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木文化琐谈150:中国花木文化发展历程精简史

 自然田野 2023-04-08 发布于云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花木的栽培与欣赏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如果说,纯粹意义上或者说狭义的花木文化,成熟确实比较晚,甚至在笔者专门研究花木文化时,网络上百度搜索“花木文化”几个字,词条都极少,而且都是不完整的。固然不能说花木文化是一个新兴领域,但确实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域。查阅书籍,也多是将花与民俗、栽培养育等放在一起,专门作为文化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最近几年,花木文化研究林林总总的出来了一些,甚至到了目不暇给地步。当然,这是从狭义上来说的,而从广义上来说,花木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说,几乎与花木欣赏、花木栽培是同步的。这一点,作为花木文化研究者,务必应该看到。有几次,身边的朋友让我介绍一下花木文化,甚至有三家单位请笔者去“上课”。这一篇琐谈,便是笔者“备课”之“教案”,先发出来,待以后再逐步完善。当然,也是在前面系列谈基础上的浓缩,也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成分。好歹,花木文化研究属于开放的事业,未来还有许多完善的地方。

第一块:历史上的花木文化

综观中国花木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种类的花木都是到了某个历史阶段才出现的,或是到了某个历史阶段才兴旺的,或是到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才被人重视并形成文化气候的。中国历史是朝代更替,各个朝代,又会因为某种原因,出现与花木相关的人物与趣事,留下许多耐人寻味,流传后世的诗词歌赋,或者是民间故事。

花卉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花卉的利用,并逐步形成花木文化,随着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艺的发展,花木文化也开始变得多样起来。花木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人们初步认识花卉,到对花卉的多形式运用,花木文化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柳、兰文化——花木文化的起始:殷商至秦汉。

长江流域是农业的发源地,农业的发展使人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在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花文化。出土的那个时期的两件陶制品,在陶制品的表面就有植物图案,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植物的审美,并将其应用在陶制品上,可见花卉的历史及应用相当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花卉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陶制品上面,在衣物、墙壁或其他器物上面,都发现过花卉图案。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花木文化始自《诗经》。虽然实际上要更早一些,但是历史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来证实,不是你在那里异想天开推测的。先秦时期,“三皇五帝”那时起,我们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并记载花木的生态环境、物候特点,并赋予花木浓厚的象征意义。商代后期,花卉已经开始应用在青铜器上,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中柱盂,在盂底部有一个镂空四瓣花,据说这种花朵疑似水生花卉“中华萍蓬草”。

这一时期较重要的两种花木是柳树和兰花。关于柳文化,笔者写过《一组民谚读杨柳——浅谈杨柳文化并由此说开去》,前面笔者写过两篇兰花文化的琐谈,这里不重复,一笔带过。兰花是我国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兰的传说,孔子曾极度赞美兰花为“王者香”。“兰文化”源于战国时楚国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自比,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后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兰花情有独钟,每每称为“君子兰”。笔者前几天随省直某纪念馆馆长前往高淳,路上听他讲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兰痴”故事,觉得饶有兴趣。不过因为是熟人,暂时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还是“真事隐去,贾雨村言”。

菊文化——花木文化的形成:三国魏晋南北朝

菊花可以说是中国较早栽培的花木,东周就有“九月荣菊”的记载。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晋代诗人陶渊明当之无愧,他一生酷爱菊花,留下了很多咏菊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其远离尘嚣,遗世忘俗,自得其乐的心境。后人在看到菊花时多会联想到陶渊明的节操,还有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笔者曾经写过《“菊花花神”陶渊明,问谁是“菊花女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菊文化——历史上的花木文化》,就此进行过研究探索。

牡丹文化——花木文化的兴盛: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发展鼎盛,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频繁,制陶工艺也发展非常迅速,此时陶制品上的装饰物主要是人物造型和形象逼真的花卉图案。1959年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陶塔罐,在罐的中间装饰有三层莲,又在陶器上施以不同颜色,这种陶器色彩艳丽、造型奇特、结构复杂,是极为罕见的艺术品。隋唐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花卉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隋唐五代,众芳争艳,其中较辉煌较灿烂的当属牡丹。史书载有许多关于唐明皇、杨贵妃与牡丹的轶事,可见牡丹在大唐是大放异彩。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写尽了牡丹的神姿,自此,牡丹被喻为“国色天香”,一直到今天,民间仍然尊牡丹为“国花”。

