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流浪地球2》同列国产科幻电影榜首,这部低成本电影有何看点

 迷影生活 2023-04-06 发布于广东

在前年的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科幻类型作品成为了全场焦点,该片口碑炸裂以至于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时隔两年之后,这部《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在全国公映,让期待已久的影迷们终于能够走进电影院一睹“庐山真面目”。

影片的故事剧情其实并不复杂甚至颇有荒诞色彩。

主角唐志军长期供职于《宇宙探索》杂志社,并且为这家科幻杂志和心中不曾破灭的科幻梦奉献了自己数十年的青春年华。

转眼间,世界已然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杂志社面临着随时倒闭关门的风险,而“民科”唐志军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科学幻梦“中无法自拔——即使在数十年寻找外星人的过程中始终一无所获,但他依旧坚定且执拗地行走在追寻外星人的路途上。

一则荒唐可笑的小道新闻加上唐志军个人的“真知灼见”,他和几位同伴踏上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寻找外星人之旅”,一个堪称“现代版西游记”的故事由此展开。

无论是影片的角色设计,还是剧情发展,观众可以明显察觉出影片主创对《西游记》故事的诸多借鉴和致敬。

坚定不移的追寻外星人踪迹的唐志军是故事里的“唐僧”,手持骨头、头戴铁锅的神秘少年孙一通显然是故事里的“孙悟空”,一路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那日苏则是“沙僧”的完美翻版,一路上埋怨不断的秦大姐代表的是看似好吃懒做却有着生活智慧的猪八戒,至于那个自愿充当这次旅途的志愿者则像极了在人生旅途迷失方向而被收编的白龙马。

一行五人在遥远的西南大地追寻所谓的外星人踪迹,这样的剧情设计本身就流露出浓厚的荒诞喜剧色彩和现实意味。故事中的唐志军苦苦求索着人类文明存在的意义,而银幕前的观众则跟随着故事的脚步,逐渐思考生活与理想间的距离,思考着科幻之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所在。

表层的荒诞不经下,电影其实有着现实主义的底色。在旁人难以理解的偏执和疯癫背后,唐志军其实也有着自己不幸的人生。

他青年得意进入科幻杂志,在这里肆意挥洒着自己对科学的热爱。然而,人到中年依旧沉迷理想的他却不得不面对妻子离去、女儿逝去、杂志社面临倒闭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如果说现实生活给予他的都是苦痛,那么对科学以及外星文明的追寻便成为了他期冀摆脱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

然而外星文明存在与否真的能够改变唐志军的现实困境吗?我想每个观众在看到唐志军踏上这趟漫长旅途时,都对这一问题有着清晰无比的答案——并不能。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民科”在时代的浪潮下最终化作历史的记忆,唐志军的期望亦只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宇宙探索编辑部》与其说是一部科幻电影,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披着科幻元素外衣,探讨“存在”哲学与人类文明如何存续的思想电影。

“我思故我在”,“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本身便充满了荒诞色彩,因为人类只有存在这个世界之上,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存在”本身即是“存在”的意义之所在。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并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人类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逐渐创造起蓬勃兴盛的文明。

和《星际穿越》、《降临》等经典之作一样,《宇宙探索编辑部》最终将故事的落脚点放在了超越理性存在的感性认知上。唐志军这趟孤注一掷的旅途最终让他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奇异景象,在人迹罕至的西南群山中,他终于了却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愿。激动、欢呼、泪水……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描摹镜头前的唐志军在意外目睹这一切的心境,然而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唐志军开始真正意识到问题之所在,追寻外星文明并不能让唐志军彻底将现实生活的苦难完全抛之脑后,作为平凡人的他终究需要靠自己来完成自我救赎,并和世界达成自我和解。

影片的结尾,当镜头以俯视视角不断向上拉升,作为故事主角的唐志军化作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看似广袤无际的世界也仅仅是银河系中一颗并不起眼的普通星球,而银河系在更大的维度之下也仅仅是浩瀚无垠星空中不为外人知晓的角落……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奥义也不过只是为了确认自己并非茫茫星空中无比孤独的一员,浪漫主义的感性认知与宇宙这一客观存在随着影片走向结尾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振。

虽然在许多观众看来,唐志军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的小道新闻而毅然决然踏上数千公里的追寻之旅让这个本身便荒唐执拗的小人物显得更加荒诞不经。

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风靡一时的“民科”的的确确是凭借这一股子超乎常人的偏执投身于自以为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事业”之中。

而影片中,那个让唐志军毅然决然掏出520块钱的“宇宙功德箱”亦是导演从真实新闻中汲取到的灵感。原型世界便是山东的一位村民自称自己找到了外星人,实际却是自己用硅胶和钢丝制作了一个粗陋无比的“外星人假体”,并将其放在了自家冰柜中。

基于小人物视角对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加上为人津津乐道的”走进科学之探索外星人“主题让《宇宙探索编辑部》从剧情设定上就颇具现实深度,这样的情节设计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存在于宇宙的意义”这一主题疑问进行了重新解构,赋予了该片独特的本土化气质,并让宏大的议题在小人物看似笨拙不堪的努力面前化作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困境的反叛。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英文名对应的中文名字其实是《西游记》,而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新阐述《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核同样也是导演和主创团队想要努力达成的目的之一。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独自一人深入西南大山的唐志军在反复的尝试和努力下,骑上了驴渡过小河。

孔大山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唐志军骑上的这头驴其实更像《西游记》里带着师徒四人渡河的老鳖。正如老鳖渴望得知自己的寿命,驴子也想吃到眼前那根吊着的胡萝卜,然而它们的欲求或者说执念最终都无疾而终,而这也暗合了电影主角唐志军期冀对外星文明的追寻能够彻底改变自己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困境,最终却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

严格来讲,《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并非毫无缺点,作为孔大山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这既是本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同时使得这部作品在成片效果上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

伪纪录片式的视听风格和第一视角下的叙事模式让观众似是作为唐志军平凡生活的旁观者,随着剧情发展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对生活无声的抗争。然而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单一的叙事手法,加上影片前半程剧情的平缓沉闷使得这部电影在赢得不少影迷的喝彩同时,也让该片的观影门槛提升了不少。

对于占据着更大数量的普通路人观众而言,这样一部颇具思辨性与反叛特质的电影并不符合走进影院放松娱乐的需求,这也是该片上映后遭遇不少差评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影片上映数天后两千多万的票房成绩显然证明了《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的失败,但是在众多资深影迷聚集的豆瓣平台上,《宇宙探索编辑部》高达8.4的评分却也同时肯定了该作在剧情深度和思想内涵上的成功探索。

对于当下中国电影而言,商业票房成就显然早已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与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对科幻类型电影而言,中国电影依旧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果说《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证明了当下的中国电影工业也能制作出比肩好莱坞水准的科幻动作大片,那么诸如《宇宙探索编辑部》这类作品的创作则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当下的中国电影人能否创作出将现代科幻元素真正与中国本土文化特质相融合的影视作品。

从这一视角来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诞生远比创作诸如《流浪地球》这样耗资巨大的商业科幻电影意义更加重大。

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设计在完成对本土历史和文化元素重新解构的同时,亦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让观众在不经意间从旁观者成为故事中的一员,或者说让观众亦成为需要面对多重困境和难题的唐志军,生活、人生、宇宙等多重维度的不同抉择带给银幕前的我们以无限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