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之美】赤子之心 意象天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

 非遗之美 2023-04-06 发布于江苏

王亚平,1952年出生于江苏金坛。1976年毕业于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本期人物 】王亚平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采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右一)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右一)为《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题写“非遗之美 美美与共”

王亚平从事陶艺4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紫砂艺术品的创作和研制工作。尤其在具涵时代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陶艺原创上作出了艰苦的求索。本着对传统紫砂艺术的虔诚态度和现代陶艺创作的开拓精神,立足创新、不断创新,使紫砂不仅可以通过壶的形态作为茶具在今天的文明世界传承,也可以用另类作品来丰富紫砂文化资源,为古老的紫砂绽放出新鲜的艺术芬芳。

其陶艺作品注重形式,唯见神采。用最纯朴的紫砂泥料,制成最简洁的器皿造型,借助中国汉文字的神灵与书法艺术,抒情达意;显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厚重、大美、大势的特质,使理想化的唯美主义与抒情化的现实主义相结合;达到造化天成与人文雕琢的融洽;体现和而不同的风格特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用“书法情景艺术,书法陶艺艺术” 赞誉他。

王亚平紫砂雕塑的一个特点是造型上具有具象性。一如西方的雕塑般,强调体积、空间和块面,有较强立体感,他的紫砂雕塑作品可以全方位观看,它们使王亚平的紫砂刻画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完整,是六面连续的一个整体,因而更具雕塑感。

其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往往采用或阴或阳的线刻汉字和平面性刻画高度相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注重线条的节奏和汉字笔画的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是其经过仔细推敲概括凝练而成的,着意带有金石刻画之迹和枯枝劈柴之痕。

其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则是往往用字体的夸张、变形来强调字的神韵、意味,是作者对字义的理解,所注重的不再是字的准确比例和原有结构,而是从艺术效果出发,展示其艺术感染力。

这样就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字意的特征,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追求雕塑表达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使艺术创造更纯粹。采取“因字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紫砂的肌理,通过“随类赋釉”形成糙与精的对比,加工的器型有圆、有方、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

这种圆雕、浮雕、线雕并施的语言,上可朔至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下可在现代雕塑造型中见到。我们今天来欣赏亚平的紫砂雕塑刻画,既需要运用中国式的东方审美眼光,也需要具有世界的现代艺术境界,才能体会出个中韵味和美感要意。

书法有成,篆刻就有了好的基础。王亚平在紫砂上的刻画上,汲取了传统民族艺术的精华,上取鼎彝,下挹秦汉,融古玺、碑拓、封泥于一炉,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刀法讲究,冲切结合,正偏相依,走刀轻重徐疾有韵味,刀痕间宽窄长短有变化,在线之两侧留下粗细波折之形,有种自然的断裂痕迹,表现为粘连断续,虚实互现,取裁有方,因势利刀,冲切自然,仿佛天意造化使然,有种源于天成的感觉,达到了夺人眼目,摄人心魄的境界。面对作品观其全貌,正所谓有种“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永恒境界。

(责任编辑/姚泽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