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的邻舍隔壁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4-07 发布于浙江




宁海的邻舍隔壁




文/应可军

宁海人一直都说;“邻舍好,好靠老”“远亲不如近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好邻居,用10个远近都可以换不到。既我们成为邻居,那就应该好好相处,和睦共处,好好对待。既可以成为朋友,又可以成为帮手。

我曾经在一幢有着大道地的矮屋里住过一段时光。不是自己的,当时是典租的,因全家去宁夏了,回来没有房子,在后街典租了一个依附大道地的小天井,里面栽有桃树、梅树、枣树、枇杷树、棕树、柿子树,还有养蚕的桑叶树,屋旁有口小水井。因为有了这么一口多彩的小道地,徒然便显得生动多了。坐在小道地中央,可以凝视着天空,充满遐思。有时候是蓝天,有时候是白云,有时候是鸟儿,当然,如果是晚上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星星。童年时代的天空不一定要很高很远,既便是这一方的天地,也足以堆积一些美丽的梦想。所以,那时的我,特别喜欢坐在天井里仰望。很多年后,当我想起“坐井观天”这个词时,无来由地觉得几分亲切。有时候,像一只青蛙一样,安静地栖息着,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不一定要海阔天空,再小的空间也可以栖息梦想,再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打造美丽。有时感到小道地空间不够。可借房东的走廊直到大道地。

傍晚时分,当然常常是夏天的傍晚,一道地的人都会聚集在道地中心,旁边弥漫着艾草的芬香,说着天南地北的家常话。讲大话、猜谜语。人与人之间于是也显得分外的亲密和亲切。这个时刻,常会有人将园子里摘下的或买的新鲜水果端出来,让大家尝尝。我觉得这个时刻是温馨而又美好的。我度过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我童年时代的玩伴们,在这么大的道地里不知道玩过多少次捉谜藏的游戏,不知道坐在天井旁数过多少次星星。雨中的蛙鸣,突然闯入天井的几只麻雀,天井上的房顶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出了几株太阳花,天井的周围,某家放置的几盆大株万年青是什么时候开始翠意逼人的,还有旁堂前公用的石磨石臼,构成了我童年时代完整而清晰的记忆。

然而,在疯狂嬉戏的时光里,我却常常会端坐在道地里想一些比较遥远的事。有时候我会注视着道地里泛青的苔,已然幽黑的砖,还有房顶青灰色的瓦。想象一下,这口井曾经度过多少漫长的时光啊。那种泛青的色泽大概是时间的色泽吧。我吃惊于年少的我居然也会有这样一种忧伤的情绪。大人们每看到我这个样子,便会笑着说我是少年老成。也许吧。那样一种异样的情绪伴着我童年的整个过程。我想,既便是那种浅浅的忧伤,在童年时代的我看来,大概也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吧。这是上海人所鄙视的乡下人的生活场景,可上海的邻里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的邻里关系向来不同于其他地方。平时,邻居见面擦肩而过,不常打招呼也不会干涉彼此,礼貌而有距离。从上海这次疫情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种消失多年亲密的邻里关系,没想到竟然在封城下的上海恢复了。就像网友 “三更雨”说的“上海这次封控,产生了一个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影响那就是改变了邻里关系。前是关上门就不知道隔壁和对门住了什么同一栋楼的邻居,电梯里碰到都不认识,就是认识也不会打招呼,大家都是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在这次疫情隔离中,大家不仅互相有了联系,还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接济食物和生活物资。我们一直都怀念小时候那种友好的邻里关系,没想到现在竟然在封城下的上海恢复了。”确实如此,疫情隔离的这段时间,上海把“远亲不如近邻”演绎到了极致总还是古人说的对,在理。

友情链接: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之一(510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   寒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