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泄露天机,黄石公将其写进书里,看透这本书便成人中龙凤

 沧海一粟1951 2023-04-07 发布于江苏

西晋时期,能人辈出,一位盗墓贼幸运地挖到一位汉代侯爷的墓。在墓室里,这位盗墓贼发现一本奇怪的古书,名为《素书》。这本书的封面上有段话:不许将此书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所传非人,必受殃祸。
这本书的作者便是传说中已经得道成仙的黄石公,盗墓贼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一见此书的作者是黄石公,当即认为这是仙人留下的奇书,定不会那么平平无奇,一时间,他对这本书的喜爱都超过了墓中的金银珠宝。

那这本书真有这么好吗?
据说,只要读懂《素书》,便可一统天下。根据《史书》上记载的“圯桥授书”这个故事看,这话还真算不得夸张。
这个故事讲的是张良在通过黄石公的考验后,黄石公赠与他一本奇书,并告诉张良:你要是能把这本书研究透,未来定有一番大作为,十年后就要天下大乱了,这本书能助你平步青云。
黄石公的话一语中的,十年后果真天下大乱,张良也真的靠着这本《素书》出人头地,辅佐汉高祖刘邦坐上帝位,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谋圣之一”,与姜子牙、鬼谷子、范蠡三人齐名。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张良再厉害,也只是谋士,没有成为帝王呀?
这点,宋代宰相张商英给出了答案,他也是专研过《素书》的人,在看过这本奇书后,他感叹道:张良对这本书的领悟还是不够,只悟到了书中的一二层。

说起来,这本书其实并不长,总共6章,共计1300多字。可就是这短短的1300多字,却含着许多人一生都参不透的哲理。
翻看这本书,当看着第一章第一句:“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时,不少人瞬间就失去了兴趣,对这本书大感失望,认为大家太过于吹捧这本书,这里面的内容并没有很深奥,讲的话都太过于空洞,无聊至极,引不起读者继续往下看的念头。
有这种想法的人,因为只看到了这些字的字面意思,没有看到每个字背地里的含义。
要读懂《素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说读懂这1300多个字就完事了。真想解读出每个字背后的含义,需要大量的知识做依托。我们就说这“道”字和“德”字,要理解它们,就需要先读懂老子的《道德经》。

在《素书》中,黄石公解释“道”:“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意思是说,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主宰着万事万物,但因为我们不懂它背后的真正缘由和规则,所以说它是无法无天的东西。
这话与《道德经》中所言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德”,《道德经》里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得无为,而有以为!”
也就是说,“德”分为上德和下德,懂上德的人,参破自然之道,崇尚无为,淡泊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犹如“圣人”一般。懂下德的人,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聪慧过人,不过这样的人,虽然聪明,却并未理解天道的真谛。
有人可能会想,这样看来,上德可比下德厉害多了。
非也!
在《素书》里,黄石公提到的“德”全部都是“下德”。事实上,这“下德”就是老子透露的天机。
一个人若有野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不能学“上德”,而要学“下德”。因为上德是无欲无求的圣人,他们心性淡然,不愿意主动去改变,一味地顺其自然,这类人能够活得坦然洒脱,却无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反,学“下德”既能参悟天道,又能抱有目的,有着改变世界的决心,所以学会“下德”便可很容易地在乱世之中谋一席之地。

由此看来,《素书》中提到的“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并非是简单的道、德、仁、义、礼,这每个字的背后,都藏着深意,只有透过表象,看透深意,才算真的读懂了《素书》。将五种思想转为一体,研读者就成了人中龙凤,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便不远了。
不得不说,黄石公不愧是传言中飞升得道的“仙人”,他能仅用1300多字讲透,道、德、仁、义、礼五种思想含义,分析其逻辑,探究其规律,化繁为简,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
感兴趣的朋友请您点击下面蓝色字链接下单👇👇👇
素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