”的不同控制方式,正所谓“粗守关,上守机”。窦氏的刺灸法特色也为现代《经络腧穴学》的教材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提示其不应仅限于大部分腧穴均采用直刺法。

7  注重针刺顺序

窦氏《针经指南·八穴主治》中云:“先刺主证之穴……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则求之须要停针待气……而后出针。”指出选用流注八穴治疗时,要先刺主证之穴,如病未已,再取合穴。窦氏非常注重针刺顺序,在多本书籍中可以查阅到,其对针刺顺序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先针手足,后针头面躯干,如《针灸集成·中风左瘫右痪》:“先刺主病手足,补之;次针病处,泻。”《盘石金直刺秘传·中风门》:“中风,口噤齿紧,牙关不开,昏闷不省人事:先针中冲泻之,次针人中亦泻之。中风暴失音,或言语謇蹇者:先针合谷,次针风府”;②先针健侧,后针患侧,如《盘石金直刺秘传·中风门》:“阳症,当先针无病手足……次针有病手足”;③先治其标,后调其本,如《针灸集成·偏正头风》:“可针中脘,以舒下其痰,三里泻之,以去风。后针穴及前四穴。”《针灸集成·头顶痛》:“百会、后顶、合谷。头顶痛针之不效……先去其痰,后去其风,自然效也。”此“标”有两重含义,一指标症,正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二指病邪,先祛邪,以达到通经之目的,看似以治标为先,实为接下来的治本创造条件,是治本的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