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原创]•​​西河 毛老坡:南海渔火

 晓岸瘦风 2023-04-08 发布于湖北

南海渔火
·西河 毛老坡

这实在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无关。

从南海丹灶、从佛山一环返回狮山嘉福学校的时候,都会经过一千多米长的金沙大桥、灯影迷离的都市幻光奇异地笼罩着宽敞的桥面;校车驰过的一瞬——-晚上八点半。家访途中。

俯瞰眼底:朦胧的黛青色水墨画。粼粼水波于暗夜的长河中星星样显隐,拖轮突突地从桥下驰过,划破了初夜的静;而远处的灯于水天相接处亿万萤火虫般眨着眼睛,船灯几点,明处河岸的芭蕉丛青葱欲滴……只没有“江南的帆影,”只没有欸乃的渔歌,自然也没有渔翁眼底肥硕的”鳜鱼”了……

于是我就感到了失落!一个流浪天涯海角的人,一个为生计奔波的穷教书匠,值此“江春入旧年”之时,能不失落?!"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可惜在这南方闹市,大雁似乎绝迹,思乡之情难以企及我的江汉水湄……于是只好携飞仙以邀游,寄明月而神往了-——于是就想到了渔火。南海的渔火。似曾相识的渔火!

在我的家乡,那关关睢鸠鸣叫的河洲,渔火是真切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演绎人间最美丽爱情的地方,渔火有着纯真的质朴与曼妙。这是人类生活的实质与自然,而非南方的伪虚与造作,大约神农氏发明渔网的时候。渔火就在这江汉原野遍地点燃了。"渔歌互答,此乐何及!"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渔父、渔歌、漁火……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乡天潜汉水边、野生的芦荻挟江逶迤。这里曾是古云梦泽的中央,亿万年的星移斗迁,地升水降,使之虽夷为平地、然地势低濕。每逢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之季,这里便洪水浩淼,一片泽国了!仅就我们湖北天门张港镇毛家巷村而言,自古就流传看歌谣:”前有一雁湖,后有一白洑(白洑河之阳的一大片湖泊。后干涸仍叫白洑地。在毛巷村东北,九郡村南),中间一堑沟。倒了一洲(十周隗家洲),污(江汉俚语淹没)九郡(天门张港镇一村名)。水没杨柳,鱼行鸟窝。少者逃于他乡,老者死于沟壑……”这大概是旧社会这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洪水在给人们生活酿造灾害的同时也赐福于这里的人们以富庶的水资源,便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这里繁衍生存下来。美丽的自然环景也是人们休憩的场所。要不两千多年前的楚灵王何以在此筑章华台建章华宫?!(章华台故址已在湖北省潜江市古龙湾被发掘,距我家乡不足百里,而且家乡旧时曾是潜邑所辖)。

庄王何以在此”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才完全改变了汉水泛滥的局面。但是这里的水资源是生生不息的。人们在劳作之余,或雨季渔汛之期总爱操上自家渔具家伙到泽野沟渠渔猎。这成为人们的一种自然行为。因为渔猎不仅陶冶了人们的性情,渔利品同时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我家的家谱名系中,祖祖辈辈都是以渔猎为生的。譬如我的祖父,一生唯一的爱好便是渔猎。他逝世后,唯一的遗产也就是一顶渔罾,一部渔网!隐约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提着鱼篓随着祖父去捕鱼,那是个腊月天,将近年关,虽然朗日晴阳,却也十分的寒冷。那个年代,人们还不懂电鱼。或我们村根本还没有电!捕鱼的方法一般是几人,几十人组成捕鱼队伍,在村野沟堰选择一鱼多水枯之所。先用柴草在岸上生起篝火,渔人们围着篝火将赤膊腿脚烤炙得通红,然后鸭子凫水般跳下池糖将泥水搅浑',鱼头浮出水面然后用罾,网捕捞。捞一阵子,不胜寒冷,再上岸烤火。之后再下水。那个时候、村外的池塘野鱼遍地是,一般都不会落空。什么野鲫鱼(黄色鱼鳞)、驼子、胡子鲢、黑鱼、鲟子、鲤子、黄骨子、麻鱼子还有龟、鳖、蟹、鳝、蛇、……品种多多。有时出猎一整天饿了就将活鱼扔到火中烤炙吃。味虽寡淡、却也清香,较之现在的宾馆菜"水煮鱼”味有过之而无不及!捕到大鱼就带回家腌制成腊鱼备春节过年用。除鱼外还有腊天挖莲藕。野外泽隰中野莲藕、野荸荠、野茨菰……比比皆是,秋冬水枯是挖掘的好节季。人们只须一把铁锹,一个脸盆将圩子中的水拂干露出泥地来即可挖掘。在隆冬腊月,人们同样须用枯败荷草燃烧取暖……还有在春秋时节,狩猎捕鳝鱼的。一般傍晚背了鳝鱼号子(一种形似号筒的渔具)出门,在野外沟渠水边埋设,内有蚯蚓诱饵,引诱鱼入套。狩至午夜,寒冷也生起篝火……另有一类汉水中的漁筏子,他们大都是专业捕鱼者。在江渚浅水布下迷魂阵(一种设在浅水中捕鱼的迷宫网阵。鱼进得去出不来。设下卡子(一种诱鱼上钩,然后将鱼卡住的渔具)。之后将筏子划到渚上沙滩,生起篝火取暖等鱼儿落网……之后,悠哉闲哉地吸上一支烟……

——昔日我的家乡的夜晚,是一片渔火闪烁的夜晚。亦如眼下南海这辉煌的灯海!

今世事日非,历史在飞速地发展。渔火早成为奢侈的回忆……沧海桑田,云梦仅存的一点遗骸,也形销迹灭。我的家乡,诞生渔火的地方渔火亦不复现!

而南海”渔火”,这灯火斑斓的南方,珠江三角洲的曙光正像远古燧人氏的火焰,沿着中国人预设的星光大道由内陆向海外延伸……

往期回顾:[文学评论]·毛耕夫:荆楚文化与骚体书写


作者简介:

西河 毛老坡,本名毛汉琼,湖北省天门市张港镇毛巷村人。现居武汉若城。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同年发表作女作。作品散见《芳草》《诗中国》《乡土诗人》《东莞文艺》《嘉应文学》《沿海青年》《打工文艺》《贡嘎山文艺》《西江月》《江汉》《竟陵文学》《故园情》《天门文艺》《天门教育》及《荆州日报》《天门日报》等。曾两次受中国作协《诗刋》一次受《文艺报》之邀进京学习。均因患病放弃。有诗被选入《竟陵新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心中的长明灯》《中国新诗600人 心语轻诉》(作家出版社)《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山东文艺出版社)等。

毛老坡原创散文作品

免责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视频、音频、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上图为家园平台正在编辑作者西河 毛老坡发来并委托推送的原创散文作品《南海渔火》。任何抄袭和不经同意的转载都是可耻和卑劣的盗窃行为!本平台将诉诸法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