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迎新作品赏析及顾彤春教授点评

 N_K_Arise 2023-04-08 发布于山西

SHICISHANGXI 


图片

/作者简介/

刘迎新,男,生于1967年12月,现居山西运城,自由职业者。爱好音乐、国学、古诗词。

/ 五律·思友 题立冬雪景图/

图片

阴晴无定数,聚散是常情。

雪白知心简,湖清见性明。

无名天地始,有欲太初行。

有定千情稳,无私万事平。

N.K.Arise / 刘迎新

2022.12.21

图片
顾彤春教授点评

SHICISHANGXI ·诗词赏析

图片

顾彤春教授

诗的主题思想不错 既有道家的心学思想,又有佛教的轮回思想。从平仄格律来看 都符合格律诗的要求,粘对好,平仄押韵也没有问题。作者有作诗的修养。

道德经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始,就是化用了这个名言。

有欲太极行。即阴阳八卦的运行。太极图就是两条鱼,即阴阳。这里作者承认有欲 ,人人都有欲望,包括生存的欲望,感情的欲望等。都是正常的欲望,也是推动阴阳运行动力。如果所有人都没有了欲望,也就不会有发展的动力

太初,有“初心”之意,与太极意思相同而且合律。所以,建议将“有欲太极行”修改为“有欲太初行。”

有定千情稳,无私万事平。这里的定是指定力。

凡事有定力 ,就不会乱, 就有克敌制胜的方法。

无私万事平,是指少欲望,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其实,私心人人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无私只能是良好的愿望,做不到的。

我将无我,就是无私的意思。私心不重 ,对人对事就会太平。不会有太多的争斗。就像仁爱,对别人实行仁爱了,敌人就少了。故曰:仁者无敌。

这首诗学问很大,思想含量很高。是一首好诗。

苔花诗社

图片
自评:首联

SHICISHANGXI ·诗词赏析


图片

思亲(右起:大舅、母亲、父亲、我)

首联:阴晴无定数,聚散是常情。

天由晴转阴,大雪纷纷从天而降,与大地山水草木重逢;天由阴转晴,白雪消融,复归于天。由此联想到亲友之间的爱恨、离合。

阴晴、聚散,看似“无定数”,其实“是常情”。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系辞上》)

阴阳是事物的相对两端,相反相成,是一不是二。

阴晴、聚散即是阴阳:无阴便无晴,有阴才有晴;无聚便无散,有聚才有散。

阴阳是一件事,即事物。没有阴阳就没有事物。

阴晴是一件事,即天气。没有阴晴就没有天气。

聚散是一件事,即人气(情)。没有聚散就没有人气(情)。

从现象看,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确定的,即“无定数”;

从本质看,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的是一个理,即“是常情”。理,即是中庸之道。

正像苏东坡先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说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阴无晴(亦阴亦晴)、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才是真。

而真,却是一般人很难持久做到的,因为是极致。所以,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

真,自然而然,不可人为。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不是刻意而为。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真正的朋友,在你顺利的时候,他总是在背后默默地祝福你;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会无私地向你伸出援手。

苔花诗社

图片
自评:颔联

SHICISHANGXI ·诗词赏析


图片

颔联:雪白知心简,湖清见性明。

这张立冬雪景图,是好友发在朋友圈的照片。

之所以能拍下这张照片,当时,好友的心一定是与此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无物无我,心物合一。

物由心生,物是心的写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性即是心,即是道。

所以,《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雪是白色的。

白色,代表简单、纯洁、朴素。医生、护士的职业装,新娘的婚纱都是白色的。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白色,代表止、静。白旗是公认的停战标志。

白色有助于头脑安静。只有头脑安静下来,人才能认识自己的心(即认识自己),才能看清善恶是非。

是即是,非即非,简单清楚,无须选择。所以,不会困惑,不会犹豫。

于是,就有了“雪白知心简”。

心是道,是中庸,所以至善。

至善,并非仅仅善良,而是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因而能知善恶是非。这是人的天性、本能。

知善恶是非,即是良知、天理。

至善之心,如同明镜,空而无物,莹澈明亮,能照出事物的真面目。

至善之心,一无所知,而无所不知;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

但是,凡夫不能驾驭头脑,却总是被头脑驾驭,头脑里的记忆和欲望,遮蔽了心,似明镜蒙尘而不能鉴物。所以,凡夫心不明,丧失了良知。

湖水清澈,湖面如镜,就像至善之心。

于是,就有了“湖清见性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苔花诗社

图片
自评:颈联

SHICISHANGXI ·诗词赏析

图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颈联:无名天地始,有欲太初行。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是《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颈联的意境。

太初,即是太极。

图片

淡定的好好(我家的猫:好好)

苔花诗社
图片
自评:尾联

SHICISHANGXI ·诗词赏析

图片

爸爸妈妈和我(1970年)

尾联:有定千情稳,无私万事平。

《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豫,不是预先计划,而是随机应变。因为真理是未知的,不可识别,不可预知。机,即是中庸,是行动的根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定,是定在天理上。

无私,即是消除头脑里私欲、习气的遮蔽,这样才能认识自己的心,看到机会,知行合一,实现良知。

尾联与首联呼应。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培养良知,认识自己,实现良知的过程。

实现良知,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就是行中庸之道,就是止于至善。

苔花诗社

/ 结语 /

诗的前两联,是良知;后两联,是致良知。

阳明先生(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在《答顾东桥书》中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说到: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认识?终归是为了掌握对象,与对象达成统一,然而如果对象在根本上已经是一个“他者”,怎么可能与我们达成统一?——除非对象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他者”,而就是我们自身,只不过以“他者”的形态存在着。我认识到“他者”就是我自己,我通过“他者”(实即我自己)认识到我自己。

黑格尔还说:“认识你自己”——这个绝对的律令并非……仅仅意味着个体从片面的能力、性格、趣味、弱点等方面得出的自我认识,而是意味着对于人的真实本质的认识,对于自在且自为的真实存在的认识,——认识到本质本身就是精神。(《精神哲学》)

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即是阳明先生说的“心”。黑格尔所说的“真理”,即是阳明先生说的“天理”。认识自己,即是认识自己的心。

吾心良知之天理即是事物之理,人只有在与人事物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通过行动实现良知。

图片

简心知白雪,明性见清湖。

物由心生,物是心的写照。

图片

数简始稳,情明行平。

内心简单,才能慎终如始,一以贯之;

认识自己,才能行云流水,止于至善。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