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023-04-07 | 阅:  转:  |  分享 
  
第五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对自然想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
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重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
明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教学时,可通过精
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再结合“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运用,加深他们的认识。【单元教
学目标】字词句:认识20个生字,会写24个字和37个词语。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二则。》2.能概括文中事例
,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3.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探索精神。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表达:1.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抓住对法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反驳,用语文明。习作:1.能展开想象,
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2.能根据别的建议修改习作。14 文言文二则【课前解析】 本课安排了《学弈》《两小儿辩日》
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通过学习两篇文言文,要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
语文要素。同时,感受人物形象,探索学习要专心致志,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文精神。关注文言文学习: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
朗读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放慢,停顿得当,还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熟读文言文的基础上,达
到背诵。在理解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对文中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但不能脱离文本,随意
解说。关注人文主题:《学弈》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两小儿辩日》所表达
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但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解说。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说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
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还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
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
敬佩。关注插图:课本上有一副插图,画上弈秋在教两个人下棋,两个人下棋的神情却截然不同:一位手托腮,看棋盘,认真思考;另一位手里虽然
拿着棋子却抬着头看着天空,等着鸟来。这幅插图教师要合理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关注作者和文章出处: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
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等七篇,书中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活动。
这本著作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列子》是一部内容驳杂的书,里
面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汤问》一篇尤其突出,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除
课文外,一些我们熟悉的寓言,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皆出自此篇。关注主要人物: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
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
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
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
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关注科学知识: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太阳看起来的大小,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无关。为
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上的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的道
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已高高升起,广阔
浩瀚的天空是背景,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在地面上,因此
感到热;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此早上感到凉快。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关注字词: 课外拓展(相
关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缘木求鱼 好为人师 水深火热 明察秋毫 一毛不拔 舍生取义 左右逢源 同流合污 事半功倍 出自《列子
》的成语余音绕梁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高山流水 管鲍之交 怡然自得 歧路亡羊【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能联系上下
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
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古诗内容。2.思考两个小
孩的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观点和论证方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学弈》
,掌握本课字词。2.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3.从课文中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过程】读通全文,感悟
读法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2.教师引导:我们一起先来学习<学弈>.
(教师板书课题:学弈)3.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读
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联系注释和上下文,理解字义,从而确定读音也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请教。 预设1:教师讲解“一心
以为有鸿鸽将至,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句中都含有“为"字,读时容易混淆,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发现第一句中的“为”当“认为”讲,所以读wé
i,而通过注释可以知道第二句中“为”当“因为”讲,所以读wèi。预设2:教师讲解“鸿鹄”的读音。学生跟读。预设3:教师讲解“思源弓
缴而射之”的读音。学生跟读。4.听老师范读。提示学生听得时候注意老师读文的节奏和停顿,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预设1:教师范读“使弈
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预设2:教师范读“为是/其智弗若与?”预设3:教师提示学生遇到语气词“矣、也、与
、乎、”时,要读出恰当的语气。如,“弗若之矣”中的“矣”,“非然也”中的“也”,可以重读,读出陈述、判断语气;“为是其智弗若与?”
中的“与”可用提高声调或重读的方法读出反问语气。5.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6.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读法后,教师运用多种方
式指导学生朗读,如齐读、指名读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组织交流: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叫孟子。你们对孟子了解多
少呢?2.教师引导: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孟子?3.学生介绍,教师总结。4.教师引导:结合课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然后说说这
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设1:借助课文后的注释,自己理解课文内容。预设2:同桌互补,相互纠正,不明白的记下来。预设3:教师指导生
字书写。“援”要提示学生右边不要写成“爱”,左边“爰”字的第六笔橫要比第五笔横略宽。“俱”字右边的“具”内部为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弗”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第三笔为竖折折钩,第四笔为撇,不要写成竖,第五笔竖要比第四笔撇略长。预设4: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
方法来疏通大意,如:“通国之善弈者也”的“善:字 ,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字义推断是善于的意思;再如:“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字,可
以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判断出“之”指代的是鸿鹄。预设5:请学生能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一下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
