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兵:唐柳公权书《迴元观钟楼铭》《玄秘塔碑》述评

 家有学子 2023-04-08 发布于甘肃

柳公权(778—865 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出身于仕宦家庭,从小喜读书,善诗文。一生入仕为官,却以楷书名世。其“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用笔主张与方圆相济、刚劲挺拔的柳体书法,倍受书家赞誉,与唐颜真卿的颜体书法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生活在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这个时期,各种书体具备,书风多样,名家辈出,尤以楷书法度森严,成就最大。柳公权之前,即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等楷书大家。在总结以往楷书成就的基础上,柳公权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柳体”书风,不仅完善了唐代的楷书创作,而且成为后世习书的楷模。

文章图片1

西安碑林博物馆外景

文章图片2

唐 柳公权《迴元观钟楼铭》

柳公权的书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60 岁以前遍习古法,探索出新,初显“柳体”端倪;60 岁以后确立“柳体”面貌与风格。这里介绍的《迴元观钟楼铭》碑(58 岁书)和《玄秘塔碑》(63岁书)即是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作。

《迴元观钟楼铭》碑,全称《大唐迴元观钟楼铭并序》,唐开成元年(836年)四月二十日立。石为横式长方形,无座,长124 厘米、宽60 厘米、厚18厘米,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书,邵建和刻。41 行,满行20 字,共760 字。

此碑于1986 年11 月15 日在西安市太乙路西安化工设计公司基建施工中发现,出土之前未见史料记载与拓本流传。由于长期埋于地下,字面残损甚少,字口清晰,棱角分明,没有后人剜刻的痕迹。碑文主要记述了唐迴元观的历史变迁和观内的景物陈设及钟楼的使用情况。其中提到迴元观旧址曾是唐玄宗(李隆基)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后因“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被杀,宅第废弃,唐肃宗时改建作迴元观的史实。碑石出土后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1996 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迴元观钟楼铭》为柳公权58 岁时书,此时正值柳书由古法向新法转变的过渡期。碑中文字体态虽然相近,但神采各异,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柳公权“无一字无来处”的书法追求,如第2 行、第3 行的小楷中有钟繇、王羲之的体貌,取其平和、温润、古朴、清秀之风;正文的中楷字结体又得褚遂良的端庄疏逸、纤劲秀美之气;从文中许多字的写法看柳公权受欧阳询的影响至深,例如“大”“门”“年”“清”“宗”“者”“帝”字的写法与欧阳询《皇甫诞碑》中的写法极其相似,得其清劲爽利、结体谨严、平缓含蓄之格。

尽管《迴元观钟楼铭》汇聚了许多书法名家的风格特征,但也开始显现柳公权自己的个人风貌,用笔刚柔相济,笔画瘦劲挺拔;横画平稳劲健,点画圆中带方,竖画端正挺立;结体略显峻峭之势,于平正端庄中透险绝之气;章法稍见疏朗宽博,尤其是内紧外松的体势这一柳体的重要特点已然清晰可辨。

文章图片3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165×80cm

由此可见,《迴元观钟楼铭》是柳公权概括前人楷法集古出新之作,碑中呈现出以骨力清劲代替温润含蓄,以峭拔之势代替平正内敛之形的书法韵致,已初具“柳体”神态,值得细加品味。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卫僧录大达法师碑铭》,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立于京兆(今西安市)。螭首方座,高386 厘米、宽132厘米、厚34 厘米,裴休撰文,柳公权大楷书并篆额,邵建和及其弟邵建初镌刻,28 行,满行54 字。上方有横向断裂。碑文主要记述了大达法师在唐德宗、顺宗、宪宗等朝受到恩赐厚遇的情况。其中提到唐顺宗对大达法师“亲之若兄弟,相与卧起”,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朝政与宗教人士的密切关系。此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996 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文章图片4

碑林博物馆中的《玄秘塔碑》

柳公权63 岁所书《玄秘塔碑》是柳书成熟期的典范作品。此碑中,柳公权已蜕去了王羲之的温润清秀之气、欧阳询的端正劲媚之风、虞世南的典雅谦和之姿与褚遂良的疏瘦劲炼之态,而是将颜真卿的大气开合、丰腴雄阔之神同北碑的朴拙险绝、雄强峭拔、斩钉截铁之格融为一体,形成瘦劲挺拔、方圆相济、开合有致的唐楷新体——“柳体”。柳体新貌表现在别具一格的用笔、结体与章法上,结字内紧外松,中宫紧密,四周疏放,形成由内向外包裹之势;笔画多向右上方倾斜,横画左低右高,撇低捺高,形成险绝之势,又以竖画平衡,求得稳定;用笔方圆兼并,以方为主,棱角分明,变化丰富。横画以方笔起始而以圆笔结束,且长横细,短横粗;点画多作方点竖势;撇画轻捺画重,对比强烈;中竖画悬针挺立;左右竖画用笔多垂露,取相背之势;横折处棱角突出,方折锐利,呈迅疾之势。章法谨严,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辅相成,避让有序,疏朗大方。

《玄秘塔碑》展现了柳体神韵,历代书家多有著录和赞誉,对其书法的评价常与颜真卿相提并论。书法史上,用“筋”“骨”“肉”等概念形象地评价书法价值,始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中“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后东晋书法家卫夫人(卫铄)将这些概念对书法的影响进行了具体说明,其《笔阵图》中记有:“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颜真卿的可贵就在于他将骨与肉的关系趋于平衡,使其书呈现出肉骨丰筋、遒劲挺拔的姿态,神奇地把握了雄浑与瘦劲两种风格之间的协调均衡。而柳公权则避开颜书富含张力的“筋书”,在“骨”上下功夫,形成了骨力劲健、瘦硬匀亭的书法风格。宋代范仲淹在《祭石学士文》中就有了“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实为神物”之说。后来,“颜筋柳骨”就成为概括颜真卿和柳公权书法特点的经典用语。

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评《玄秘塔碑》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明人盛时泰评有:“《玄秘塔》是柳书之有筋骨者,刻手精工,唐碑罕能及之……”清人王澍《虚舟题跋》云:“《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炼之作。”此碑书风迥异于前人,锋芒毕现而不觉凌厉,方硬谨严又不失柔润之气,于劲巧中隐含朴拙之风,仪态端庄,引人入胜,历来被作为学书者研习“柳体”的范本。

文章图片5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在唐代书法家中柳公权的碑书最有特色,受到当时及后世人们的推崇。《旧唐书·柳公权传》载“公卿大臣家碑版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宋人赵明诚《金石录》所载柳公权的绝大多数作品皆为碑志即是明证,从以上二碑亦可见其碑书神采。

通过书写碑志,柳公权的书法得以在唐代朝野广泛流传,便利了人们临摹学习,无疑促进了唐楷的普及。另外,柳书的向外传播,使唐代书法艺术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影响。可以说,这两个方面是柳公权及其书法艺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