梅文化——花木文化的成熟:宋元

唐朝以后,制陶业、金属冶炼业、农业种植业、手工业、建筑业等高速发展,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花文化也跟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领域的文明发展,对花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力,没有古老的中华文明,就不会有灿烂的花文化。花卉的欣赏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高峰,牡丹、芍药、梅花、山茶、茉莉、海棠,群芳荟萃,百花争艳。其中这个历史时期较具代表性的是梅文化的形成。咏梅诗较早见于《诗经》,到了宋代,文人咏梅、画梅成风,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关于梅花,笔者写过《从“梅花男神”说开去——梅文化探微》、《南京梅文化初考》、《南京梅文化史考拾遗》等文章。研究花木文化,梅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竹文化——花木文化的完善:明清

竹是我国栽培较早、用途较广的花卉之一,在唐代被称为“君子”,晋代有“竹林七贤”、“竹溪六逸”等士大夫群体。明清两代花卉的欣赏由人格化趋向于神格化,并有“十二花神”之说,其中代表性花卉就是竹子。尤其是画家郑板桥,一生画竹、咏竹,“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其爱竹之心跃然纸上,将中国的竹文化发展到了颠峰。

前面我们说了,到了某个历史阶段、特定历史时期,某种花木就会被人重视并形成文化气候的,朝代更替又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花木文化。

第二块:花木与人的性情

在花木文化史中,中国传统花木因其独特姿态,而被赋予了不同人的性情特点,可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来代表中国人的四种性情特征。

性情一:高洁自如,君子风范。代表花木:兰花

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高于松、竹、梅。竹有节无花,松有叶无香,梅有花少叶,唯兰花三者兼有之。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自古就把兰花比作“佳人”和“君子”。兰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兰的性格在于幽独,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诗人屈原甚爱兰花,被后人称为“兰花精神”,他以兰花为寄托,在《离骚》中赞美了兰花的高尚情操,他的忠愤不平多托兰以发泄,留下了许多咏兰诗篇。

性情二:孤傲清高,清孤气节。代表花木:梅花。

梅花因其精神气节,被誉为“天下尤物”,所谓“雾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说的是梅的精神;“万花敢向雾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说的是梅的气节。诗中有梅花二字,便有了清意,有了清香,于是生命和性情也是清的,诗人的性情便从梅花中展现出来。

性情三:坚强正直,虚心向上。代表花木:竹子。

历代文人写竹、画竹,竹的品格多与画家的品格相提并论,也是人们追求的意境和主题。对于竹的品格理解:他因风而动,线条全是曲线的,但是曲线中表现出直线的美,刚直中观其柔性。竹子被称为“全德君子”,它的潇洒、它的风韵、它的挺秀、它的虚心,隐喻着人的敦厚,使它成为中国传统花木中较具性情、较具风情的花木。

性情四:淡泊怡然,清新高雅。代表花木:菊花。

菊花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历史较悠久的花木之一,较早称为黄花,象征着孕育于黄土地上一种质朴深厚的文化。晋代人陶渊明开创了中国的菊文化,被称为“菊花花神”,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后人的咏菊佳句,令多少世俗诗人为之倾倒,其深远意境为后人仿效。在众多咏菊的诗篇中,溢满了他那质朴自然、清新高洁的节操与品性,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第三块:花木与民俗

中国花木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习俗。中国人传统的吉祥幸福观念可以用某种花木的喻意来表达:

长寿:长寿安康,颐享天年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象征长寿的花木有松柏、灵芝、桃、枸杞、菊花。

多子:多子多福,子孙绵延是中国古人的人生第一事业和追求。象征花木有:石榴、萱草、常青树。

富贵:追求财富和地位是古代中国人的愿望。象征花木有:牡丹、桂花。

喜庆:中国人热爱生活,喜欢欢悦。象征花木有:合欢、菖蒲、荷花。(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