什么故事。分析课文,明白人文主题1.了解事情的起因。教师提问“:我们现在都知道是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你从课文中哪句话得知的?”预设:
使弈秋诲二人弈。2.教师追问:这句话中的关键字“诲”是什么意思,让生知道是“教”的意思。3.引导同学们们谈一谈谁是善弈者?何为善弈
者?通过对“善弈者”更深的了解,知道弈秋下棋的厉害程度。预设1:弈秋是善弈者。教师鼓励学生。预设2:善弈者是善于下棋的人。预设3:
通过“通国”和“善”知道弈秋下棋非常厉害。4.教师出示课文配图,引导学生观察插画,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同时借助课文“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功缴而射之”让学生分析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却截然不同。预设1:教师引导学生
谈看图后的发现可以从多个角度,比如图上的物品,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动作等等。最后总结出一个学生听讲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听讲三心二意。
预设2:再引导学生说学棋结果为什么不同时可以开拓思路,想一想长时间这样,又会怎样?5.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配图想象两人学棋时的状
态,甚至演一演。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二人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读出肯定和否定的态度。6.教师小结:请同学们谈一谈作者通过这篇文言
文说明了什么观点?预设1:我觉得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预设2:我认为做事情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是不可能成功的。预设3:其他的回
答只要围绕文章中心意思教师应及时鼓励。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教师启发: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学生交流: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3.教师拓展:两人学习态度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你能找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学习
状态呢?预设: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全神贯注、心神不安、左顾右盼、一心二用、一事无成等(教师板书:专心致志 为弈秋之为听 三心
二意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五、课后作业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学弈》,回家后给家人讲讲这个故事吧。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以
及课文读法,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把这篇文言文读给家长听。还可以读一读《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板书设计 专心致志(为弈秋之为听)学弈 三心二意(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上节课学习《学弈》古文的方法,自学文本,弄懂字词句的意思。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所学知识。3
. 在深入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4.拓展古文,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吟诵文章,导入新课1.教
师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遇到问题都喜欢讨论一番,当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还有可能争论起来。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辩”有关。(教师板书
:辩)2.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大圣人孔子游学途中遇到的一件事情。现在就先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搜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吧。3.学生
展示搜集到的孔子的资料。教师课件介绍孔子生平简历。4.(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5.初读课文,结合
注释,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初步把握课文内容。(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教师提问:你觉得那一句
比较难读?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其他学生试着诵读。6.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1)教师引导,根据课文注音,把课文读通。(2)教
师交流:那么谁来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讲述,一个学生讲,其他同学补充。(设计意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讲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还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重点字词,并及时指导
、纠正。)二、走进课文,明确观点理由,落实语文要素1.教师引导:课文中哪一句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预设: 学生交流: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辩斗,问其故。(1)点名读,全班齐读,教师提示学生读出停顿,体会古文的韵味。(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反复诵读
带学生走进情景。(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2.体验“辩日”过程预设1: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两小儿的对
话,说说对话的内容是什么。预设2:教师交流: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的理由。预设3: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整理从文中提取的相
关信息,从而梳理出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预设4:小儿甲,观点是“日中时远也”,现象是“及日中则如盘盂”。预设5:小儿乙,观点是
“日初出远”,现象是“日初出沧沧凉凉”。预设6:小儿乙,观点是“日中时近”,想象是“日中如探汤”依据是“近者热远者凉”。人物观点现
象依据小儿甲日始出时去人近日初出大如车盖近者大(教师板书: 观点 日始出近 日中远 日初出远 日中近 理由 近
大远小近热远凉)3.根据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教师引导:让学生说说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预
设1:一个小儿以视觉效果为依据。预设2:另一个小儿以对温度的感知为依据。4.教师追问: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预设:两
人不能驳倒对方的观点。因为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生活常识作为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
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说明道理的时候应该借鉴两个小朋友的方法,要用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来说明道理,这样才有说
服力。三、深化感悟,明白寓意。1.教师引导:你喜欢这两个小儿吗?为什么?预设:喜欢,因为他们善于观察生活,说话有理有据。2.教师帮
助学生开拓思维:如果你是孔子,你会怎么想?你会用哪些话来回应两个小儿的嘲笑?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帮助学生拓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3.教师小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二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吾不能决,吾弗若之矣。汝
二人足以为吾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智者也会有所不知。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不愧“圣人”的称号。四、课外
延伸1.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请在组内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下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
中让学生阐述观点和理由,感受两小儿争辩的氛围,在反复讨论中明确道理。)2.推荐几篇文言文,《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培养学生阅读
古文的兴趣。五、课后作业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两小儿辩日》,回家后给家人讲讲这个故事吧。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以及课文读法,请
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把这篇文言文读给家长听。六、板书设计 观点 日始出近 日中远 日初出远 日中近两小儿辩日
理由 近大远小近热远凉【课后反思】《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篇章,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中的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学弈》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子,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透彻。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两小儿辩日》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辩论性。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本文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
献花(0)
+1
(本文系知识资料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