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的乡情

 杏坛归客 2023-04-07 发布于山东

孟浩然《春晓》摩崖石刻。谢勇 摄

孟浩然是土生土长的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人称其为“孟襄阳”。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因“背疽”复发而去世,终年51岁。孟浩然有入仕之心,却无做官之命,以一介布衣,隐居鹿门山,淡泊一生。他一共写了200多首诗(有218首和263首之说),其中有14首入选《唐诗三百首》,入选数量排在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李商隐(22首)之后,列第五位。

孟浩然的性格是典型的襄阳人性格,待人实诚,性情豪爽,喜欢交友,酷爱饮酒。他与李白、王维、张九龄、王昌龄等诗人都是好朋友。

《与诸子登岘山》是孟浩然登临岘山的怀古伤今之作,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平中见实。“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看似简单平实的话,却说出了一个关乎自然规律的哲学大道理,令人深思;“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处;“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透露出关于天道和人生的思索;“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既表达对前辈的敬仰,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伤怀。

羊公碑指的是“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是为了纪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而建。羊祜在襄阳,爱百姓,施仁政,减税赋,薄徭役,颇有政声。他去世后,老百姓逢年过节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因此称之为堕泪碑。

江山胜迹,在每个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在孟浩然的眼里,家乡的风景是世上最美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中,用对比的方式,赞颂了襄阳山水的秀美。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其意为观山水风景的优美,主要是看其形势之胜,从这个角度说,襄阳之美超过了会稽。襄阳的形势之胜,在文化厚重,在山川秀美,在胜迹遍地。襄阳的地理格局与其他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单说襄阳主城区,就汇集了山、水、城、洲的精华。一条汉江穿城而过,城分南北,北面是一马平川的樊城,水系繁茂,堰塘众多,那是当年关公“水淹七军”的地方,江边还有纪念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米公祠;襄阳古城雄峙于江南,城高池阔,易守难攻,被称为“铁打的襄阳”,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美誉;襄阳古城的南面和西面,是60平方公里的岘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还有绕山傍城的“襄水”蜿蜒流过。

襄水边有刘备马跃檀溪的旧址和“小武当”真武山;古城之中,有襄阳王府、昭明台、北街、谯楼、单家祠堂、管家巷等文物古迹;汉江东岸的东津,有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隔江与岘首山相望,那是著名诗篇《春晓》的诞生之地;江中心就是偌大的鱼梁洲。这样汇集“山水城洲文”于一体的格局,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少有的。

“最高唯望楚”,望楚指的是岘山山脉中的望楚山。《襄阳耆旧记》中提到望楚山山顶上有三个墩子,是刘弘、山简喝酒的地方。山简是西晋的征南大将军,驻守襄阳,自称“高阳酒徒”,常在城南的习家池喝得酩酊大醉。刘弘比山简大17岁,也是西晋的名将,曾任征南大将军,死于襄阳。刘弘治州有方,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汉江从陕西的宁强县发源,一路东来,过武当山东流到襄阳,在襄阳古城处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大弯,折而向南。襄阳城南的岘首山在江的西岸。岘首山下的涧南园就是孟浩然的故居所在之处,而鹿门山则在江的东岸,那是他隐居的地方。鹿门山原名叫苏岭山,后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侍中习郁君臣一同梦到山上的神鹿,改为鹿门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任襄州知州,写有“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诗句。鹿门山是一座被称为“圣山”的文化名山,有诗山、隐山、佛山之称。之所以被称为隐山,是因为汉末的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和皮日休在此隐居的缘故。

傍晚时分,孟浩然乘舟夜归鹿门山,写下了《夜归鹿门山歌》。岩石相对而出,形成了林间小径,寂静而又空旷,唯有孟浩然在此独自来去。这一幅画面,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隐士的形象,那看似孤独的身影,其内心想必是平静如水的。入仕,就像羊祜、刘弘那样,做个好官,让老百姓记着,流芳千古;出仕,就像庞德公、孟浩然那样,做个好人,也让老百姓记着,同样流芳千古。山水形胜的汉江、襄水、岘山、鹿门山,见证了这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