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的角落No.100】月是故乡明(百期致敬我的老家)

 laoxuesheng 2023-04-08 发布于河南

Image

我的家乡在太行山下,黄河岸边,我的家乡在焦作。

Image

“焦作”在全国的城市名中比较各色,这里是焦炭作坊,故名。焦作的煤带有130平方公里见方,面积不大,产量不高,但是品位超赞——单一优质无烟煤,最早在清末由英国人勘探开采,他们把焦作的煤直接运回了本土,堆在皇家后院自己烧。

Image

焦作座落在太行山南坡、黄河北岸,属于逐渐升高的山前平原地形,地势倾斜,由山及水,因此,焦作是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历史上黄河的数次决口都和焦作无关,因为地势原因,淹的都是黄河南岸。自上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块富足的地方,不知饥馑,鸡犬相闻,风调雨顺。

Image

焦作属于标准意义上的中国北方,处在华北平原边缘,农时、天象、物产、民风相辅相成,独树一帜。这里是怀山药的道地产地(“淮山”其实是怀山以讹传讹的叫法)——焦作古为怀庆府属地(今河南省沁阳市,焦作市辖),出产的山药(俗称铁棍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并称“四大怀药”,因优质水土的支持而品质优良,源远流长。焦作还拥有整个华北最大的原生竹林(原生的竹子在北方可是稀罕物),这竹林也是史上“竹林七贤”相聚开怀、对酒练达之所。

Image

Image

Image


如果我告诉你华夏第一饮食集团的拳头产品——兰州拉面发源于焦作,你信么?但这的确是真的。清嘉庆年间,一个甘肃东乡族青年马六七从怀庆府清化镇(今河南省博爱县,焦作市辖)的一个回族老师傅陈维京那里得到真传,掌握了“小车牛肉老汤面”的做法,回到甘肃后,手口相传,传到另一个东乡族青年马保子之后,统一为“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标准,并正式定名“兰州拉面”。

Image

小时候在焦作,那时兰州拉面还远没有现在的全国侵略规模,兰州以外的人罕有听说,但是家乡的拉面以及小车牛肉可是几乎天天都吃的到的,我亲眼所见,小车牛肉老汤面无论从面的做法还是肉的做法以及汤的感觉,和后来风靡全国的兰州拉面毫无二致。争论源头意义不大,但是这款匠心独运的吃食,我更相信来自于彼时更加富饶与先进的中原大地上的穆斯林。

Image

Image


英国人在华最早开采出的煤矿也在清化镇,有了煤矿就要有工程技术人员,英国人不含糊,1909年,矿业英国福公司与清政府河南洋务交涉局签订专条,依第8款规定于同年3月1日,创立焦作路矿学堂,这是日后整个中国矿业教育的发源地。

Image

焦作路矿学堂在民国时转制成为私立焦作工学院,其开设的采矿冶金系土木工程系均是那个时代响当当的翘楚学科。命运多舛的学校后来随着抗日的战火西迁,1938年,焦作工学院和其它陆续迁至西安的高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飞机制造摇篮——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抗战胜利后,学校回归焦作,复名国立焦作工学院

Image

解放后,国立焦作工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紧接着,学校又随着院系调整的指挥棒,迁址到天津市,后辗转落户于江苏省徐州市至今(现中国矿业大学),这是一脉。另一脉的火种并没有熄灭,1958年,中南煤炭工学院从江西省萍乡市迁来焦作,在中国矿业学院原校址成立焦作矿业学院,后重新定名为焦作工学院

Image

现在的河南理工大学继承了火炬,吃水不忘打井人,往日辉煌尤可期。焦作路矿学堂的坎坷经历伴随着焦作煤矿的兴衰一路走来,英国人开采出来的优质无烟煤至今早已枯竭,怎么办?幸亏,焦作还有山水,上天厚爱使得家乡华丽转身,成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范例——焦作正式列入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晋升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Image

Image

原因是云台山

原因是青天河

原因是陈家沟

原因是嘉应观

原因是……

原因是380万乡亲父老——小时候,家乡的公交车上印着两句标语:我是愚公家乡人我为家乡添光彩。没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里就是焦作

Image

Image

焦作自古扼山西人南下的咽喉,后来更是晋煤外运的南部要道,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里,焦作又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矿业立市,交通兴市,工业强市,旅游促市。这里是整个中国北方凤毛麟角的“山水工业城市”

Image

Image

世居中原,久处中华文化的策源地,地灵辅人杰,焦作乡亲们灿若繁星:

卜商,字子夏,儒家经典传承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三国司马氏,东西晋皇族。

朱载堉,明皇之后,中国“律圣”,音律学巨匠。

陈王廷,陈氏太极拳老祖。

郭熙,北宋画家,存世遗作皆为国宝级。

韩愈,大文豪,“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许衡,元杂家、教育家。

李商隐,大诗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Image

Image

每每罗列这些,心中总有胜之不武的惶恐感,但是对于家乡,总是禁不住这样。希望可以描绘出家乡之万一,让热爱她的儿女更热爱,了解她的朋友更明了。

任何的吹嘘都不能够,可是关于家乡,任何的炫耀都不为过。

Image

Image

那一年,在茱萸峰下,匆匆过客王维正好赶上九九重阳,他伫立在焦作群山之间吟诵出不朽名篇,之于故乡和亲人,这首诗永远如此伟大——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