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都江堰:水润天府,春满人间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4-07 发布于上海

作者:王国平

春风又绿都江堰。向力民 摄

大地春回,万象更新。憋闷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沐着春风,带着欢笑,成群结队、你追我赶地四处寻找着春的消息。要访问春天,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都江堰无疑是最妙的去处。

春水初生,那是都江堰里荡漾的第一道碧波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率众建成都江堰之后,原本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而都江堰之所以长盛不衰、造福至今,就在于它遵循了严格的岁修制度,即每年定时清淤淘滩、维护修缮。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便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淘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淘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川西大地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放水仪式,同时还要举行纪念李冰的活动,以示“饮水思源”,放水节遂成为缅怀先贤遗德、开启春天模式的按键。

都江堰放水节盛况。冯重能 摄

放水节通常由四川当地重要官员主持。放水仪式举行的前一天,主祭人员先到郫县(现郫都区)望丛祠祭祀古蜀国王望帝和丛帝。放水当日,主祭官率众人从城区出发,出玉垒关至二王庙,首先祭祀李冰父子,然后赶到鱼嘴观礼放水。随着主持者一声号令:“砍杩槎,放水!”“咚、咚、咚”三声炮响,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鱼嘴前阻断内江的杩槎(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上的绳索。河滩上人群用力拉绳,杩槎解体倒下,一江春水奔涌而出,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堰工们则一边吼着开水号子:“开水啰!开水啰……”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打几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安流顺轨,为民造福。”此时,年轻人则沿江拼命奔跑,不断用小石子向流水的最前端掷去,名为“打水脑壳”。老人们则争舀“头水”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主祭官必须立即坐轿或乘车飞奔成都,赶在“水头”前到达,据说若落在水头之后,当年便有水不够用之危险。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勃 摄

江水所过之处,在面积达2.86万平方公里的都江堰灌区里,一幅“茂林修竹、美田弥望、岷江水暖、蜀风雅韵”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天府大地上徐徐展开。

春木初长,那是青城山上吐露的第一片嫩芽

仿佛是为了印证诗人林山腴的诗句“青城昨夜春雷响,明日茶芽一寸长”,一夜之间,青城山麓大大小小的茶山就变了模样:春山如黛、幽意泛绿,宛如一卷张大千笔下的青绿山水。就连那些早起的鸟儿,轻轻地试唱了两声后又戛然停口,它们对眼前的绿,仿佛不敢贸然相认。

采茶姑娘采茶中。周鹰 摄

比鸟儿更早来到山上的,是茶人吴明君和徐洪娟。她们迎着晨光,踏着露水,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了位于青城山镇茶坪社区的茶山。这里栽种着500余亩有机茶,一畦畦翠绿的茶树从山腰延伸到山顶。令她们欣喜的是,山上的明前春茶已悄然萌芽,层层茶树间已泛起点点嫩绿,一个个嫩芽紧贴枝丫间,芽叶还裹着细细的绒毛……尤其是散布山间的356株古茶树绿得格外令人瞩目,它们就像饱经沧桑的老人,轻声地讲述着青城茶两千年来的如烟往事。

青城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丽,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素以“青城天下幽”闻名于世。仙山之上,自有佳茗。据考证,青城山至迟在汉代就开始了种茶制茶的历史。唐时为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此后皆被奉为贡茶。青城茶经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传入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成为海内外人人称赞的“茶中上品”和“道家仙草”。

关于青城茶,历代皆有嘉论:司马相如誉为“上品”,陆羽赞曰“茶中上品”,五代毛文锡认为“千金难求”,明代杨慎作词云“舌有悬河笔有神”,清代画家查礼诗云“阳岩万树灵芽殊”。

此时,露水消隐,薄雾散去,一个、两个、三个……一群戴着竹笠、挎着竹篓的采茶姑娘,娉婷走进茶园深处,她们的手指在茶叶间翻飞,一芽芽春天优雅地走下枝头。碧山远处,春意如画,遥遥有青城茶歌传来:“高高山上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团转发的枝和叶,中间发的细白茶……”整个春天,仿佛也在软糯的茶歌中,悄悄醉了。

春花初发,那是问花村中绽放的第一朵梅花

与幽甲天下的青城山和浩荡奔流的都江堰相比,问花村,一定是这个世界和春天带给人们的意外惊喜。

“花开了,你在哪儿,快快来看花……”立春之后,成群结队的人们便踏着优美旋律,沿着春风和花香的指引,走进了花海中央、春天深处。

“村长”杨仁祥正蹲在一株梅树下,仔细地观察树的长势。30多年前,他是从村里走出的首个本科生,也是当时大学生经商成功的弄潮儿。但无论他走出多远,心里始终惦记着养育过他的这片土地。2017年,他满怀着对家乡故土的一片深情,毅然返乡,在田间地头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周围的村民也没有想到,这个带动当地300人就业的“问花村”居然会在短短6年内成为网红打卡地和春天“瞭望所”。

杨仁祥说:“作为一个种花人,我希望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问花村,都盛开着一个别样的春天。”在我的心中,问花村是一个梦,一个关于芬芳、诗酒和春天的梦,关于故土、田园和炊烟的梦,关于赤子之心与乡村振兴的梦。这个梦,在一片生长希望和奇迹的土地上扎根,随即被一双双勤劳的双手轻轻托起,然后在一朵朵花的绽放里成真。

春风初暖,那是灵岩书院传出的第一缕书声

去年冬季里的那场大雪,仿佛还没化尽,春风就像一位提前到来的信使,敲开了灵岩书院虚掩的大门。

掩映在春色里的灵岩书院。代阳 摄

站在门口,书院工作人员付媛媛说:“春风十里,灵岩等你。”每当一元复始,她都会在此守候春天。就像70多年前的春天,学者李源澄也曾这样倚门守望。

灵岩书院由现代学者李源澄先生于1945年创办,他不仅身体力行专事教学,而且遍邀名家上山讲学。比如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敦煌学家、红学家潘重规,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希腊文学专家罗念生,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历史学家、经学大师蒙文通,英国文学专家谢文炳,作家朱自清,古代经济史学家秦佩珩,伦理学家周辅成,考古学家、“资阳人”发现者张圣奘等30多位学者都曾在此执教。当这些遐迩闻名的学者,带着讲义,迈着碎步走进掩映于青枝绿叶间的灵岩书院时,整座山都为之苍翠起来,朗润起来,鲜活起来……成为近现代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卓新平、谭继和、祁和晖、王川、盖建民、张钦、曲立等一批专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有志之士以“发展天府文化、传承巴蜀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分享世界智慧”为己任,发起恢复了四川灵岩书院,久违的书声再次于春天响起。

灵岩书院春色一隅。代阳 摄

书院桌上的花瓶里,总会有付媛媛适时插上的花枝,一月里插上的是“好人石”旁的梅花,二月里插上的是书院门前小径旁的野樱和东岳庙前的海棠……前几天,漫山遍野的玉兰花开始蓬勃地绽放,与书院的红墙黑瓦相映成趣。

而在不远处的春风里,孩子们正在高声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十里春风和着琅琅书声,正从灵岩书院出发,穿过古色古香的院落、亭台、门扉和窗棂,穿过渐次明亮的晨光,穿过70多年的春花秋月,悠悠抵达山脚下的烟火人间,再随着都江堰东流不尽的秦时水,流向更加渺远的时空。琅琅的书声传到哪里,春风便追随到哪里。

(作者系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